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9篇
  免费   467篇
  国内免费   1793篇
林业   231篇
农学   493篇
基础科学   3905篇
  2828篇
综合类   2866篇
农作物   385篇
水产渔业   126篇
畜牧兽医   210篇
园艺   194篇
植物保护   941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387篇
  2020年   370篇
  2019年   512篇
  2018年   396篇
  2017年   553篇
  2016年   775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613篇
  2012年   850篇
  2011年   794篇
  2010年   698篇
  2009年   622篇
  2008年   504篇
  2007年   547篇
  2006年   456篇
  2005年   451篇
  2004年   317篇
  2003年   308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8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肥管理是直接影响蔬菜稳产高产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因素。总结了我国蔬菜高效灌溉的4种主要模式,介绍了不同种类蔬菜的高效灌溉模式,分析了我国蔬菜高效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2.
王亚东  焦健  苏德荣 《草地学报》2017,(6):1287-129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紫花苜蓿营养生长期调亏滴灌对其节水效果的影响,增加其产量的作用。在北京对分枝期苜蓿品种"皇冠"进行调亏程度和调亏历时对其生长的研究。结果发现,秋播苜蓿进行调亏灌溉应把握适当的调亏度,在调亏度达60%FC、调亏历时为14d时,土壤水分对苜蓿形成干旱胁迫;在调亏度达80%FC时,光合同化物更多向苜蓿地上部分配,同时适当增加调亏历时改变苜蓿根系形态可塑性,有利于其根系伸长生长,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适当的将调亏度与调亏持续时间分别维持在80%FC左右和14~21d,更能实现北京地区苜蓿节水促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吴勇  刘晓静  蔺芳  童长春 《草业学报》2020,29(9):94-105
为科学准确地评判河西走廊苜蓿主产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中施肥措施对其产品质量及生产收益的影响,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通过2016、2017年2年田间试验,以该区域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平衡施肥推荐方案(N 103.5 kg·hm-2、P2O5 105 kg·hm-2、K2O 90 kg·hm-2)为对照,探讨了不施肥及3种不完全施肥(缺氮偏施、缺磷偏施、缺钾偏施)处理下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措施各处理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蛋白总量,降低其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提高了相对饲用价值,从而改善了紫花苜蓿品质,并有效增加了经济效益;与氮、磷、钾平衡施肥相比,各偏肥处理的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均显著低于平衡施肥,尤以缺磷偏施的降幅最大,2016、2017年2年的产量和蛋白总量降幅分别达到25.9%、25.7%和33.4%、33.1%。因此,磷是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的养分限制因子,氮、磷、钾对该地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影响顺序为:磷>氮>钾。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出河西荒漠灌区紫花苜蓿的施肥效应为氮、磷、钾平衡施肥的经济效益最优,为DEA有效;不完全施肥的3个评价单元及不施肥评价单元为DEA无效,其中,不施肥经济效益最低,3个不完全施肥评价单元中的缺磷偏肥的紫花苜蓿经济效益比缺氮偏肥和缺钾偏肥更低;另外还以DEA模型推算出不同施肥措施下紫花苜蓿饲草生产经济效益改进的具体方案,其中,不施肥的紫花苜蓿饲草生产需调整的幅度最大,调整额度达10678.88 CNY·hm-2,各施肥措施需调整的幅度排序为:不施肥>缺磷偏施>缺氮偏施>缺钾偏施。  相似文献   
44.
提高小麦单产的田间排水暗管规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进内蒙古河套灌区田间排水系统的规格对灌区提升作物产量和保障粮食生产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在河套灌区对所构建的分布式SWAP-WOFOST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验证,然后,对2000—2010年灌区春小麦种植条件下适宜的田间排水暗管规格进行探讨,并模拟评价了该条件下作物产量和水分生产力(WP)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分布式模型在河套灌区具有较高的适应性。春小麦种植条件下,灌区大部分耕地面积推荐采用田间排水暗管的规格为间距100.0m或75.0m,埋深为2.5m。相比现有排水系统,采用推荐的排水暗管规格,春小麦多年平均作物产量提高了18.5%,多年平均WP提高5.2%。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改进灌区田间排水系统的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5.
集雨灌溉工程是对降雨进行收集、汇流,存储和进行节水灌溉的微型水利工程,主要解决农业生产缺水性问题.通过国内外集雨灌溉利用的研究和实践,较详细地阐述了集雨灌溉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集水工程集雨面防渗材料的研究、蓄水工程中蓄水设施的防渗,水分蒸发处理,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溉技术.文章分析了目前集雨灌溉工程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6.
通过数学理论分析,推出了梯形明渠的临界水深和正常水深高精度解析计算式,并与现有文献相关计算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推出的临界水深计算式相对误差小于0.3%;当梯形明渠坡比0.1~7时,新推出的正常水深初值计解析算公式相对误差一般小于3%;另外,给出了收敛速度更快的正常水深迭计算公式,且在m1时正常水深计算公式在初值迭代一次后其误差均小于0.5%。新推出的梯形明渠临界水深和正常水深解析计算式方便简捷、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47.
膜下滴灌技术实现了覆膜种植与滴灌的有机结合,为农业抗旱保产提供技术选择,并在辽宁西部干旱地区得到一定范围的应用。介绍膜下滴灌的技术内容及其系统构成,分析该技术的优点,并结合在阜蒙县的应用验证该技术效果,提出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48.
积雪特性参数分析及雪深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5~2016年冬季积雪观测试验,测量自然条件下雪深、雪层温度、雪层密度、雪层液态含水率等积雪特性参数,分析积雪特性参数影响因子和发育变化规律,构建径向基神经网络雪深模型。结果表明,空气、地表温度及水汽压是影响雪参数发育三大主要气象因子。在时长为124 d覆雪期中,雪深最大平均融雪速率达3.20 mm·d-1,出现在融雪后期。雪层密度随雪深增加波浪式上升,其中稳定期全层密度0.1~0.4 g·cm-3;雪层液态含水率0.5%~3.5%,分层液态含水率中层较大,积雪表层和底部波动较小;全层积雪孔隙率平均值为72.3%,积底层孔隙率廓线下降最快,极差最大。经两次优化后,雪深模型最大绝对误差为0.614 1 cm,最大相对误差为5.85%,模拟精度控制在6 mm以内。  相似文献   
49.
渗灌是节水农业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本研究以甘肃省金昌市杨柳青公司紫花苜蓿‘艾迪娜’(M.sativa L.‘Aidina’)试验地渗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渗灌次数(0次、1次、2次、3次)对苜蓿出苗期不同土层深度及管距位置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深度,pH最高值均出现在管上,较CK升高了8.21%和8.68%,最低值都出现在管中,较CK降低了2.70%和3.37%;2水和3水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层深度及不同管距位置的pH值(P0.05)。不同渗灌次数,不同土层深度管中的水溶性盐含量均高于管上和管近,且最大值都出现在1水,较CK分别增加了83.26%和96.34%;不同土层深度,2水的水溶性盐含量平均值都低于1水和3水;不同渗灌次数,不同土层深度,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管中。不同渗灌次数,不同土层深度,管中的水解性氮含量均高于管上和管近,最大值都出现在1水管中,较CK分别增加了112.68%和34.48%。随着渗灌次数的增多,0~10cm土层深度不同管距的速效磷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不同土层深度及管位的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水显著提高了各位置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综上所述,渗灌2次比较好,土壤水溶性盐含量较低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利于苜蓿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50.
浅析灌溉对作物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夏 《江西植保》2014,(2):188-190
结合文献资料,从作物根系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硝态氮运移及产量等几个方面,概述了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方式对作物的影响,分析了滴灌、渗灌等微灌技术的应用。最后,针对经济林木生产的实际现状,进行了展望:探索一种成本低、简单易操作、便于推广应用的灌溉措施更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