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51篇
林业   31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296篇
  466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在奥地利东部深厚的黄土区,利用石膏板小区法,通过测量土壤水分平衡,对生长在海滩的幼龄白蜡水青冈树混交林的蒸散量进行了估算,发现在200 0年4月到2004年3月观察期间,幼龄白蜡林的年实际蒸散量达712mm/a,消耗了所有644mm年降雨量以及268mm的土壤储水量,并且没有明显深层渗漏。在根部土壤剖面平均土壤水吸力小于0.4MPa状况下,主要生长季节(6月到9月)的彭曼公式作物系数为1.4,同时发现,当根部土壤剖面平均土壤水吸力为1.7MPa时,该系数会线性递减至0.2。  相似文献   
982.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产品分析1980-2011年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及其水资源二级分区的降水实测值与GLEAM产品估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8.0%,相关系数高达0.94,GLEAM产品对于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淮河流域1980-2011年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673 mm;3)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空间变化范围为528~848 mm,空间差异显著,呈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表蒸散量大于淮河以北地表蒸散量,四个季节地表蒸散发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4)近32 a淮河流域平均的年地表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88.6~767.8 mm,且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地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72.0 mm)春季(191.4 mm)秋季(144.3 mm)冬季(65.0 mm);5)基于栅格尺度年地表蒸散量的变化速率主要受春季主导,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的影响最小,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地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该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洪涝、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83.
小麦套葵花节水型优化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套种向日葵田间实测资料为基础,分别应用水量平衡原理与作物系数法得到套种作物生育各生育阶段实际腾发量;然后以作物-水模型为基本原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水分敏感指标进行求解,其变化规律为:分蘖-拔节>拔节-抽穗>抽穗-灌浆>苗期-分蘖,最后应用基于实数编码的遗传算法对作物灌溉制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作物生育期内适宜的灌水量为250mm.  相似文献   
984.
气象因子对祁连山北坡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年祁连山北坡五类天然草地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数据和同期的气象资料,以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五类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动态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的影响,并建立了降水量对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方程;(2)利用ASCE-PM模型计算了五类草地群落的潜在蒸散量,潜在蒸散量对...  相似文献   
985.
基于SEBAL模型与MODIS产品的松嫩平原蒸散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ODIS的地表温度/比辐射率、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3种产品,结合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通过基于地表能量平衡方程的SEBAL模型估算了松嫩平原2008年5月16日、6月16日、7月13日、8月15日、9月13日不同下垫面的地表蒸散量,并采用涡动相关数据对模型估算结果进行验证,发现估算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平均误差在20%以内,基本上可以满足区域蒸散研究的精度要求。此外,还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松嫩平原2008年生长季内不同时相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了蒸散量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松嫩平原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特征、土壤供水条件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各时相的蒸散量大致表现为从西南部向东北部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水体、林地、沼泽湿地具有较高的蒸散量,耕地、居工地次之,草地的蒸散量最低。  相似文献   
986.
近48年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08年夏半年(4-9月)逐月气候资料,在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逐月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基础上,使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t检验、Morlet小波、相关分析和Kriging插值技术等方法,对新疆近48a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新疆夏半年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942.5mm,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和盆(谷)地大于山区"的格局。其空间分布与各地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平均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表现为,气温高、风速大、日照充足、降水少、空气干燥的区域,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较大,反之,蒸散量较小。(2)1961-2008年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同期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为显著的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的相关关系虽不显著,但两者的年际间波动趋势基本一致。近48a,受气温上升、风速减小、降水量增多、相对湿度增大的综合影响,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以20.09mm.10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的减小趋势。(3)突变检测表明,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于1986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小,突变后的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较突变前减少了65mm,减少6.6%。(4)新疆夏半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存在4~5a、12a和准22a的周期性变化,预计未来数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将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87.
西北地区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为了深入认识参考作物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该文基于FAO Penman-Monteith公式研究了西北地区126个站点1961-2009年的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及其辐射项、动力项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9年来,西北地区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显著下降,其变化趋势通过了95%的显...  相似文献   
988.
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参考作物蒸散量是表征大气蒸散能力,评价气候干旱程度、植被耗水量的重要指标。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08年的逐月气候资料,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出各站逐月参考作物蒸散量,使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测以及基于GIS的宏观地理因子三维二次趋势面模拟与反距离加权残差订正相结合的空间插值技术,对新疆近48 a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为南疆大于北疆、东部大于西部、盆(谷)地大于山区。受气温上升、日照时数减少、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增大的影响,近48 a新疆参考作物蒸散量呈显著减小趋势,并于1981年发生了突变性减小,但各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参考作物蒸散越强烈的区域,其递减倾向率和减小幅度也越大。参考作物蒸散量减小对降低作物需水量和农田灌溉量、减小地表干燥度、改善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9.
双作物系数模型SIMDual_Kc的验证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将棵间蒸发与叶面蒸腾有效地分开,该文利用3 a冬小麦的田间实测数据(土壤含水率和实际腾发量),率定和验证双作物系数模型SIMDual_Kc 在华北地区的适用性,并计算各生育阶段以及整个生育期冬小麦棵间蒸发量占作物腾发量比例。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土壤含水率及实际腾发量的效果均比较好,拟合度较高。模型所模拟的棵间蒸发变化过程趋势明显,与作物生长阶段密切相关,整个生育期棵间蒸发量占作物腾发量比例在17%~22%左右变化,此模型在华北地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0.
陈晟  李淼  陈雷  杨振新  孙凯 《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2):140-147
针对参考作物蒸散量(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o)估算模型中,标准估算模型——FAO PenmanMonteith(FAO-PM)模型需要充分的气象数据,而基于气温的估算模型精度不足的问题,参考FAO-PM模型结构,基于气温和月序数,融合分治法(Divide and conquer,DC)和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提出了一种采用DC-BP-NN的月度ETo估算模型;以FAO-PM模型计算的ETo为标准,利用河西走廊酒泉气象站1958年1月—2013年9月的月度气象数据,将DC-BP-NN模型与其余6种基于气温的ETo估算模型(Blaney-Criddle模型、Hargreaves-Samani模型、2种改进的Hargreaves-Samani模型、BP-NN模型、BP-NN1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DC-BP-NN模型的估算精度(均方根误差5.99 mm/月,平均偏差0.99 mm/月,平均绝对百分误差7.18%,决定系数0.988 6)优于其余6种ETo估算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河西走廊农田气象数据不充分条件下的月度ETo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