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7篇
  113篇
综合类   128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DNDC模型评估苜蓿绿肥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NDC(denitrifiction-decompostion)模型是以生物地球化学进程为基础模拟碳氮循环的模型,被广泛用来预测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利用DNDC模型研究苜蓿绿肥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结合两种绿肥在上海地区的使用,模拟了4个不同处理:对照(未施氮肥和绿肥)、氮肥(200 kg/hm2)、紫花苜蓿绿肥(3000 kg DM/hm2)+氮肥和蚕豆绿肥(3000 kg DM/hm2)+氮肥,研究苜蓿绿肥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对DNDC模型进行本地化修正,建立适宜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绿肥-水稻轮作生态系统的DNDC模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苜蓿、蚕豆和氮肥处理下的水稻产量分别提高了41.85%,29.81%和25.36%;蚕豆绿肥处理下的CH4排放量高于苜蓿绿肥处理,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在苜蓿绿肥处理下未显著提高。通过对DNDC模型多个参数的调整和模拟,DNDC模型对水稻产量和CH4排放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其中,水稻产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决定系数R2为0.89,相对平均误差RMD为-0.8%。大气温度、大气CO2浓度、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粘粒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十分敏感,其中,大气温度、CO2浓度和土壤有机碳与CH4和N2O的排放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粘粒与CH4排放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说明本地化改进的DND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紫花苜蓿绿肥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92.
为了研究华北地区设施番茄地土壤N_2O排放特征,本研究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单施有机肥(CM)及有机肥和化肥混施(DM)4个处理,采用密闭式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设施番茄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施用后到番茄移栽前,由于土壤温度(10℃)和湿度(13.1%)较低,CK和CF处理排放量均较低,无明显的排放高峰,而CM和DM由于施用有机肥出现了较明显的N_2O排放增高的现象;之后随着对棚室内温度和湿度管理的加强,追肥/灌水后均有明显的N_2O高峰,且高峰期内的排放占总排放的54.9%~73.7%。整个生育期CK、CF、CM和DM处理的N_2O排放量分别为6.95,27.73,44.99和112.46kg/hm2,且CF、CM和DM处理的N_2O排放分别比CK增加了2.98,5.47和15.18倍,其N_2O-N排放系数分别为2.8%,4.7%和6.8%。由此可见,番茄移栽前温度对温室番茄生产中N_2O排放特征高于施肥,而施用有机肥处理由于大幅度增加碳源导致其N_2O-N排放系数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因此加强温度和有机肥施用管理是降低番茄温室N_2O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3.
马兰  李晓波  李博伦  颜晓元 《土壤学报》2016,53(5):1181-1190
羟胺(NH_2OH)和亚硝态氮(NO_2~--N)均可以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但是同一土壤中其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本文采用高压灭菌和室内培养方法,测定了采自6个不同地点的农业利用土壤在灭菌和非灭菌条件下添加NH_2OH或NO_2~--N后N_2O的排放量,以研究土壤中NH_2OH和NO_2~--N非生物过程对N_2O排放的相对贡献及其关键因子。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NH_2OH非生物过程产生的N_2O贡献介于6%~73%,NO_2~--N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占的比例为3%~236%;在pH7的衢州茶园、鹰潭旱地、常熟菜地和海伦旱地土壤中,添加NO_2~--N后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比例大于添加NH_2OH的处理,但是在pH7的常熟果园和封丘旱地土壤中则相反;pH是影响NH_2OH和NO_2~--N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的关键因子,添加NH_2OH处理中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占N_2O总排放量的比例与土壤pH呈正相关(p0.05),而在添加NO_2~--N处理中呈负相关(p0.01)。上述结果说明,NO_2~--N在偏酸性土壤中可能主要通过非生物过程产生N_2O,而在偏碱性土壤中主要通过生物过程;NH_2OH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有机肥等碳施入稻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设置猪粪、鸡粪和稻草分别与化肥混施处理,利用静态箱法-气相色谱仪监测稻田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通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处理(CF)CH_4季节排放总量为271.47 kg/hm~2,猪粪(PM)、鸡粪(CM)和稻草(RS)处理的CH_4排放分别比CF处理增加50.61、260.22和602.82 kg/hm~2;CF处理N_2O排放为1.22 kg/hm~2,PM、CM和RS处理的N_2O排放分别比CF处理减少23.6%(P<0.05)、31.7%(P<0.05)和30.9%(P<0.05);CH_4季节排放通量与土壤E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肥料中被167 mmol/L高锰酸钾氧化的有机碳(ROC_(167))显著影响稻田CH_4排放,与稻田CH_4总量的相关系数为0.872(P<0.05)。施有机肥处理水稻平均产量比CF处理增加6.8%;不同有机肥中,以PM处理的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小,与不施肥和CF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可见,猪粪能较好的协调环境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含有低含量的ROC_(167),是值得推荐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是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内蒙古阴山北麓滴灌马铃薯田种植面积大,普遍存在过量施肥的问题。研究适宜的氮肥用量,利用脲酶抑制剂来抑制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对提高当地氮肥利用率和减缓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田间试验分两年在内蒙古武川县两个村庄进行,供试地块种植马铃薯,采用滴灌技术。2015年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 (CK);优化施氮模式,施N 180 kg/hm2 (Opt);优化施氮减半模式,施N 90 kg/hm2 (OptR);农民传统施肥量,施N 270 kg/hm2 (Con)。2016年试验处理根据2015年的结果进行调整,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 (CK);优化施氮添加脲酶抑制剂模式,施N 162.6 kg/hm2 (OptI);优化施氮模式, 施N 162.6 kg/hm2 (Opt);农民传统施肥量,施N 320 kg/hm2 (Con)。分别采用静态暗箱法和通气法采集氧化亚氮和氨气,每次施肥后,两天采集一次气体样品,氧化亚氮连续取样三次,氨气持续取样直至气体含量低于仪器检测值下限。 【结果】 氨挥发速率在施入尿素后第1~5 d出现峰值。Con处理2015和2016年氨挥发的最大峰值分别是13.2 mg/(m2·d) 和5.3 mg/(m2·d),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N 3.61和3.96 kg/hm2;Opt处理的最大峰值分别为8.69 mg/(m2·d) 和3.19 mg/(m2·d),累积挥发量分别为N 3.11和2.72 kg/hm2;OptR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峰值为5.63 mg/(m2·d),氨挥发累积量为2.66 kg/hm2,OptI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峰值为3.67 mg/(m2·d),氨挥发累积量为2.50 kg/hm2。氨挥发累积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Con处理的氨挥发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氧化亚氮排放量在施入尿素后第3 d达到峰值,Con处理2015和2016年的氧化亚氮排放峰值分别达到0.3 mg/(m2·d) 和0.2 mg/(m2·d),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分别为N 1.96和1.1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pt处理两年的排放最大峰值均为0.11 mg/(m2·d),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为N 0.95、0.69 kg/hm2;OptR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最大峰值为0.09 mg/(m2·d),累积量为0.90 kg/hm2。OptI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最大峰值为0.12 mg/(m2·d),氧化亚氮累积量为0.66 kg/hm2。相比Opt,OptI处理的氨挥发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分别降低了11.8%和16.7%,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氨挥发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温度的升高会显著增加氨挥发速率,土壤湿度的增加会抑制氨挥发速率,影响不显著。氧化亚氮的排放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水分增加会显著增加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土壤温度与氧化亚氮排放成负相关,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结论】 与农民传统施肥模式相比,优化施氮模式可显著降低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量,添加脲酶抑制剂未达到显著降低尿素氨挥发量和氧化亚氮排放的效果。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氨挥发速率和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在供试地区马铃薯田的施肥管理中,推荐可有效地降低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优化施氮模式。   相似文献   
96.
为了掌握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对库尔勒香梨园造成的氮肥损失率,从而为香梨园氮肥的科学施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及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树龄为6 a的库尔勒香梨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香梨树整个生育期内香梨园土壤中氧化亚氮的排放通量及累积量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1)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在施肥后明显增大,其排放通量在施用基肥后第5天下午出现峰值(0.2498 g·hm~(-2)h~(-1)),其日累积量在施用基肥后第5天也出现峰值(4.216 g·hm~(-2)d~(-1));(2)土壤温度会显著影响氧化亚氮的排放量,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在一天内表现出下午(16:00—20:00)中午(12:00—16:00)上午(8:00—12:00)夜间(20:00—8:00)的变化特征;(3)每月中旬对试验样地进行灌水处理后,由于干湿交替过于频繁,氧化亚氮的排放量明显增大;在不施肥的月份里,氧化亚氮的排放量呈现出月中月初月末的变化特征;(4)氧化亚氮的月累积量,在施肥后的4月和6月均较高,分别达到106.564和97.276 g·hm~(-2)月-1;在香梨树的整个生育期内,氧化亚氮的累积总量达到了455.54 g·hm~(-2)。  相似文献   
97.
硝化抑制剂影响小麦产量、N2O与NH3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孙海军  闵炬  施卫明  祝介贵 《土壤》2017,49(5):876-88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施用硝化抑制剂CP对小麦产量、氮素利用率、氧化亚氮(N_2O)排放与氨(NH_3)挥发的综合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施氮水平为140 kg/hm2与180 kg/hm2时,施用CP促使小麦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7.8%和15.4%,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施用CP促进小麦氮素利用率提高11.3%~25.2%。施用硝化抑制剂CP可以降低麦季(特别是基肥与穗肥施用时期)土壤N_2O的排放速率,并显著减少39.3%~53.7%的累积N_2O排放量。但是在两个施氮水平下,施用CP导致麦季NH_3挥发量增加1.46~1.75倍,而且此效应主要发生于基肥与穗肥观测期。本研究说明:在麦季施用硝化抑制剂CP可以提高氮素利用率,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并且能减少N_2O排放,但同时会导致一定程度的NH_3挥发增加,需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8.
施肥管理改变对红壤性水稻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一个长达30年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变更部分施肥处理,得到继续施用高量有机肥(HOM)、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高量有机肥(N-H)、继续施用常量有机肥(NOM)、施用化肥30年后改施常量有机肥(C-N)、施用高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H-C)、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N-C)、继续施用化肥(CF)等7种施肥处理,观测2013~2014年双季稻轮作周期内原有施肥和变更施肥处理后对土体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M改为N-C和HOM改为H-C处理,与变更前相比,周年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估算分别提高了7.9%和4.7%,而NOM改为N-H和CF改为C-N处理,周年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估算分别降低了8.2%和4.1%。  相似文献   
99.
在田间条件下,应用乙炔抑制-原状土柱培养法测定优化施肥下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反硝化和N2O的排放特征。研究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反硝化速率和N2O排放通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均与土壤水分和无机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反硝化损失量及N2O排放量均表现出随施肥量的降低而降低,夏玉米季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均高于小麦季。小麦季的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习惯施肥处理是氮肥减量后移处理的1.62和1.67倍,玉米季分别为2.01和2.00倍。氮肥减量后移可能是通过改变土壤无机氮浓度而降低反硝化损失量和N2O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观察笑气吸入性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对母儿的影响.方法50例产妇按完全随机化分2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吸入笑气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未予干预.观察指标包括疼痛强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胎心率电子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出血及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疼痛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活跃期和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胎儿窘迫率、新生儿Apgar评分及产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笑气吸入性分娩有镇痛效果好、产程时间短和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