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8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0篇
  96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3 毫秒
21.
对在林冠下栽培西洋参,进行了不同施肥种类、不同林地、不同药液防治病虫害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肥以豆饼肥、鹿粪、树叶肥效果为佳,林地宜选择郁闭度0.7-0.8的阔叶中龄林,病虫害防治以抗淋溶的波尔多液和杀毒矾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2.
为解决辽东山区现有长白落叶松生产力低的问题,从1969年开始在草河口30年生长白落叶松林中进行择伐林冠下更新红松试验。结果表明,林冠下更新红松10年时伐除上层木,林木生长加快,并能抑制结实与分权。23年间林分总蓄积为皆伐地的103.6%,为对照区的137.2%。  相似文献   
23.
在30年生马尾松林下进行了不同阔叶树种套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不同阔叶树种生长存在明显差异,其蓄积大小排序为拉氏栲>格氏栲>青栲>苦槠,其中20年生拉氏栲的年平均蓄积生长量分别是格氏栲、青栲和苦槠的1.06、1.26和1.49倍;拉氏栲和格氏栲是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的首选树种,生长中等的树种有青栲,苦槠生长较差,不适宜作为马尾松林冠下造林树种;利用马尾松林分具有林冠稀疏和透光度大的特点,在马尾松林冠下套种拉氏栲、格氏栲不仅能充分利用林分地上和地下的空间,而且对于减轻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是值得南方林区大力推广的林冠下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24.
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I)与林外降雨量(P)可用非线性模型I=a 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为I=0.584P0.576;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在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应用。  相似文献   
25.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对降水的再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锐齿栎、油松、华山松和落叶松林分为对象,系统同步观测了大气一次性降水过程中,不同郁闭度梯度林分群体的林冠透过降水、树干流量、林冠层截留量与大气降水历时、降水强度变化的基本数据。用数量级化理论(I)和线性方程,动态地描绘出各分量随大气降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揭示出林分对降水的再分配以及求算1年内不同时段林地补给水量的可靠方程。  相似文献   
26.
2004年,在三峡库区莲峡河小流域马尾松林地进行了大气降水、林内透雨、树干茎流的测定,进行了林下枯落物和土壤对降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马尾松林内透雨占大气降水总量的76.70%,林冠层截留量占降雨总量的23.03%,树干茎流占降雨总量的0.27%;林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为3.40 mm,林地0~40 cm层土壤饱和蓄水量为183.60 mm;林内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流与大气降水量以及降雨强度具有显著的二元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7.
本文在湖北太子山选取柏木纯林、马尾松纯林、麻栎五角枫混交林、柏木红果冬青混交林和马尾松红果冬青混交林共5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天然降雨监测的方法,研究5种林分林分林冠层、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分别对降雨的截留作用。结果表明林场中阔叶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最差的是针叶纯林。  相似文献   
28.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temflow were measured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was derived for 14 rainfall events from June 22 to August 30, 2008 within a mature declining hybrid white spruce(Picea glauca(Moench) Voss × P. engelmannii Parry ex Engelm.)- subalpine fir(Abies lasiocarpa(Hook.) Nutt.)- lodgepole pine(Pinus contorta var.latifolia Dougl. ex Loud.) stand in south-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Stemflow was negligibl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hile, respectively throughfall and canopy interception loss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59.4% and 40.6% of the 50.1 mm of cumulative rainfall. Throughfall variability was assessed with three approaches involving roving and stationary wedge-type gauges, and stationary trough gauges. Throughfall exhibited large spatial variability with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bility of study period throughfall sampled using 16 stationary trough gauges being30.3%, while it was 38.0% and 28.7% for 32 stationary and 32 roving wedge gauges, respectively. Ou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 roving gauge method is better than a stationary approach since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event mean throughfalls are summed quadratically and a greater portion of the canopy area is sampled. Trough gauges were more efficient than wedge gauges; however, this efficiency was less than expected given their much larger sampling areas, suggesting tha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lengths of throughfall may be longer than the trough system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roughfall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temporal persistence throughout the study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stable "wet" and "dry" inputs to the floors of these coniferous forests.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影响截流标准风险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总结了各种立堵截流风险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对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寻求最优的风险分析模型,确定最经济合理的截流标准,为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0.
云南哀牢山常绿阔叶林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对降雨、穿透雨、树干茎流进行了观测,发现在1991年5月~1995年4月间,林冠截留量为24392mm,截留率为1295%,穿透雨占降雨的81%,树干茎流全年只有314mm,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