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8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9篇
  49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61.
镇江市古运河河岸沉积物氮及有机质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镇江市古运河河岸带表层沉积物中氮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结合古运河周边环境状况,选择6个典型的采样点对其表层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对各样品沉积物总氮(TN),氨氮(NH4+-N),硝氮(NO3--N),亚硝氮(NO2--N)以及有机质(O.M)和pH值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经验公式对沉积物有机氮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TN,NH4+-N,NO3--N,NO2--N以及Org-N含量介于0.39~2.40 g/kg,1.63~11.31 mg/kg,2.46~6.95 mg/kg,0.54~2.29 mg/kg,0.99~2.32 g/kg,总氮和有机氮的变异系数最大,为83.59%,氨态氮、硝态氮以及亚硝态氮的变异系数介于40.36%~49.15%,表现为中等离散程度,表明研究区域总氮和有机氮的离散程度较高,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古运河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介于0.99%~2.32%,变异系数为32.50%,表现为中等变异性,表明各采样点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变化幅度中等;通过沉积物C/N值来判断,古运河有机质主要以陆源贡献为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O2--N与TN的关系最为密切,而氨氮与硝氮、亚硝氮以及有机氮之间的相关性不强,说明氨氮与其他形态氮在沉积物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此外,pH值对古运河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的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2.
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景观连接度及其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作为河岸缓冲带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的基础,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能为多种物种提供栖息地和迁移廊道。因此,本文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岸缓冲带植被为对象,采用遥感解译、景观连接度指标、斑块重要性评价和廊道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03年、2009年和2015年研究区的植被景观连接度和斑块重要值变化,并构建河岸缓冲带植被廊道网络,以期为黄河中下游河岸缓冲带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斑块的连接度在2003—2015年呈增加趋势,且随距离阈值的增大而增大;不同距离阈值下,斑块重要值随斑块面积增大而增大,且随距离阈值增大的而增大;小型斑块(0~5 hm~2)重要值呈增加趋势,中型斑块(5~10 hm~2)重要值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大型斑块(10 hm~2)重要值呈降低趋势。植被廊道网络分析表明,基于重要生态节点同时考虑沟渠和道路廊道可作为研究区植被廊道网络构建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3.
葡萄砧木对根癌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项研究采用盆栽及露地栽培一、二年生葡萄砧木自根苗,将其新梢用葡萄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进行接种,以鉴定不同砧木对根癌病(Crown Gall)的抗性,发现不同葡萄砧木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别,能反映其抗病性水平。对23种葡萄砧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无免疫类型,属于抗病的有5种,中度抗病的有5种,中度感病的有7种,感病的有6种。其中河岸葡萄(Vitis riparia)各类型均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其根系抗寒力也较强。它们的抗病性均超过贝达和山葡萄,根系抗寒力与贝达相近,可作为抗根癌病和抗寒砧木在葡萄生产中试用。  相似文献   
164.
对国内外在河岸带结构、功能、生态重建和维护管理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结合其中的一些原理和方法,以及城市滨河地带的特殊性,基于群落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观点,从生物重建、生态重建以及结构功能重建三个方面,为城市河岸林带提供了生态重建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5.
张鸿宝 《现代农业》2013,(4):106-107
通过清淤工程中河岸滑坡的成因分析,提出清淤工程建设中滑坡预防和治理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6.
为了解决白洋淀上游河岸带植被类型单一、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从河岸植被带截留、净化面源污染物的生态功能定位出发,选取2种草本和1种灌木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研究河岸植被带对氮、磷及泥沙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1)与单一灌木相比,单一草本的净化效率更好,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的总磷、总氮和泥沙的净化效率最佳,分别为10.88%,6.96%,34.20%;黑麦草(Lolium perenne)对氨氮和硝氮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分别为10.11%和9.54%;(2)在多组植物组中,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组合净化效率较好,在各项指标平均值上分别较裸土组提高了13.31%,10.84%,9.64%,12.36%,46.43%;(3)灌草和混草的植物组合对5项污染物指标的净化效率均较高,混植组的去除效果优于单一植物组。河岸植被带对面源污染有着一定的净化效果,其中灌草和混草组合的净化效果较好,胡枝子、狗牙根、黑麦草的草灌植物组合表现出最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7.
河岸缓冲带(Rriver Buffer Strips,RBSs)已被证明能有效拦截水流并去除氮,该研究旨在揭示缓冲带不同配置的脱氮效果的影响。实地布置河岸植被缓冲带,开展地下径流试验。缓冲带设置3种不同植物种类(水曲柳,五叶枫,杨树),和不同宽度(5、10、20、30 m),河岸坡度为3%,树木密度为540株/hm2。在此条件下,研究各类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下径流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截留效果。结果表明:20 m宽度河岸植被缓冲带能很好地截留各形态氮素。30 m宽度下,河岸植被缓冲带径流水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截留率最高,分别为70.4%、67.7%和69.1%。在不同植物种类缓冲带比较中,杨树可显著降低径流铵态氮和总氮浓度,水曲柳可显著降低径流硝态氮浓度。在宽度与不同植物种类的交互关系中,20 m宽度杨树缓冲带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截留率最高,其各自的截留率为71.9%、64.2%,30 m宽度杨树缓冲带对总氮的截留率最高,为62.1%。研究结果可为东北地区中小型河流河岸缓冲设计最大化截留径流氮污染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8.
河岸缓冲带植物配置模式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合喀斯特山区河岸带修复的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构建了白花三叶草、高羊茅、金叶女贞3种植物及其不同配置模式的缓冲带试验基地,开展农田径流总氮(TN)、总磷(TP)、固体颗粒悬浮物(SS)的截留净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及配置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不同。混合草本(高羊茅+白花三叶草)对 TN、TP 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39.35%和50.89%;混合草本+灌木(高羊茅+金叶女贞+白花三叶草)对 SS 的截流效果明显,去除率为86.71%;高羊茅对 SS、TN、TP 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分别为72.33%、26.49%和26.98%。应加强河岸缓冲带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9.
对赣江上游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宽度12 m)、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宽度24 m)和农田河岸缓冲带等3种用地类型河段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消减地表水TN、TP能力大小依次均为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24 m)〉农田河岸缓冲带〉退耕还林河岸缓冲带(宽度12 m),表明宽度窄的农田竹林缓冲带具复合结构的功能型实用性,可加强研究与实践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0.
河岸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和实地调查,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河岸景观现状和主要构景要素,提出乡村河岸绿化应结合河岸空间特征选择绿化类型、依据生境选择绿化树种并注重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创造四季有景的乡村水岸景观,并注重乡村河岸文化景观载体的保护与营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