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51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1篇
  81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99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219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1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71.
黄颡鱼精子入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成熟卵和精子的形态、卵子对精子的应答反应、受精孔的数量与形态、受精方式与过程。结果显示:黄颡鱼精子为鞭毛型,头部近圆球形,无顶体,单尾;卵为圆球形,卵膜表面多嵴,且有15~16条宽度不同的小沟;卵表面仅有1个受精孔,精孔管口内径约2.8μm。黄颡鱼为单精受精,受精后30 s内完成精子入卵过程。  相似文献   
872.
为了解冻融干湿循环条件下压砂砾石损伤过程,该研究模拟当地自然气候环境,探讨压砂砾石粒径、盐度及冻融干湿循环次数对压砂砾石田间风化的作用效果。测定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采用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粉末衍射试验观察压砂砾石的微观结构及矿物组成的变化,初步分析了当地压砂砾石损伤机理。结果表明:1)小粒径(2、10mm)处理的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较大。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与粒径负相关,累积质量损失率与粒径负相关,与冻融干湿循环次数正相关。压砂砾石累积质量损失率与冻融干湿循环次数为一次函数递增关系(R2≥0.928)。影响压砂砾石质量损失量因素为粒径,影响砾石累积质量损失率因素为冻融干湿循环次数、粒径。2)粒径为10 mm、盐度为6 g/L处理时孔隙率增幅最大(16.78%)。孔隙率与粒径负相关,与冻融干湿循环次数正相关,影响砾石孔隙率因素由大到小为粒径、冻融干湿循环次数。3)压砂砾石中主要有5种矿物,白云母和钠长石质量分数与粒径正相关,石英与粒径负相关。粒径是影响压砂砾石石英、白云母和钠长石含量主要因素。4)压砂砾石损伤内因为结构特性、裂隙发育情况和亲水性矿物含量;外因为冻融风化、水岩作用及盐分参与淋溶。研究结果可为压砂地土壤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73.
面向风云静止卫星地表温度产品的缺失数据修复方法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止卫星地表温度数据是研究昼夜温度变化规律及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参数。但常见的静止卫星地表温度数据,如风云二号F星地表温度产品(FY-2F LST)由于受到云、雾霾和气溶胶等大气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数值缺失的现象。针对该问题,一系列基于温度昼夜变化模型(diurnal temperature cycle,DTC)的静止卫星地表温度产品空值数据修复方法被提出,如VAN2006方法;此外,常见的三次样条插值(Cubic spline)和智能的反向传播网络(back-propagation network,BP)利用像元时间连续性原理,通过温度预测实现地表温度产品空值数据修复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模拟不同类型的像元缺失情况分析和比较了3种方法的温度修复结果。研究表明,在空值数量较少的情况下,3种方法修复结果都比较理想,其中Cubic spline方法效果最好;随着空值数量增加,3种方法修复效果都不同程度变差,其中VAN2006衰退较缓慢,Cubic spline衰退最快;当空值数目继续增多且达到一定数量时,VAN2006仍可以较为真实的还原地表温度数据,并且优于BP,其中Cubic spline修复结果最差,难以反映实际地表温度。对14种不同空间大小空值区域实验研究进一步说明3种方法对地表温度空值修复具有可行性,但修复效果与空值区域大小无关,时间序列中空值数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74.
875.
【目的】探究河南省新乡地区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的流行和遗传变异进化情况,为有效防控区域性 CPV 流行提供参考。【方法】对从新乡地区宠物医院收集的 23 份疑似患犬细小病毒病的病犬粪便样品和眼、鼻、口、肛拭子预处理后进行 PCR 检测。将 PCR 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样品采用浸泡、过滤除菌处理后接种于单层猫肾细胞 CRFK 进行病毒增殖培养,将分离的病毒置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参考 GenBank中已收录的国内外 CPV 不同亚型的毒株序列,经 PCR 分段扩增、测序后拼接获得病毒全长基因,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病毒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从送检的样品中成功分离出 1 株 CPV,命名为 XX-2022 株。该病毒株能使 CRFK 细胞产生明显病变,导致细胞出现变圆、拉网和脱落。通过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边形,直径约 25 nm,无囊膜。通过 PCR 分段扩增拼接后获得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全为长 4 588 bp,CPV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XX-2022 株与 Canine/SH/1/2019(MN840830.1)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 MegAlign 软件对 XX-2022 株 VP2 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该毒株与 YANJI-5(MW715601)的 VP2 氨基酸序列在同一小分支,氨基酸同源性为 99.7%。根据 CPV 的基因分型原则,最终确定 XX-2022 株 CPV 属于 CPV-2a 型。【结论】从临床病料中成功分离出 1 株 CPV,经分析确定为 CPV-2a 型,研究结果可为新乡地区 CPV 的流行病学、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依据,为 CPV 的区域流行及有效防控提供参考,为新疫苗的研发提供地方种毒。  相似文献   
876.
枯草杆菌芽孢是极难被杀灭的细菌之一,为探究山梨酸钾与压力辅助热杀菌(pressure assisted thermal sterilization,PATS)对枯草杆菌芽孢的联合作用效果,该研究以OD600值(optical density at 600 nm)、OD260值(optical density at 260 nm)、OD280值(optical density at 280 nm)、2, 6-吡啶二羧酸释放率表征芽孢内容物的释放情况,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术、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激光粒度仪检测芽孢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山梨酸钾强化了PATS的杀菌效果,200 MPa-75 ℃处理杀灭了2.63 log芽孢,添加2 g/L山梨酸钾后,杀灭了3.24 log芽孢。较单独PATS处理,添加山梨酸钾后,促进了芽孢内容物的释放,内膜通透性增加,芽孢粒径显著减小,内膜、细胞壁等结构受损程度加剧。同时,Na+ /K+-ATPase活力显著降低,膜电位平衡被破坏,基本生理代谢功能紊乱。总之,PATS结合山梨酸钾对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有协同杀菌作用,且随着山梨酸钾添加量或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有利于促进该技术在食品杀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77.
878.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美国白蛾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成虫触角呈锯齿状,雄成虫触角呈双栉节状。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有所不同,个别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差异显著。美国白蛾成虫触角上分布9类共16种感器,即4种毛形感器Ⅰ~Ⅳ、2种刺形感器Ⅰ~Ⅱ、1种鳞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Ⅰ~Ⅱ、2种腔锥形感器Ⅰ~Ⅱ、1种栓锥形感器、1种舌形感器、2种Bǒhm氏鬃毛Ⅰ~Ⅱ以及1种新的感器——单孔栓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数量多于雌成虫触角上的。单孔栓感器数量较少,雌、雄成虫触角上仅发现2~3个,在雌成虫第1~3鞭亚节腹面锯齿端部各分布有1个。毛形感器Ⅳ——超长毛形感器及舌形感器仅分布在雄成虫触角上。锥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Ⅰ和Bǒhm氏鬃毛Ⅰ~Ⅱ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不显著,而其余感器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显著;雄成虫触角上毛形感器Ⅰ~Ⅲ、腔锥形感器Ⅱ和刺形感器Ⅰ~Ⅱ的长度均显著大于雌成虫触角上的,雌成虫触角上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的长度显著大于雄成虫触角上的。表明美国白...  相似文献   
879.
This study clarified the herbicidal activity, crop safety, classification status, and infection process of herbicidal strain HY-02,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train HY-02 was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Rumex patientia L. by the tissue isolation method. The pathogenicity of the strain to six broadleaf weeds and the safety for four common crops were determined by spray inoculation. The taxonomic status of HY-02 was determined by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infection process was confirm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 vitro leaf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strain HY-02 was pathogenic to six broadleaf weeds, Polygonum aviculare L., Elsholtzia densa Benth., Chenopodium album L., 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and Malva verticillata L. The pot experiment of weeds found that the pathogenicity rates for P. aviculare, E. densa, C. album, P. lapathifolium, A. retroflexus, and M. verticillata were 100.00%, 94.44%, 95.24%, 83.33%, 73.02%, and 40.00%, respectively. Strain HY-02 seemed safe for four crops (Hordeum vulgare L., Triticum aestivum L., Vicia faba L., and Pisum sativum L.), but not for Brassica napus L.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hyphae invaded leaf tissues from the stomata by destroying epidermal cells. Hyphae rapidly grew and invaded living tissues by obtaining nutrients from the tissues, destroying the whole leaf tissues, and finally forming reticular lesions. Therefore, the HY-02 strain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developed into microbial biocontrol agents for weed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