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林业   26篇
农学   44篇
基础科学   20篇
  316篇
综合类   32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123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铬对鲤、草鱼胚胎发育及鱼苗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水体不同浓度铬(CrCl3.6H2O)处理草鲤鱼卵和鱼苗,观察铬对鱼卵的发育和鱼苗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铬处理组浓度高于(2mg/L)对鱼苗,鱼胚发育有毒性作用;染毒7天内,10mgCr/L组鱼苗致死率30%,草,鲤鱼卵孵化率分别下降46%和88.9%,15mgCr/L组草鱼苗致死率达100%,鱼卵孵化率为零,两种鱼对铬的耐受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92.
选用 40 0只 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 ,随机均分为四组 (公母各半 )。Ⅰ组喂基础日粮作对照组 ,Ⅱ、Ⅲ和Ⅳ组分别于基础日粮中添加 1× 1 0 -4 、2× 1 0 -4 和 3× 1 0 -4 吡啶羧酸铬(以铬计 ) ,试验期 42天。结果表明 :日粮补铬对生产性能和屠宰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 ;补铬可显著降低腹脂率和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 (P <0 0 5 ) ;补铬可显著提高胸肌率 (P <0 0 5 )。  相似文献   
893.
土壤中铬的吸附与形态提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土壤中Cr(Ⅳ)和Cr(Ⅲ)的吸附与pH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吸附机理,选择了合适的铬吸附提取剂。此外,还研究了土壤中铬的形态连续提取方法和形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铬在土壤中主要以残渣态、沉淀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中残渣态铬含量占总铬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894.
鉴于亚硫酸盐处理含铬Cr(Ⅵ)废水时会产生氧化性极强的硫酸根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使得亚硫酸盐的消耗量增加,为提高亚硫酸盐的利用率并将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加以利用,选取了常见的偶氮染料酸性橙7(AO7)作为目标有机污染物用以捕获产生的活性自由基,以达到含Cr(Ⅵ)废水和有机污染废水协同处理的目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显色法测定AO7、Cr(Ⅵ)和亚硫酸盐等各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采用自由基捕获方法鉴定反应中的活性氧化物种。结果表明,Cr(Ⅵ)/亚硫酸盐体系能够在降解AO7的同时,将Cr(Ⅵ)转化为Cr(Ⅲ), S(Ⅳ)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在[Na_2SO_3]_0=0.5 mM、[Cr6+]_0=0.1 mM、pH=3.0条件下,Cr(Ⅵ)/亚硫酸盐体系对AO7的降解效果最好,反应60 min后,AO7降解率和Cr(Ⅵ)的还原率分别为86.1%和82.0%,且氯离子Cl^-的加入几乎无影响。在反应体系中加入0.1 mM乙醇或叔丁醇后,AO7的降解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Cl^-=0/300 mM条件下,AO7的降解率分别变为56.6%/71.7%和80.7%/81.5%,证明该体系中的主要氧化物为SO■和·OH,且起主要作用的是SO■。AO7降解实验、可吸附卤代物(AOX)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果表明,Cr(Ⅵ)/亚硫酸盐体系在高盐环境下能保持较高的降解效率,且不会增加氯代二次产物的生成,这种新型的氧化降解体系有望在高盐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895.
为了探究不同化学还原剂对淮南市新庄孜矿区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率的影响,构建土壤、还原剂、投加比例和pH值的正交试验,模拟土壤在不同的pH值以及其他因素影响下,Cr(Ⅵ)的去除率变化情况及土壤水溶液的稳定性情况,同时探究最佳还原剂投入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待修复土壤中铬含量超出了规定第一类,第二类建设用地为用途的铬含量的4.065和1.560倍。土壤水溶液比值在1∶5时候,Cr(Ⅵ)的浸出率最高。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的组合较其他还原剂取得更优异的还原Cr(Ⅵ)的效果,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反应生成FeS是其取得优异还原效果的原因。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联用比值为1∶1.5时,Cr(Ⅵ)的去除率达到最佳效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加入也进一步提高了Cr(Ⅵ)去除率。联用还原剂四水氯化亚铁和九水硫化钠修复后的土壤水溶液pH值呈中性,避免了对土壤酸碱度的破坏。综上所述,还原剂FeCl2·4H2O与Na2S·9H2O的联用对土壤重金属Cr(Ⅵ)的去除效果显著,催化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Cr(Ⅵ)的去除率,联用还原剂中和了土壤水溶液的pH值。  相似文献   
896.
底墒对冬小麦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设计5种不同底墒处理,结合冬小麦苗期控水、抽穗复水的人工干预,通过钻取0~200cm根系样本和生育期内连续观测最大根深,对应分析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因素,以了解底墒通过调控根系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土壤水分的利用对冬小麦地上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底墒充足时诱导根系相对较多地向土壤纵深下扎,形成了上层相对较少、深层相对较多的根系构型,其0~30cm浅层根系生物量占0~200cm整层比例较底墒较差的处理少10.95个百分点,而100~200cm深层偏多5.70个百分点,延深了根系汲取土壤水分的深度,而且底墒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中持续发挥着水分调节作用。底墒充足时收获指数、水分利用效率(WUE)都最高,其收获指数为0.4920,WUE为1.5479g/(m2·mm),分别比底墒较差的处理偏高0.0823和0.3030g/(m2·mm)。  相似文献   
897.
铬(Ⅵ)污染土壤电动修复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选用重铬酸钾作为污染物,配制Cr(Ⅵ)初浓度为100mg·kg-1的模拟污染高岭土,用电动技术对铬污染高岭土进行修复试验,研究了电动修复铬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液体、施加电压、处理时间、含水量以及阴极电解产生的OH-的控制。结果表明,电动修复可以去除土壤中存在的铬,最高去除效率可达97.8%;土壤中六价铬[Cr(Ⅵ)]以含氧阴离子存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向阳极区域迁移;控制阴极电解产生的OH-可以提高其去除效率,同时随着施加电压、处理时间、含水量的增加,去除效率增高。  相似文献   
89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胆碱和有机铬对围产期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奶产量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0头健康、经产(平均胎次1~2胎)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胆碱组饲喂基础饲粮+30 g/d过瘤胃胆碱,有机铬组饲喂基础饲粮+8g/d蛋氨酸铬,混合组饲喂基础饲粮+30...  相似文献   
899.
王霖  于艳青 《北方水稻》2020,50(1):8-12
以盐粳218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不同比例的速效氮肥施入处理,探讨缓释肥与不同比例速效氮肥混施对盐粳218生长发育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总量相同情况下(施氮量:270 kg/hm^2,缓释肥均于基肥和一次蘖肥分别施入450 kg/hm^2和150 kg/hm2),不同处理间存在差异,A4处理(基肥、一次蘖肥、二次蘖肥、促花肥、保花肥比例为47∶25∶15∶13∶0、一、二次蘖肥于5.5、6.5叶龄期追施速效氮肥)较其它处理(A1、A2、A3、A5)单产分别提高16.5%、10.9%、2.8%、2.0%,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9、2.1、1.7、3.7个百分点,获得最高单产10.93 t/hm^2,其氮肥利用率最高,为46.03%。  相似文献   
900.
ABSTRACT

Modification of biochar using chitosan and hematite made the biochar product more effective for hexavalent chromium (Cr (VI)) reduc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s. Relea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Cr (VI) reduction in different treatments (control, unmodified biochar and two modified biochars with chitosan or hematit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ll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release rate of Cr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treatment. Chitosan-modified biochar application increased Cr (VI) reduction from 28.53% (biochar) to 46.23%. In the case of hematite-modified biochar, it increased Cr (VI) reduction from 28.55% (biochar) to 38.95%. Two kinetic equations including pseudo-first-order and pseudo-second-order models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time-dependent Cr release data. Between the kinetic equations estimated, the pseudo-second order best fitted to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presence of Pseudomonas putida, cumulative Cr release rate decreased by 2.38 mg kg?1 (50.29%) in hematite–biochar and 1.768 mg kg?1 (39.73%) in unmodified biochar as compared with control (4.43 mg kg?1). According to results reported herein, modification of biochar with chitosan or hematite is promising since made biochar more effective in removing Cr from Cr-polluted calcareous soi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