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47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62篇
  54篇
综合类   344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09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762.
作物缺水指数监测旱情方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研究了在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通过遥感数字图象获得的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资料估算农田蒸散进而计算作物缺水指数来监测旱灾的方法,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气象数据的最优插值处理,并发展确定最佳最优插值所需切值的线性插值模型,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达到准确,实时监测干旱的目的。  相似文献   
763.
研究了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为揭示该区旱灾的发生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等历史文献资料,对明清时期(1368~1911年)渭南地区的旱灾史料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区旱灾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以全区域的特大旱灾为主,明朝崇祯大旱、清朝康雍奇灾和光绪丁戊奇荒等历史极端干旱事件在渭南地区均有较好记录。(2)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准3 a、准6 a和准8 a的年际周期,准11 a、准17 a、准28 a和准84 a的年代际周期以及准181 a和准363 a的百年际尺度周期,分别与厄尔尼诺的2~8 a周期、太阳活动的11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20~30 a周期相对应。(3)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可能要强于在年代际和百年际尺度上的振荡信号。(4)渭南地区旱灾的频次序列与我国同时期冬季温度变化序列总体上较为一致,与该时期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基本同向,但不完全同步。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灾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并对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764.
步行已被证明能对公众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城市公园作为居民开展步行活动的重要场所,其道路环境特征要素对步行出行、行为、心理感知和人群健康方面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本文以成都浣花溪公园、大源中央公园道路环境为研究对象,提取自然、感知、设施三类特征要素,基于健康恢复性效应理论,依托实地环境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最终,通过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道路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7个(自然特征要素:植物色彩丰富度、开花植物数量;设施特征要素:休憩设施数量、铺装软硬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性、空间适宜感(D/H比值)、道路线形),城市公园次级道路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5个(自然特征要素:草坪覆盖形式、植物种类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多元美观性;感知特征要素:空间适宜度(D/H比值)、宁静安逸度),城市公园小径恢复性关键特征要素8个(自然特征要素:开花植物数量、水景丰富度、地形丰富度;设施特征要素:铺装平整度;感知特征要素:自然性、道路线形、遮阴度、空间界面疏密感)。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数据分析得出:1)年龄对恢复性效应、特征要素评分产生影响;2)停留时间对恢复性效应、感知特征要素评价产生影响;3)最期待的减压活动中,选择放松...  相似文献   
765.
766.
为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增强区域防旱减灾的综合能力。以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评价模型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凤翔地区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民众对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及预报方法的认识较为正确,对更深层面的农业旱灾产生的原因及带来的影响等认识片面、简单;(2)民众自救技能不够专业,缺乏节水意识,依赖外来救援,邻里互救意识淡薄,自救互救的主动性不高;(3)灾后民众情绪较稳定,能依据实况传播灾情,但获取受灾信息渠道单一,对灾后信息的关注和科普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4)手机、摩托车及电动车成为民众主要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先进的互联网传播媒介未能在广大乡村得到应用,农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低,备灾物品观念落后。利用学校和基层组织,扩大防旱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和实用技能的普及力度,是提升乡村民众农业旱灾认知与响应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67.
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大省。近些年来,受粮食安全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和自然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与总产持续下降,但单产却有所提高。从近3年山东省棉花种植规模、成本和收益、影响棉花生产的因素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全省棉花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并列举了当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棉花单产的3种绿色轻简高效植棉新技术,提出了稳定和恢复棉花生产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探索山东省棉花生产恢复性发展新路径,实现棉花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8.
769.
蓝色空间在缓解精神压力和恢复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潜能。选取海口市滨海型蓝色空间,通过语义分割图像处理、场地评价、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空间特征及公众心理健康恢复性评价数据,探讨不同蓝色空间恢复性评价以及空间特征因子对恢复性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植物、水体等空间自然元素丰富、休憩设施等空间特性要素完备的滨水空间恢复性效应更佳;蓝视率、植物丰富度、休憩设施对热带滨海蓝色空间恢复性效应具有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优化热带滨海空间元素配置,提升热带城市蓝色空间品质,调整恢复性环境空间布局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70.
构建森林公园中个体的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Alpha脑波、Beta脑波四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探讨其关系及作用机理,并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1)在森林公园环境中,易读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对个体的环境偏好有显著影响,其中复杂性对环境偏好的影响最为显著。2)在森林公园环境的恢复性评价方面,远离、延展性、魅力性以及兼容性都可以对其有效反映,尤其是延展性在修复性评价上的作用尤为突出。3)在森林公园环境中,前额叶、中央区、顶叶、枕叶和颞叶5个脑区的Alpha波活动可以有效反映个体的Alpha脑波整体状况,而6个脑区的Beta波活动均可以有效反映个体的Beta脑波整体状况,其中顶叶脑区对这2种脑波的影响程度最高。4)森林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受到个体环境偏好显著的正向影响,森林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对个体的Alpha波和Beta波活动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