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9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23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0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6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在高寒牧区进行燕麦与毛苕子混播(混播比例以6:4为宜)可大幅度提高产草量,比单播燕麦产草量提高27.92%,比单播毛苕子产草量提高34.38%,而且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和碱解 N 的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毛苕子根瘤菌选育研究甘肃省饲草饲料技术推广总站张志芳,张榕毛苕子(Viciavillosa)是我省河西地区用于麦田套种的主要豆科饲草(兼绿肥)作物,以麦收后充分利用水、热、光资源,为农家提供饲草和增加土壤肥力。为探索毛苕子根部结瘤习性和提高毛苕子产草...  相似文献   
4.
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万寿菊秸秆和苕子秸秆覆盖,苕子提供肥力大,同时魔芋病害和薯块感染病块高,万寿菊秸秆覆盖提供肥力小一些,但是魔芋病害和薯块感染病率低。采用苕子秸秆覆盖理论产量高,实测产量低;采用万寿菊秸秆覆盖实测产量高于苕子秸秆覆盖。因此,建议魔芋种植采用万寿菊秸秆覆盖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繁种田根茬还田提供土壤氮的能力,以无根茬田为对照,以坝莜1号燕麦为供试作物,比较了毛叶苕子繁种前后0~20 cm土壤养分状况,在山西省右玉县开展了毛叶苕子茬口不同施氮量农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毛叶苕子繁种后,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分别比繁种前提高了0.09,0.002 g/kg和3.6 mg/kg;无根茬田施用100%N与毛叶苕子茬口施用90%N的燕麦产量无差异,毛叶苕子繁种田根茬还田的供氮能力相当于6.90 kg/hm~2的化肥氮;毛叶苕子茬口不同施氮量比无根茬施用100%N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95~6.67 kg/kg。研究结果可为开展晋西北丘陵区毛叶苕子繁种、提高后作杂粮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燕麦与毛苕子混播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进行了燕麦与毛苕子混播试验,结果表明:B处理鲜草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其抗倒伏性能随毛苕子播量的增加而降低。B处理的燕麦与毛苕子植株增高幅度也最大。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 × 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 100、20?? 80、30?? 70、40?? 60、50?? 50、60?? 40、70?? 30、80?? 20、100?? 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 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 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豆科牧草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农区推荐‘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进行混播。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大田作物,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玉米的种植效益一直是我国农业关注的重点。在这其中,粮肥间作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量的有效途径。由于株型及生理生态方面的差异,时空与水肥互补利用,合理的粮肥间作模式可以获得比单作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