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575篇
  免费   10326篇
  国内免费   12726篇
林业   20940篇
农学   12701篇
基础科学   12163篇
  25826篇
综合类   82918篇
农作物   7921篇
水产渔业   7045篇
畜牧兽医   16639篇
园艺   4943篇
植物保护   8531篇
  2024年   769篇
  2023年   2883篇
  2022年   4388篇
  2021年   5121篇
  2020年   5231篇
  2019年   5843篇
  2018年   3468篇
  2017年   5948篇
  2016年   7429篇
  2015年   6485篇
  2014年   9181篇
  2013年   9488篇
  2012年   13854篇
  2011年   13992篇
  2010年   11156篇
  2009年   11077篇
  2008年   10096篇
  2007年   11778篇
  2006年   10100篇
  2005年   8287篇
  2004年   6468篇
  2003年   5564篇
  2002年   4273篇
  2001年   3848篇
  2000年   3407篇
  1999年   2751篇
  1998年   2319篇
  1997年   2028篇
  1996年   1888篇
  1995年   1806篇
  1994年   1681篇
  1993年   1389篇
  1992年   1231篇
  1991年   1065篇
  1990年   893篇
  1989年   774篇
  1988年   590篇
  1987年   421篇
  1986年   201篇
  1985年   99篇
  1984年   66篇
  1983年   34篇
  1982年   41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7篇
  1978年   28篇
  1976年   15篇
  1962年   19篇
  1956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山起超 《农业工程》2020,10(2):26-28
气候、资源和水土等地理信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GIS技术分析复杂多变的地理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管理、分辨和测试。阐述了GIS技术的概念及其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并对GIS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各项能值指标在项目建设期出现陡增和陡降现象,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竣工以及效益发挥,各项能值开始趋于平稳,并在全周期末各项指标优于土地整治前各项指标,全生命周期内预计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2.23E+19sej能值产出和60.15万美元能值-货币价值。综合而言,土地整治在项目建成后的10年内对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积极影响,但此后,可能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993.
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类型与综合改造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城县是安徽省油茶重点发展县,油茶产业开发走在全省的前列。本文阐述了舒城县现有油茶低产林类型、改造模式及其技术措施,对分类实施油茶低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讨磷硫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硒的吸收及转运的影响,为生产富硒小麦或合理调控小麦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磷、硫水平,在小麦成熟期测定产量及植株各部位硒含量。结果表明:硫磷的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S0.1P0.4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最高。除颖壳外,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最高值都出现在S0P0处理。不论施硫与否,施磷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提高小麦植株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根向茎叶、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还会减小籽粒的硒分配。单独施硫会降低植株的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根向茎叶、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低硫处理能增加小麦籽粒的硒分配,高硫处理则降低了籽粒的硒分配。S0P0.2处理能显著提高籽粒硒累积量,而高浓度的磷硫配施会降低籽粒硒累积量;S0.1P0和S0.1P0.2处理籽粒硒分配较大,分别是45.3%和44.8%。因此,硫磷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低硫(S0.1)高磷(P0.4)处理增产最显著。低硫(S0.1)低磷(P0.2)处理能更有效地增加植株硒累积量,增强硒在籽粒中的累积。  相似文献   
995.
为明确新型尿素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Urea)、控失尿素(LC Urea)、海藻酸尿素(H Urea)、聚能网尿素(N Urea)、含锰尿素(Mn Urea)、控失尿素一次施肥(LC Urea 1)、普通尿素+等量锰(Urea+Mn)和不施肥(CK)对冬小麦产量、叶片SPAD、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的小麦拔节期叶片SPAD分别显著提高1500%和13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增加3304%和2076%,气孔导度分别显著提高2609%和2174%,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39%和123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575%和3902%。N Urea和Mn Urea处理与Urea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LC Urea和H Urea处理较Urea处理显著增产1449%和1333%。控失尿素和海藻酸尿素能够有效提高穗数,改善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在豫北潮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6.
为揭示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对不同钙磷环境的适应机制,设置3个不同钙磷比(1∶1、2∶1、5∶1),每个钙磷比下设置两种钙磷浓度,以不添加钙和磷的营养液处理为对照,探讨不同钙磷水平下多花黑麦草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来筛选适宜多花黑麦草生长的钙磷配比及浓度。结果表明:①Ca/P比为1∶1时,随Ca2+、P浓度的增加,株高、叶宽、光合色素和脯氨酸(proline, Pro)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呈升高趋势;②Ca/P比为2∶1时,随Ca2+、P的增加,株高、叶宽存在一定的下降,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差异不显著,类胡萝卜素和Pro含量升高;③Ca/P比为5∶1时,随Ca2+、P浓度的增加,株高、叶宽、光合色素含量升高,MDA含量下降,Pro含量和SOD活性变化不明显;④P浓度相同时,随着Ca2+浓度的增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SOD活性呈降低趋势;⑤通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多花黑麦草适宜生长的Ca、P浓度分别为50和10 mg·kg-1。以上结果为多花黑麦草的栽培种植和钙磷响应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7.
中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策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草地贪夜蛾2019年已经在中国南方和周边国家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自2020年起,将在春、夏两季随季风向北逐代迁移进入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作物主产区发生为害,形成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长期性威胁。作者基于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借鉴中国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防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两步走"策略。在近年内,实施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旨在解决短期内生产上草地贪夜蛾为害的应急管控问题。然后通过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构建和实施以精准监测预警、迁飞高效阻截和种植Bt玉米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控制目标,满足中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需求。  相似文献   
998.
In coping with increas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consequenti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inauguration of China’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Initiative (BRI),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long BRI has seen much growth.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levels of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TFP)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Silk Roads Economic Belt (B&R) and examine how these levels vary spatially and evolve temporally. In this paper, a panel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DEA windows is used to study the spatiotemporal trends of the levels of GTFP. The results are: (1) The B&R countries have seen an increase in their overall levels of GTFP over time; (2)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GTFP, with higher efficiency in Western Asi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lower efficiency in Southeast and Central Asia; (3) The analysis of GTFP for countries in these regions shows that the efficiencies of most countries have been improving, with that of only a few countries have been decreasing; (4) By using regression analysis, we find that variables such as import, export,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 affect the B&R countries with growing GTFP.  相似文献   
999.
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农业耕作措施坡地水土流失特征。试验设计的坡地坡度分别为5°和15°,降雨强度分别为60、90、120 mm·h-1;耕作措施分别为等高耕作、人工掏挖和人工锄耕,以相同坡度的平整坡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各耕作措施坡地产流量显著增大1.51倍以上,最大增加幅度为等高耕作坡地的2.28倍。而坡地产沙量在降雨强度较小时增加不显著,当降雨强度增大到120 mm·h-1时,坡地产沙量显著增大;(2)与平整坡地相比,等高耕作在3个降雨强度下都具有明显的减流效益,减流量均大于15%,而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却不明显;(3)在5°坡地上,等高耕作和人工掏挖在3个降雨强度的减沙效益均大于25%,而人工锄耕减沙效益不明显;在坡度为15°、降雨强度为60 mm·h-1和90 mm·h-1时,人工锄耕和人工掏挖减沙效益与降雨强度关系无明显规律,在降雨强度为120 mm·h-1时,3个耕作措施都不能有效降低坡地产沙量。可见,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具有降低坡地产流量的作用,而对于坡地产沙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大坡度和大降雨强度下,不仅不能降低坡地产沙,反而加剧坡地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以秦岭南坡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伐对锐齿栎林地土壤腐殖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秦岭林区锐齿栎林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年3月,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林地阳坡的中下部选择生长状况接近、林分密度基本一致的锐齿栎天然次生林,设置锐齿栎天然次生林样地12块,间伐强度分别为林分蓄积量的0(CK)、5%(T1)、10%(T2)、15%(T3)、20%(T4)和25%(T5),2018年7月采集0~3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并分析土壤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含量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相关性。【结果】(1)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腐殖质含量平均值均大于CK,且T1处理的土壤腐殖质含量最高,为(60.78±10.53) g/kg。各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较CK均有明显减少,不同处理土壤胡敏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CKT4T3T5T2T1。除T3处理外,其余间伐强度处理土壤富啡酸含量平均值均高于CK,富啡酸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1T5T4CKT3。与CK相比,除T1处理外,其余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均增加,各间伐强度处理土壤胡敏素含量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T2T3T4T5CKT1。(2)不同间伐强度下土壤胡敏酸/腐殖酸含量比值(PQ)由大到小依次为CK15%20%25%10%5%。(3)间伐6年后,在0~3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总量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微生物总量在间伐强度为10%时达到最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5%~10%时较高,真菌数量在间伐强度为15%~20%时较高。(4)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与土壤胡敏酸、胡敏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富啡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土壤微生物各种群数量可以显著影响土壤腐殖质的积累,合理的抚育间伐可以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及微生物数量,选择10%~15%的间伐强度作为提高林地土壤腐殖质的参考指标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