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5篇
  免费   433篇
  国内免费   466篇
林业   479篇
农学   597篇
基础科学   386篇
  2056篇
综合类   6665篇
农作物   524篇
水产渔业   285篇
畜牧兽医   1258篇
园艺   1203篇
植物保护   221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27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366篇
  2020年   401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445篇
  2015年   497篇
  2014年   766篇
  2013年   858篇
  2012年   1054篇
  2011年   928篇
  2010年   827篇
  2009年   802篇
  2008年   757篇
  2007年   661篇
  2006年   656篇
  2005年   573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380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以微拟球藻为原料,研究微藻水热液化过程中多种参数对水热液化后有机物回收率的影响,包括温度、时间、溶剂比和pH等,从而获得微藻水热液化后有机物的最佳回收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在室温下进行有机相回收,保证回收溶剂比为20∶1(溶剂/水相不溶物;v/wt)、停留时间为10min、回收pH7,即可达到最佳回收效果。最佳条件下水热液化有机相的回收率为34%左右,且不同的回收温度和pH值对回收的有机相组分均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2.
Bill Close博士就现在《高性能基因型猪的微量元素营养》展开报告,通过对无机和有机微量元素螯合物的对比研究表明,有机微量元素可以更好、更科学地满足动物的代谢需求,将在满足现代高性能基因型猪的营养和功能需求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高宁 《蔬菜》2019,(1):39-41
为了有效解决榆林冬春日光温室内小西瓜栽培因温度低严重制约产量提高的问题,经过多年的试验及广泛的调查,总结出行下玉米秸秆反应堆加有机基质栽培技术。应用玉米秸秆生物反应堆可明显提高地温,采用以泥炭为主的有机基质栽培,可节水节肥、彻底解决土壤连作障碍;在栽培的各个环节运用科学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小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提早果实上市期、降低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提高种植收益。  相似文献   
104.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5.
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揭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铁离子的变化。田间实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不还田作为对照(CK)、秸秆1/3还田(S1)、秸秆2/3还田(S2)、秸秆全部还田(S3)。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粒径、铁离子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NMR)检测分析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秸秆还田5 a后,土壤总有机碳(TOC)、2mm与2.00~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态碳(E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均随还田量增加而逐渐增加,且不同处理增加量不同,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这些有机碳的含量(P0.05)。各处理土壤有机碳以烷基碳与烷氧基碳为主,其次是芳香碳与羰基碳,秸秆还田增加了烷氧基碳、羰基碳(易分解碳组分)含量,降低了烷基碳和芳香碳(难分解碳组分)含量,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烷氧基碳含量(P0.05)而显著降低了芳香碳含量(P0.05)。与CK相比,S2、S3处理也显著降低了有机碳的芳香度、疏水碳/亲水碳、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P0.05),而对脂族碳/芳香碳影响不明显。与CK相比,S3处理显著增加了2.00 mm团聚体组分,增加了2.00~0.25 mm组分,而降低了0.25~0.053 mm组分和显著降低了0.053 mm组分(P0.05)。秸秆还田对土壤游离铁、活性铁、螯合铁含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碳官能团组成与土壤因子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TOC、MBC含量、团聚体组分、铁离子的改变是导致不同处理间有机碳官能团结构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由于短期秸秆还田增加了活性有机碳含量、易分解有机碳组分,减少了难分解有机碳组分,降低了微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改变了微生物活性和铁离子络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可能导致麦玉复种系统土壤碳排放水平的增加。  相似文献   
106.
新元古代晚期发生了地质历史上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无机碳同位素(δ13 Ccarb )负漂移事件,也被定义为“Shuram曲线( SE)事件”。传统观点认为SE事件反映了这一时期海洋碳循环的异常波动,极有可能源于海洋中超大型溶解有机碳库的氧化。然而,此种机制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现象如全球有机碳同位素(δ13 Corg )较大的差异性。近几年来,不断有学者质疑上述观点,并认为SE事件遭受了成岩作用而不能反映原始的海洋碳循环过程。这一机制得到该时期碳酸盐岩氧同位素(δ18 Ocarb )与δ13 Ccarb间线性关系的支持,但难以解释SE事件中部分特征如SE事件的全球性。因此,目前关于SE事件的两种机制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7.
<正>1建造栽培设施1.1栽培槽建造平整温室内地面,距温室后墙80 cm外,将地面下挖45~50 cm,并用标准红砖建南北向栽培槽,槽宽50 cm,槽间距60 cm,长度依温室跨度而定。栽培槽建好后,在槽的底部及四周铺一层0.1 mm厚的塑料膜,槽底装入10 cm的干  相似文献   
108.
进入夏季,温度升高,是水产养殖的黄金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水温高,鱼、虾、蟹类摄食强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物质增多,发酵分解速度加快,致使水质发生较大变化。水体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大量繁殖,感染侵袭鱼体,造成病害的大量发生。夏季鱼病防治的主要原则是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基本方法是生态预防与药物防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9.
《江西饲料》2014,(1):45-45
正1月11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和青海省海北州科技局共同承担的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青海省种草养畜及有机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由兰州大学杜国祯、龙瑞军教授,青海省政协张周平研究员,青海省农牧厅焦小鹿研究员等组成。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  相似文献   
110.
秋季是果树一年内生长的最后季节,也是以苹果为主的果树中晚熟品种陆续成熟采果时期,更是花芽深度分化和有机养分贮备的黄金时期.因此,采果后的果树并不意味着管理的结束,必须抓住关键,进行合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整枝修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提高当年的果品产量和品质,促进树体的生长、恢复树势、提高花芽的数量和质量,为提高翌年果树成花率、坐果率和丰产、稳产、优产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