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林业   364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96篇
  168篇
综合类   617篇
农作物   141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153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发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大棚、露天菜地和一般农田土壤耕层可溶性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棚菜地土壤盐分含量0.48-1.15 g/kg,平均为1.06 g/kg,比相邻农田增加253.3%,表明大棚菜地土壤有盐渍化,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延长土壤盐分含量增加。且主要是Cl-、NO3-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52.
次生幼龄林封山育林后乔木层物种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在浙江省仙居县俞坑村的封山育林区设置20 m×20 m的固定样地2块,对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其对次生幼林乔木物种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增加了7~11,乔木物种增加了2~5科,3~8属.自然恢复为以壳斗科、杉科、山茶科、樟科、胡桃科、安息香科等物种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3.
封山育林形成了安徽省的天然次生林,主要有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5种主要类型。天然次生林经营管理目标以"分类经营"、"近自然林业"和"多种效益"为理论,实现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经营管理原则是分类经营、合理地进行人为干扰、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野外调查,对经营目标、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统筹决策,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方案再根据次生林的类型和经营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54.
海南岛尖峰岭次生热带山地雨林的边缘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α e0[1-(D/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α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5.
20 0 1年 10 12月对漾濞县老和尚山中的次生元江栲林进行调查 ,以元江栲为中心设置 5个样地 ,面积为10 0m2 ,分析了次生元江栲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 :次生元江栲林中植物种类为 30种 ,其中乔木 9种 ,灌木11种 ,草本 10种 ,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表明原生的元江栲林遭到破坏后正处于恢复发展阶段 ,从而强调了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6.
Traditional fallow systems of Latin America have not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from either a socioeconomic or biophysical viewpoint. Only in the past decade have some of these systems — modified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the Amazon, the bracatinga (Mimosa scabrella) fallow of southeastern Brazil, the babassu (Attalea spp.) system of the Amazon margins, and short bush fallows mostly for Phaseolus bean (the so-called frijol tapado) — received any attention. Over the past century, traditional cultivators have adopted several legumes such as Mucuna spp., Lathyrus nigrivalis, Canavalia spp., and Senna guatemalensis as green manures or managed fallows in food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which have recently been the object of studies by social and biological scientists. Longer, monospecific fallows involving woody legumes have been studied to varying degrees. The legumes include Senna guatemalensis, Mimosa tenuiflora, and Gliricidia sepium. Systems in which crop production is alternated with animal grazing of secondary vegetation include the caatinga of Northeast Brazil, the espinales of Chile, the matorrales of northern Mexico, and the chaco of Argentina, Paraguay, and Bolivia. A classification is proposed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species (woody or nonwoody) and their composition (mono- or multispecies) and land management (burned or not). Much work is still needed in more complete characterization, determination of economic importance and potential,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ponents, studies of nutrient cyc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horter fallow periods of these systems.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November 2005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57.
二次纤维酶水解生成葡萄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回收的废纸脱墨、洗净即为二次纤维。脱去其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得纤维素,用纤维素酶水解生成葡萄糖。对温度、pH值、酶用量、时间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测定水解液葡萄糖含量,找出水解的适宜条件:温度45℃,pH值4.8,酶用量8IU/g(对绝干原料),产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58.
辽东山区次生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东山区18块样地的调查及数据处理,计算出各样地乔木、灌木、草本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Gini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从调查及分析结果来看,在本研究区域内,海拔高度对调查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郁闭度、坡向、坡度对物种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9.
刺槐次生种源遗传差异及其选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60.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优势,为林分内优势树种;(2)林分各混交类型的比例相差不大,林分整体呈中度混交状态;(3)林分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相对较多,基于胸径、树高得到的平均大小比数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客观反映林分的分化规律;(4)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4,属于随机分布,林下伴生树种以集聚分布为主,但优势树种的随机分布趋势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