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04篇
  免费   727篇
  国内免费   854篇
林业   1475篇
农学   416篇
基础科学   432篇
  3081篇
综合类   4715篇
农作物   353篇
水产渔业   189篇
畜牧兽医   983篇
园艺   289篇
植物保护   352篇
  2024年   249篇
  2023年   680篇
  2022年   641篇
  2021年   604篇
  2020年   519篇
  2019年   570篇
  2018年   419篇
  2017年   564篇
  2016年   685篇
  2015年   643篇
  2014年   789篇
  2013年   764篇
  2012年   727篇
  2011年   688篇
  2010年   614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505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以26 a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托,选取其中6个具有代表性的施肥处理:N_3P_3(单施化肥)、N_3P_4M_1(施用化肥及低量有机肥)、N_3P_1M_2(施用化肥及低量有机肥)、N_3P_2M_3(施用化肥及低量有机肥)、M_6(单施有机肥),以不施肥为对照(CK),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法研究了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为科学管理褐土土壤肥力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使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了6.28%~156.75%,以M_6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在培养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第4天后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变化趋于一致,且培养期间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函数关系。培养32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介于1 021.12~2 066.86 mg/kg,以M_6处理最高,较CK提高了102.41%。长期施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以M_6处理下降最明显,与CK相比,降低了2.35%。一级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以M_6提高最为显著。此外,长期施肥处理均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库的周转速率,缩短了土壤有机碳库半周转期。综上,M_6、N_3P_4M_1、N_3P_1M_2、N_3P_2M_3处理在提高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同时降低了其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加强了土壤的固碳能力。单施有机肥可作为褐土培肥管理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92.
随着近年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和林下经济政策的改革,林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生态建设 和林地利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壤是植被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植物通过根系与土壤连成一个统一整体, 与土壤进行着各种物质代谢并影响其理化性质,土壤通过调节分配水、热、气、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所需养分, 对林下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林下经济的定义、主要模式、土壤物理性质、酸碱度、有机质和碳储量、养分、 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探讨林下经济 对土壤的影响机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今后可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立长效的监测机制和 数据模型,以便更准确为林下经济的土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以大豆品种辽豆15作为试材,设置不施肥、复合肥和复合益生菌3个处理,探讨碳能复合益生菌对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辽豆15的株高、低荚高、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和分枝数无显著差异。与不施肥相比,施用复合肥显著提高了辽豆15的单株粒数、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使产量提高了11.73%;施用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辽豆15的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使产量提高了5.76%。由此说明,施用复合益生菌能够在不施化肥的条件下改善大豆植株的物质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4.
运用PCR-DGGE技术研究新疆驴盲肠、腹结肠、背结肠中固相食糜细菌组成多样性。选用3头成年、健康新疆驴,自由采食90%稻草+10%精料混合日粮,舍饲30 d后屠宰、分段取样备用。经过微生物基因组提取、目标片段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不同肠道固相食糜细菌条带组成上有相似区域,也有各自的特异条带,而同一肠道段的个体样本间的细菌条带具有较高相似性,且盲肠固相食糜细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最大,与腹结肠差异不显著,但都分别显著高于背结肠。新疆驴盲肠固相食糜细菌多样性最为丰富,腹结肠次之,背结肠相对最弱。  相似文献   
995.
龚成云 《绿色科技》2019,(16):135-136,139
指出了汞的毒性很强,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在汞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需要寻找合适的材料去除污水中的Hg^2+。研究了利用蜂窝状含硫碳材去除污水中Hg^2+的方法,分析了这种材料的过滤效果,并提出了如何进行制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6.
为了明确秸秆田间条带原位堆腐最佳还田方式,以吉林省范家屯农业科技示范园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探讨秸秆添加不同畜禽粪田间条带堆腐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的影响。以玉米秸秆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条带堆腐试验,对比秸秆条带堆腐无畜禽粪(ck)、秸秆条带堆腐+腐熟猪粪(STP)、秸秆条带堆腐+腐熟鸡粪(STC)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畜禽粪秸秆条带堆腐各处理影响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及有机碳的含量,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了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土壤分形维数。添加畜禽粪秸秆条带堆腐各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以0.25~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总体来说,玉米秸秆田间条带堆腐添加畜禽粪,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大团聚体含量,优化团聚体稳定性结构,其中,以秸秆条带堆腐添加鸡粪处理效果最佳,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提高了土壤地力,该结果对指导东北地区黑土秸秆还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当前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增加以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风景园林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但风景园林在我国气候变化应对中的话语权仍显不足。为提升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学科地位,厘清风景园林在气候变化应对领域的责任和担当,探索风景园林气候设计的创新路径,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气候变化应对相关文献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从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考察了风景园林能够做出重要贡献的领域。结果显示,风景园林应该面向气候变化适应、灾害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需求,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通过气候积极性设计在城乡人居环境中固碳增汇、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通过景观规划设计适应气候变化,降低灾害风险,增强城乡韧性。风景园林气候设计的创新路径包括:标准化定向、空间化定量转向、生态完整性取向、多尺度面向以及教学改革创新。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大有可为,气候设计的创新探索可推动风景园林学科范式转型和创新发展,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98.
陈峰  谢旭光  孙楠  高振 《油气储运》2023,(5):509-516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碳成本对于LNG接收站企业生产运营的影响不容忽视。选取长三角地区拟建加工能力为600×104 t/a的某LNG接收站二期工程项目为例,参照已投产的一期项目历史年度碳排放情况,运用排放因子法测度其运营周期内各年度碳排放时序性发展水平,并考虑未来碳交易市场价格水平对LNG接收站投资回报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LNG接收站考虑碳排放后,碳成本在经营成本中的占比逐年增大,最高可达4.11%,对LNG接收站经营成本影响显著;若保持8%的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税后)不变,LNG加工费增加了0.51%;对未来碳排放价格进行敏感性分析,可知碳排放价格波动对LNG加工费的影响在±0.1%之间。可见,碳成本对LNG接收站的经营成本与加工费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LNG接收站纳入碳排放成本后评估项目的经济性提供参考。(图4,表8,参24)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体内酶活性在蚯蚓发育期内的动态变化,从生物酶的角度解释蚯蚓对土壤有机碳形态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方法】通过蚯蚓-土壤培育试验,在0~100 d内共5次采样测定蚯蚓体内酶与培育土壤中的蚓粪以及未吞食土壤的碳指标。【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试验结束时,蚯蚓体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含量无显著变化,酸性磷酸酶(ACP)和脂肪酶(LPS)分别显著增加70.17%和15.14%,而胃蛋白酶(PG)和纤维素酶(CL)显著减少27.48%和53.73%,体内AKP、ACP、LPS、CL和PG对有机碳形态转化起显著性催化作用;接种蚯蚓土壤与对照组相比,轻组有机碳、腐殖质碳和可矿化碳在试验结束后显著减少,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则得到显著提高;未吞食土壤和蚓粪碳库管理指数达到159.97和215.30,分别是对照组1.45和1.95倍。【结论】蚯蚓的存在在短期培育期内没有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但加速土壤有机碳库的转化效率并影响有机碳组分组成,从而提高土壤碳库活度及碳库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双碳”目标,为深入推进江苏绿色食品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目标,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我国农业大省江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绿色食品供给侧,分别从认证、种养两个维度考察江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目前江苏绿色食品产业依旧存在“化学农业”生产模式、缺乏规模效应、龙头品牌产品引领不足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强化绿色食品产业供给侧改革,打造产业创新集群,推进认证体系建设,健全绿色食品价值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升江苏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质量,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