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7篇
  免费   365篇
  国内免费   505篇
林业   279篇
农学   227篇
基础科学   325篇
  1578篇
综合类   2411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227篇
畜牧兽医   214篇
园艺   46篇
植物保护   645篇
  2024年   168篇
  2023年   454篇
  2022年   464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40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343篇
  2016年   381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303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调查分析扬州市耕地土壤30年间4个时期(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成土母质和土壤质地以及各时期的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秸秆还田等,研究耕地土壤有效磷长期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扬州市1984、1994、2005和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2、6.60、14.39和13.88 mg·kg~(-1), 1984—199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相对稳定, 1994—2005年上升较快, 2005—2014年呈高态稳定;②30年间,耕地土壤有效磷均呈递增趋势,里下河地区和沿江圩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通南高沙土区和丘陵地区;③1984和199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分布以Ⅳ、Ⅴ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5%以上; 2005和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④30年间,不同成土母质和质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磷肥投入及秸秆还田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 30年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前后稳定、中间倍增的变化特征,磷肥投入、秸秆还田是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为该流域及流经国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城市、道路、河流、高程、坡度、气温和降水等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的驱动作用。[结果] ①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的整体景观生态安全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北部和中西部景观生态安全较差,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较好,但也有恶化趋势;②各景观类型中,景观生态安全度从大到小为:水域 >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裸地。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存在波动,耕地和水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一直上升,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持续下降;③距城市距离、距道路距离、气温和降水等社会和气象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强,距河流距离也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有一定解释作用,而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因素并非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应尽量降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负荷,积极发挥气象因素对生态安全的正向效应,促进澜沧江下游流域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3.
利用2000—2016年盘锦2个国家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盘锦地区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特点。结果表明,盘锦地区沿海更易发生大雾;具有明显的月、日分布特征,秋季、冬季多发,春季、夏季节则较少;雾大多数发生于4:00—10:00,很少发生于12:00—18:00;大雾发生时湿度较大,低层有逆温,多为较小偏南风。  相似文献   
24.
25.
广西较多耕地属于山丘坡地,土壤非均质性和地形起伏造成了耕地墒情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给田间尺度的墒情监测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广西崇左60个试验小区2017年定期采集的TRIM管土壤墒情数据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其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异性,分析了土壤墒情时空变异性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土壤墒情的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广西山丘坡地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在0.10~0.60之间变化,与地形、土壤质地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坡地空间平均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在0.21~0.30之间波动,且与降雨和蒸发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9-11月有较大概率出现土壤水分胁迫。时间稳定性分析表明3-2号试验小区观测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较好地代表整个坡地的平均土壤墒情。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山丘坡地土壤墒情有强烈的时空变异特征,变异统计、相关性分析、时间稳定性分析等工具可以用于广西山丘坡地土壤墒情的变异性评价和观测点优选。  相似文献   
26.
北方枣区是我国枣果主产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是枣树生育期影响产量品质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利用北方枣区53个站点1971-2019年果实成熟期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平均相对湿度四个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北方枣区枣果生产区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站次比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的年连阴雨累积次数、年连阴雨累积日数、年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年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北方枣区枣果成熟期连阴雨各致灾因子年代际变化整体上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降低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在空间分布上,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值以新疆枣区最小,甘肃中西部枣区和宁夏枣区次之;在其东部,从北到南大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究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为科学评估其生态治理效果、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结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30.61亿t,较1990年减少了0.52%。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和林地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始终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依次对应云南片区、广西片区以及贵州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但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距离县中心”始终是影响力最...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以渭河流域1960-2016年2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定量描述干旱,并运用经验函数正交分析法(EOF)对渭河流域各站点组成的历史干旱指数矩阵进行分解,分离干旱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采用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互不相关的典型分布模态代替原干旱场研究流域干旱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研究流域干旱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干旱指数矩阵分解得到的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6.44%,但仅前2个特征值通过了North显著性检验,累积方差贡献率接近75%;模态一时间系数的线性趋势斜率小于0,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模态一时间系数于1984年、1986年、1989年发生3次突变,到1996年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结论】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两种空间分布模态对应全流域干旱少雨、湿润多雨、东南湿润西北干旱、东南干旱西北湿润4种干旱表现形式;模态一时间系数有显著减小趋势,反映流域干旱化趋势日益显著,而模态二时间系数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9.
【目的】海州湾紫菜养殖作为连云港重要的农业产业,其养殖规模的动态监测和产 业发展内在驱动力分析对紫菜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整片海域的生态环境评估意义重大。 【方法】文章以2004—2019 年海州湾冬春两季Landsat 系列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通过 Google Earth Engine 的随机森林算法提取紫菜养殖区的时空动态变化状况和近岸人工开发信 息,结合紫菜产业近期的统计资料和促进保障政策,进行了紫菜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变化以 及驱动因子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海州湾紫菜养殖区总体呈近岸向外海 拓展变化趋势,由沿海岸线带状分布变成片状分布在整个海州湾;(2)时间上,2004 年紫 菜养殖面积最少为1 551 hm2,约占江苏省紫菜养殖面积1/13,2015—2019 年养殖规模迅速 增长至22 700 hm2,约占江苏省紫菜养殖面积的1/2;(3)针对15 年的紫菜养殖面积、价格、 政策、海岸工程建设(龙桥)等数据实施量化并进行整体相关性分析。【结论】文章证实了 价格与紫菜养殖面积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79,P<0.01),龙桥等基础设施建 设与养殖面积也存在极强相关性(R=0.84,P<0.01),政策与养殖面积显著性不强(R=0.34, P>0.05),揭示了海州湾紫菜养殖产业空间分布格局由沿海向外海扩展的分布规律主要受紫 菜受市场价格机制和海岸工程建设(龙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土壤有机碳不但是土壤肥力形成、粮食生产和土壤健康的基础,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明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对于保障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发挥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估算方法,随后分析了全球及国家等相对较大尺度上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从土壤有机碳模型结构改进、驱动数据分辨率提升、不确定性量化评估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未来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研究需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