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3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10篇
林业   19篇
农学   188篇
基础科学   21篇
  240篇
综合类   635篇
农作物   17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354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24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导言在蜂群长途转运中,拖子、成年蜂老化、饿死、闷死、患大肚病等问题年年都有发生。强壮的蜂群,由于长途转运,变为弱群,造成追花而无力夺蜜,丰富的蜜源却不能丰收,实在令人惋惜! 蜂群转运中出现的问题,有多种因素,转运饲料不当,是其中之一。笔者在邯郸地区种蜂场有关养蜂师傅的协助下,用白砂糖吊袋做转运饲料进行  相似文献   
72.
《草业学报》2009,18(5):176-183
根据同源序列区域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 及RACE 方法从盐生植物大叶补血草中分离了Na/H逆向运输蛋白基因的cDNA(LgNHX1,GenBank登录号EU780457)。LgNHX1的cDNA 全长为2397bp,5′端非翻译区长度为512bp,3′端非翻译区长度为229bp,其中包括12bp的poly(A)尾巴,中间的开放读码框为1656bp,编码1个550个氨基酸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61kD。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LgNHX1与北滨藜、小麦、盐角草和拟南芥液泡Na/H 逆向运输蛋白的一致性分别为82.62%,82.01%,80.64% 和75.86%。预测分析表明,LgNHX1具有11~12个跨膜结构区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蛋白(LgNHX1)与液泡型的Na/H 逆向转运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与质膜型的Na+/H+ 逆向转运蛋白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3.
昆虫保幼激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主要是受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促前胸腺激素(Prothoracicatropic hormone;PTTH);前胸腺分泌的蜕皮激素(Ecdysteroids)及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街3种激素所控制。PTTH顾名思义是一种刺激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的激素,而JH和蜕皮激素是直接控制昆虫生长、变态的重要激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研究昆虫激素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虽然JH的研究较蜕皮激素的研究水平稍许滞后,但也有了长足进行,特别是咽侧体抑制素的种类、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和JH运载蛋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等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74.
试验用8头荷斯坦牛公犊,确定饲喂经巴氏消毒的初乳对其血清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浓度的影响。给初生4小时的犊牛饲喂新鲜冷冻的初乳或巴氏消毒处理(76℃,15分钟)的初乳,喂初乳前和喂初乳24小时后采血,分离血清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用免疫印迹分析、快速免疫测定确定血清中IgG、乳铁转运蛋白、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的浓度。结果表明:饲喂新鲜冷冻初乳的犊牛24小时后血清中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浓度,均高于饲喂经巴氏消毒初乳的犊牛在24小时后血清中IgG、乳铁转运蛋白和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浓度。因此表明:经76℃,15分钟巴氏消毒的初乳影响了蛋白的持续转运与嗜中性细胞过氧化物的功能。  相似文献   
75.
氮肥对杂交小麦果聚糖积累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万春  董剑  高翔  张改生 《作物学报》2006,32(4):607-612
氮肥影响作物的碳氮代谢及生长发育。选用6个杂交小麦及其7个亲本材料在施氮(200 kg /hm2)和不施氮(0 kg /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果聚糖的积累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无论施氮与否茎鞘和总麦草中果聚糖的积累模式基本相似。茎鞘是贮存果聚糖的主要营养器官,分配了总麦草果聚糖积累量的63%~87%,并在开花期其积累量达最大值。总麦草转运的85%以上的果聚糖来源于茎鞘,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9.42%~19.36%)。氮缺乏减少叶片中果聚糖的积累量,但增加茎鞘和总麦草中果聚糖的积累量。穗轴及颖壳、茎鞘和总麦草的果聚糖积累在挑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4.7%~51.7%),叶片、茎鞘和总麦草的果聚糖转运量、转运率也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施氮增强叶片中果聚糖的转运优势,但减弱茎鞘和总麦草中的转运优势。结果说明,杂交品种比其亲本具有更强的果聚糖转运能力,施氮对茎鞘果聚糖的积累与转运及其杂种优势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6.
为了选择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植物,利用采样测试分析的方法,对生长于冷水江严重Sb、As、Cd、Hg污染土壤的大叶女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叶女贞能耐较严重重金属胁迫,其生长量、生物量受影响较小,胸径、树高和生物量分别减少2.58%、6.07%、7.58%;大叶女贞对各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大于2,其中Hg、Cd的富集系数最大,Cu、As的富集系数最小;对各重金属的转运系数均大于60,其中Sb的转运系数最大,Zn的转运系数最小;各重金属在大叶女贞根、茎、叶器官内的富集量有极显著差异,根、茎、叶等器官间富集的重金属有极显著差异,其叶部富集重金属的顺序为ZnSbAsPbCuCdHg,茎部富集重金属的顺序为ZnSbPbCdAsCuHg,根部富集重金属的顺序为ZnSbPbAsCuCdHg,叶、茎、根三器官富集各种重金属的顺序为叶茎根,至少有93.0%重金属富集在叶、茎、枝等地上部器官,其中至少有60.0%的重金属富集在叶部;大叶女贞为一优良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树种。  相似文献   
77.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在低氮(不施氮)和高氮(施氮0.2 g·kg~(-1))水平下接种不同种类丛枝菌根(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BGC-NM03D)、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BGC-NM01B)和Rhizophagus intraradices(BJ09)]对小麦生长、氮吸收及根内4个硝态氮转运蛋白(NRT)基因、1个辅助蛋白(NAR)基因和2个铵态氮转运蛋白(AM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AM真菌均能够侵染小麦根系,以R.intraradices菌根的侵染率最高;接种R.intraradices或C.etunicatum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生物量或地上部氮吸收量;无论是高氮还是低氮处理,接种AM真菌后均显著下调了小麦根内NRT、NAR和AMT基因的表达水平,且不同AM真菌调控小麦根内氮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能力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8.
研究断奶前后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SGLT1mRNA表达丰度的变化,并同时观察半胱胺对其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半胱胺对断奶仔猪葡萄糖吸收的影响与可能的机制。新生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2日龄(D12)起对照组饲喂基础乳猪料,实验组在基础乳猪料中添加120mg/kg半胱胺,两组仔猪均于35日龄断奶,每组分别于断奶前1周、断奶当天、断奶后3d、1周以及断奶后10d随机选取仔猪各6头,宰杀后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粘膜,采用RT-PCR方法测定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odium-glucosecotransporter1,SGLT1)mRNA表达的相对丰度。结果表明,回肠SGLT1mRNA的表达量最高,空肠其次,十二指肠最低;SGLT1mRNA在不同肠段的表达呈现截然不同的发育模式,十二指肠SGLT1mRNA表达量在45d显著上升(P<0.05),而空肠则在42和45d时显著下降(P<0.01),回肠SGLT1mRNA表达在整个实验期间无显著变化;此外,日粮添加半胱胺显著提高38d十二指肠以及42和45d空肠SGLT1mRNA表达,而对回肠SGLT1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小肠SGLT1mRNA表达以及日粮添加半胱胺促进SGLT1mRNA表达的作用均呈现时空特异性规律。  相似文献   
79.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特性及养分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耕作方式影响玉米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比较东北中部雨养区不同耕作制度下玉米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特征,为建立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方法】  2011―2012年,在吉林省连续进行了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4种耕作方式:浅灭茬后直接播种 (对照,T1),苗带深松后镇压 (T2),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 (T3),苗带行间全部深松 (T4)。在6展叶期、吐丝期和生理成熟期,取0—60 cm土层的植株根系样品,分析玉米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根系生长发育特征。  【结果】  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差异显著 (P < 0.05),两年平均值表现为T3 > T2 > T1 > T4,T2处理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T1处理增加8.1%和10.2%。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均增加了玉米吐丝后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吐丝后累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增加 (P < 0.05)。T2和T3处理下的氮、磷、钾累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比T1处理增加了0.4%~3.6%、16.9%~33.8%、70.5%~82.1%,T3处理增幅高于T2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各生育期的总根干重、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 (P < 0.05),其中,6展叶期至成熟期,总根干重、总根长、总根表面积的增幅分别为9.8%~22.8%、16.1%~33.1%、19.9%~38.2%。T2和T3处理在各土壤剖面的根系形态均优于T1处理,其中以T2处理最佳,且在20—40 cm土层间差异最为显著 (P < 0.05)。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下各生育时期在20—40 cm土层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平均增幅为34.1%、48.3%、47.8%,根直径平均增幅为22.1%。  【结论】  与浅灭茬后直接播种相比,苗带行间全部深松不利于根系发育,而行间深松且苗带镇压方式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纵向延伸,尤其是在20—40 cm土层根系干重、根长和根表面积明显增加,有利于根系对深层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玉米花后累积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80.
盐胁迫下转Bt基因棉的K+、Na+转运及SOD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转Bt基因棉(苏抗103)和受体棉(苏棉12)在不同浓度盐胁迫条件下的钾钠离子的转运、累积分布以及它们SOD活性和H2O2含量变化的比较,证明了Bt抗虫基因的导入一方面导致棉花植株地上部钾累积增多,根部钾含量降低,从根往地上部的钾转运能力增强,而且根吸收能力也有增强趋势;然而另一方面,受盐胁迫时转Bt基因棉对钾的向上运输选择性减弱,地上部钠积累偏多,盐耐性减弱;SOD活性受盐胁迫影响,下降显著,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可能受到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棉有所不同,转Bt基因棉可能不太适宜在盐碱土壤上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