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17篇
  免费   1476篇
  国内免费   3845篇
林业   2930篇
农学   1078篇
基础科学   4240篇
  6053篇
综合类   14410篇
农作物   721篇
水产渔业   588篇
畜牧兽医   2215篇
园艺   387篇
植物保护   1216篇
  2024年   531篇
  2023年   1504篇
  2022年   1596篇
  2021年   1639篇
  2020年   1470篇
  2019年   1628篇
  2018年   999篇
  2017年   1394篇
  2016年   1678篇
  2015年   1623篇
  2014年   1596篇
  2013年   1656篇
  2012年   1773篇
  2011年   1689篇
  2010年   1657篇
  2009年   1487篇
  2008年   1565篇
  2007年   1277篇
  2006年   960篇
  2005年   861篇
  2004年   683篇
  2003年   570篇
  2002年   434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351篇
  1999年   319篇
  1998年   356篇
  1997年   319篇
  1996年   301篇
  1995年   297篇
  1994年   248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209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两因素不同水平裂区设计试验,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探明了不同种植密度、施氮量对通粳981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为113.8万/hm2、施氮量为327.4 kg/hm2、施氮量为327.4 kg/hm2时,通粳981具有最大的产量潜力12160.74 kg/hm2时,通粳981具有最大的产量潜力12160.74 kg/hm2。产量大于11250 kg/hm2。产量大于1125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82.5万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82.5万135.0万/hm135.0万/hm2、施氮量300.002、施氮量300.00356.25 kg/hm356.25 kg/hm2。  相似文献   
992.
综述了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及"半工半耕"代际分工生计模式的普遍化,在城乡二元视角下的传统推拉模型已无法全面揭示新时期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河南省新乡市PZ社区为例,采用搬迁者理论视角,发掘中原地区纯农区的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首先,在就地城镇化中存在着社区拉力、农村拉力和中间传导拉力3个因素;其次,中间传导拉力与社区拉力存在乘数关系,成为搬迁者对于社区拉力的直观判断,由于这种信息的间接性,村民对于就地城镇化的搬迁理性判断成为"熟人社会"中村干部所传达信息的感性判断;最后,形成就地城镇化动力核心的是社区拉力和中间传导拉力下叠加构成的拉力因素和农村拉力因素的博弈。  相似文献   
993.
根据2008~2019年国内大豆、玉米、棉花、豆粕和白糖期货合约日收盘价格数据,通过建立基于Beta-skew-t-EGARCH模型研究了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规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期货合约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聚集性且呈现出杠杆效应,并且在履约期前后价格剧烈波动。以玉米为例,从供求关系和物价指数2个方面分析了波动成因以及影响程度。从供给层面角度来看,种植面积的上升从源头推动了玉米产量的上涨,从而稳定了玉米价格;从需求层面角度来看,人口总数和人均GDP的增加扩大了玉米的需求量,促使了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因此,建议我国保持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平稳,稳定农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价格市场监测和预警能力,并积极优化期货交易主体结构。  相似文献   
994.
运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指出了核桃产业在竞争力四要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分析了机会和政府要素对核桃产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云南核桃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5.
从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自然、社会、经济3个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了安康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并应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相应探讨。结果表明:20012011年安康市投影值从0.5427上升到3.2170,土地生态安全度不断提高。安康市土地生态安全的威胁主要源于土地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土地社会生态系统的限制作用不断减小;其中人均水资源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单位面积农林牧渔产值、单位面积机械化水平等因子成为安康市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对新疆巴里坤县6个乡镇的292个参与合作社的农户进行了调研,选取了农户特征、农户生产经营特征、合作社管理特征、合作社服务特征和政府支持情况等解释变量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农户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满意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其次是家庭年总收入、合作社年收入、加入合作社年限、对合作社了解程度、对生产资金借贷是否满意,其中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对合作社了解程度对满意度的作用为负向影响,其余均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江西农业学报》2022,(6):162-165
以经济学中“家庭构成”理论为基础,利用调查的样本数据,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三个省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不同食物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揭示了收入变量在消费中的影响程度;通过年龄虚变量的引入进一步证实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中家庭特征的作用。对于各类食物消费弹性的估计,量化了价格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对地区间的差异给予了说明,对于差异原因作出了相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8.
基于统计数据阐述了陕西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及产量状况,在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夏秋粮播种面积及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DPS软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和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粮食产量趋势,比较了2个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农作物、粮食、夏粮和秋粮播种面积均有所下降,分别减少了55.78×104和105.24×104和105.24×104、70.33×104、70.33×104和34.7×104和34.7×104hm4hm2,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90×102,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90×104、1.73×104、1.73×104、1.13×104、1.13×104和0.56×104和0.56×104hm4hm2,且夏粮比例下降,秋粮比例上升。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833.9×102,且夏粮比例下降,秋粮比例上升。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833.9×107kg,年均增长13.67×107kg,年均增长13.67×107kg,其中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产量比例最高,各地市的粮食产量以渭南市最高,其次是西安市,铜川市最低。夏粮、秋粮、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277.3×107kg,其中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产量比例最高,各地市的粮食产量以渭南市最高,其次是西安市,铜川市最低。夏粮、秋粮、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277.3×107、556.6×107、556.6×107、270.3×107、270.3×107和476.2×107和476.2×107kg。机耕面积、水浇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多项式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符合陕西省实际,全省2015和2020年粮食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999.
引入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对抚州市临川区的城镇用地增长边界划定进行研究,采用2005、2010和2015年城镇用地数据对FLUS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结合最新基本农田划定及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划定城镇增长边界,对2025年临川区城镇用地变化进行情景模拟。结果表明:2010年FLUS模型模拟结果的Kappa指数达0.97,总体精度达0.98;2015年模型模拟结果的Kappa指数达到0.89,总体精度达0.93,模拟效果较理想。考虑到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红线的约束,2025年城镇用地增长边界面积为15466.77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3%,主要分布在崇岗镇、上顿度镇、钟岭街道办事处、温泉镇等。  相似文献   
1000.
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差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中部地区2010~2016年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特征,运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其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提高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和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1)中部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在不断扩大,但群组间差距在不断缩小;(2)中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高值聚集主要在长株潭城市群周边,低值聚集主要在安徽省和河南省交界处以及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处;(3)土地投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最为显著,科技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的解释力较弱。在研究期内中部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其土地经济密度和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人口流失和科技水平滞后是制约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