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22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37篇
  38篇
综合类   8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251.
Sympatric populations occur in many freshwater fish species; such populations are typically detected through morphological distinctions that are often coupled to food niche and genetic separations. In salmonids, trophic and genetically separate sympatric popul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landlocked Arctic char, whitefish and brown trout. In Arctic char and brown trout rare cases of sympatric, genetically distinct populations have been detected based on genetic data alone, with no apparent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that is “cryptic” structuring. It remains unknown whether such cryptic, sympatric structuring can be coupled to food niche separation. Here, we perform an extensive screening for trophic divergence of two genetically divergent, seemingly cryptic, sympatric brown trout populations documented to remain in stable sympatry over several decades in two interconnected, tiny mountain lakes in a nature reserve in central Sweden. We investigate body shape, body length, gill raker metrics, breeding status and diet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and stable isotopes) in these populations. We find sm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body shape, body size and breeding status, and no evidence of food nic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se two populations. In contrast, fish in the two lakes differed in body shape, diet, and nitrogen and carbon isotope signatures despite no genetic difference between lakes. These genetically divergent populations apparently coexist using the same food resources and showing the same adaptive plasticity to the local food niches of the two separate lakes. Such observation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but may be more common than recognised as genetic screenings are necessary to detect the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252.
研究开发了参数化犁体CAD三维(3D)图形系统(PSCAD),以辅助犁体优化设计,将3D概念引入CAD,开发3D绘图与实体造型的三维图像模拟技术,保证了犁体研究与优化过程的直观和透明。该系统采用达到二阶参数连续的犁体曲面,样板曲线通用数学模型和参数造型,较传统建模方法光顺性有大幅度提高,可满足任意复杂及不同型式犁体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53.
针对农业工程中猪舍漏粪地板的动力响应问题,采用静力分析方法,对漏粪地板进行自振特性进行研究。在考虑地基的压缩和剪切刚度、梁的弯曲和剪切变形、运动的平动和转动惯性力以及轴力的二阶效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几何非线性压剪平转动Timoshenko弹性地基梁动力基本方程,并给出了动力位移和内力方程;提出了组合地基梁的自振特性分析方法,对典型猪舍漏粪地板自振周期及振型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组合地基梁的周期及振型规律明显异于普通梁;不同结构参数对漏粪地板自振周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端部缝间板条不改变振动特性;支承长度和地基刚度作用显著;剪切变形、转动惯性力和地基剪切刚度引起的偏差较小,可忽略其影响。本研究建立的几何非线性动力组合地基梁模型能够用于猪舍漏粪地板舒适性验算和动力安全性设计。  相似文献   
254.
针对拱形温室结构动力分析中的杆件弯曲振动问题,采用直接刚度法,对拱形温室自振特性进行研究。在分析拱的弯曲变形、剪切变形、轴向压缩变形、二阶效应以及基于分布质量的平动惯性力和转动惯性力的基础上,建立了圆拱的位移控制方程,求解得到了非线性平转动Timoshenko圆拱动力模型。由定解条件,得到了特征方程,通过求解特征方程,给出了拱形温室自振周期的计算方法。利用本研究模型及其退化模型,计算了拱棚和典型拱形温室结构在不同模型下的自振周期,分析了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几何非线性可压缩平转动Euler梁模型可用于拱形温室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相似文献   
255.
高小迪  方舟  陈新军  李云凯 《水产学报》2023,47(5):059108-059108
海洋生物的表型与其栖息环境密切相关,了解其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特征有助于理解其资源利用方式及生态位特征。茎柔鱼广泛分布于东太平洋,是该海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其个体形态受环境影响变化明显。为探究不同环境条件是否会对茎柔鱼的重要摄食器官角质颚的形态产生影响,本研究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加拉帕戈斯群岛东、西部两个群体共244尾茎柔鱼的角质颚进行了形态学分析。采用传统形态方法测量了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参数,并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对其上、下角质颚图像分别设置20个地标点并进行数字化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的茎柔鱼角质颚的11项外部形态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但差异系数均小于1.28。几何形态分析显示,不同群体茎柔鱼角质颚的整体大小及形状均差异显著,并具有不同的异速生长模式,形状差异主要体现在上颚的喙部与侧壁、下颚的喙部与翼部。不同群体的上、下角质颚均具有较高的判别成功率,平均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9.61%和85.88%。加拉帕戈斯群岛以东海域的茎柔鱼具有较小的角质颚、较弯曲和尖锐的喙部、较大的侧壁及较短较宽的翼部,可能与该栖息地的环境及食物类型有关。这些与资源利用相关的表型可塑性反映了茎柔鱼对于不同栖息...  相似文献   
256.
张剑  章明奎 《农学学报》2022,12(8):43-47
施用磷肥是调节土壤有效磷和农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手段,因此区域土壤有效磷状况可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反映该地区磷肥施用的合理性。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对2015—2020年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研讨了农田土壤有效磷的变化与空间分异特点,剖析了磷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从土壤有效磷平均水平来看,浙江省农田土壤有效磷显著地提高,总体提高幅度约85.0%;但省内不同地区农田土壤有效磷分布极不平衡,无论是大的空间尺度还是小的空间尺度中,农田土壤有效磷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效磷数据呈偏态分布,体现在有效磷含量为10~30 mg/kg的土壤占比过低、有效磷缺乏(<10 mg/kg)的占比过高,并存在一定比例的农田有效磷过度积累问题(>50 mg/kg)。究其原因是许多地区在磷肥施用上重经济作物、轻粮食作物,复合肥料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地貌、土壤质地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效磷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分析认为,在磷肥施用上需强化测土配方工作,并基于土壤有效磷水平实行分类施磷。结果也表明,几何平均比算术平均更能体现区域有效磷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57.
以处于粘附状态下的压电粘弹性微梁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参数剥离数表示其粘附特征,分析了压电电压、粘弹性参数和几何参数对处于粘附状态下压电粘弹性微梁剥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压电电压能有效提高微梁的剥离数,这给通过压电电压修复已处于粘附状态的压电微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同时,微梁的几何参数对微梁的剥离数也有着重要影响,这对微梁的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258.
研究森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差异以及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因素,以滇中亚高山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通过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CK,0 g/(m2·a)N]、低氮[LN,10 g/(m2·a)N]、中氮[MN,20 g/(m2·a)N]、高氮[HN,25 g/(m2·a)N],分别采集旱季(2021年2月)和雨季(2020年8月)的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中脲酶(Ure)、蔗糖酶(Inv)和酸性磷酸酶(AP)的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阐明不同筛分方式下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氮沉降对2种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的分布未造成显著影响,而不同筛分方式则影响显著;不同氮沉降水平下,土壤团聚体中3种酶活性均表现出LN促进,MN与HN抑制;(2)与干筛法相比,湿筛法下土壤团聚体中酶活性均有显著下降,Inv和Ure的团聚体酶活性的降幅均在20%以上,AP的降幅可达57.55%;(3)土壤干筛、湿筛团聚体酶活性的几何平均数(G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