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7篇
  54篇
综合类   104篇
水产渔业   99篇
畜牧兽医   173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61.
青海湖鸟岛的蛋岛连陆以后,鸟类赖以生息繁衍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了变化。首先是来自陆地的天敌造成了蛋岛的危害。其次由于气候条件对蛋岛的微环境形成不利影响,使鸟类赖以营巢、繁殖的栖息地逐渐丧失。人类的活动也构成了对蛋岛的威胁。对天敌我们采陂了驱赶访地区主要害兽和加高加长网围栏等防治措施。对气候条件造成的影响我们主要从保护植被和防止沙化着手。对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我们从建立健全职工内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结合科普对游人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和观鸟指导、加强与社区联系和依法进行保护等方面等手。在我们的努力之下,蛋岛的野生岛类种群得以保留和延续,保护住大自然赐于我们人类的这一宝贵的天然财富。  相似文献   
462.
黄勇 《草业科学》2005,22(8):61-61
地处青海湖东北部的海晏县以国家项目带动生态建设,使青海湖北岸沙漠化初步得到遏制,巩固和促进了青海湖北岸防沙、治沙工作。  相似文献   
463.
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 Costanza等人和国内草地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天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草甸类、草原类、灌丛类、沼泽类草地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明显减少,荒漠类草地面积大幅增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青海湖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研究时段内,流域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年总价值减少8.93亿元,年均减少0.23亿元.  相似文献   
464.
青海湖随想     
邢黎飚 《甘肃农业》2019,(6):124-125
青海湖,大多数人都远离你,有一些人遥望你,也有一些人仰视你,而我却要平视你。你是风景,也是一段历史,对我而言,你更是一种情愫。我走近你,是因为心中有你,离开你,也是因为心中有你。从兰州出发,穿过乌鞘岭艄遂道,近湟水,见祁连,从城市,到城乡结合部,到农田漫延、再从城市回到农村,再到山区、草原。眼前的风景,虽是一种空间的平铺直叙,更是历史的点面结合,似乎从现在回到了过去、远古。  相似文献   
465.
史惠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227-14229
[目的]研究青海湖地区4种荒漠植物的抗逆性。[方法]通过比较中麻黄、狼毒、芨芨草、黄缨菊4种植物的抗逆性指标(可溶性蛋白、MDA、游离Pro含量以及SOD、POD、CAT活性),分析青海湖地区4种植物的抗逆性,并运用Fuzzy隶属函数法对4种植物抗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青海湖地区低温、干旱逆境下,4种荒漠植物的SOD活性表现为狼毒〉黄缨菊〉中麻黄〉芨芨草;CAT活性表现为狼毒〉黄缨菊〉芨芨草〉中麻黄,相同的高盐度环境下,狼毒的CAT活性比中麻黄要高出8倍,说明狼毒的抗盐性要强于中麻黄;游离Pro含量表现为黄缨菊〉中麻黄〉狼毒〉芨芨草,相同逆境下中麻黄的Pro含量是狼毒的2.83倍,这是由于狼毒的MDA含量最低,体内膜质过氧化伤害最小,导致胁迫渗透物质Pro含量低,也说明狼毒的抗逆性强于中麻黄。Fuzzy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4种荒漠植物的抗逆性表现为黄缨菊〉狼毒〉中麻黄〉芨芨草。[结论]该研究为青海湖地区抗旱新品种的选育和优良种质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6.
共和县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建立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青海湖之南,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总面积1.73万km^2,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相结合的县;全县总人口约为12.5万人,农业人口约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2.61%;现有耕地27万hm^2,主要分布于黄河支流河谷冲积地带、环青海湖地区,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主要盛产春小麦、马铃薯、青稞、油菜等。  相似文献   
467.
[目的]研究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偏相关分析对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研究。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青海湖地区1985~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X1)、总人口(X2)、农业人口(X3)、藏族人口(X4)、在校人数(X5)、年末存栏羊数(X6)、年末存栏牛头数(X7)、牲畜商品率(X8)和耕地面积变化(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就各县驱动因子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为:Y=103 379.48-1.490 1X2+1.640 5X3-89.3854X7-96.178 3X8。该方程是显著的,Durbin-Watson统计量d=2.705 900 30,说明模型拟合性较强且可用。由相关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3〉X4〉X8〉X1〉X6〉X5〉X2〉X7;X2和X6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②X6和X7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X7与除X6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2〉X4〉X3〉X8〉X1〉X5;X6与除X7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4〉X2〉X3〉X8〉X1〉X5。这说明在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③X6和X7在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同时,X6与X7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976。说明在青海湖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措施时,要充分考虑牛羊之间的平衡关系。④X5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0978和-0.05964;X4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比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82和-0.769 12。说明在校学生人数与牲畜平衡头数关系不大,但藏族人口数与该区牲畜平衡头数有显著关系,与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相吻合。⑤X8与X6和X7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驱动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尤与X3和X4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91和0.9348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牲畜商品率与牲畜年末存栏数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人为增加牲畜的商品率来控制牲畜年末存栏数,从而达到缓解草畜矛盾的目的。由通径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X3〉X2〉X8〉X7;但对耕地变化的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②X2、X7、X8、X3 4个驱动因子中,X3对区域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极显著,说明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③X3对Y主要为直接作用。X2对Y的直接作用为-2.8166,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之和为2.7959,其绝对值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总人口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直接作用是使耕地面积减少,间接作用则是使耕地面积增加,且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基本保持平衡(总作用为-0.0207),其原因可能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建设用地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农业人口的增多,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增加。X8对Y的直接作用为-0.2919,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为0.56782。因此,牲畜商品率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作用主要为间接作用,这也与牲畜商品率本身的性质有关,而牲畜商品率主要表现为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调节机制。④决定程度分析表明,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X2对Y的直接作用为负(-2.8166),X2与X3共同对Y的相对决定程度最大,其次是X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实施土地政策时,既要注意总人口,还应注意农业人口。在总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控制农业人口,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决策系数大小依次为:ε〉X7〉X8〉X2〉X3,且X7、X8、X2、X3均小于0,故ε为主要决策变量,说明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除了农业人口、总人口、牲畜商品率、年末羊存栏数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需考虑,这些因子主要为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由偏相关分析可知:①X3、X8、X2、X7 4个因子中,除X7对Y不显著外,X3、X2与Y呈极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X8与Y呈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05453。②X2与Y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青海湖地区总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X3与Y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该地区农业人口的增长会使耕地面积增多。该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市场机制对该区耕地利用变化的调节作用相对微弱;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对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468.
泰山赤鳞鱼产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鳞鱼是泰山一宝,以肉质细嫩、味美不腥、营养丰富而著称,唯泰山独有,享誉世界。与富春江鲥鱼、青海湖湟鱼、洱海油鱼和弓鱼并称为五大贡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泰山赤鳞鱼进行产业化开发,十分必要,很有价值,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69.
2010年的青海省"两会"上,"小财政、大民生"的执政理念再次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传递着"惠民情怀,民生福祉"的坚定信念。"幸福"由此从一种美好的愿望成为具体行动目标。就在这年的春天,一项与幸福有关的工程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国家电网公司党组、青海省电力公司党委的统  相似文献   
470.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和定量PCR法研究HCO-3分泌相关基因SLC4(solute carrier family 4)和SLC26(solute carrier family 26)家族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组织分布情况,并对不同盐碱环境下肠道中SLC基因家族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青海湖裸鲤适应盐碱环境的肠道调节机制。结果表明,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在青海湖祼鲤鳃、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肠道中的表达量较高,其中slc26a6在肠道中高表达,而在鳃中表达量极低,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在碱度组[盐度1.31±0.02,碳酸盐碱度(30.66±0.08)mmol·L-1]、盐度组[盐度15.02±0.02,碳酸盐碱度(2.12±0.05)mmol·L-1]和湖水组[盐度14.84±0.03,碳酸盐碱度(29.57±0.11)mmol·L-1]青海湖裸鲤肠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的表达量在胁迫4 d过程中均呈现出先升高后回落的现象,其中湖水组裸鲤肠SLC4、SLC26家族基因表达量上调最为明显,尤其是slc26a6基因表达量最高上升为对照组的4.9倍,同时,湖水组裸鲤直肠排泄HCO-3浓度也最高,说明盐碱环境下青海湖裸鲤通过肠道Cl–/HCO-3交换子(slc4a1、slc4a2、slc26a6)、Na+–HCO-3联合转运子(slc4a4)分泌和排泄机体内积累的碱,这一调节途径有助于青海湖裸鲤补偿因水环境中盐碱度升高而造成的渗透及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