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8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83篇
  96篇
综合类   425篇
农作物   56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峰度、偏度和变动系数为指标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直径株数分布特征。运用Johnson’s SB分布、Gamma分布、3参数和2参数Weibull分布等4种概率密度函数研究了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直径株数分布规律,同时利用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法来检验4种概率分布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林分直径的株数分布以Johnson’s SB分布拟合效果最好,Weibull分布(包括2参数和3参数)仅仅适合中度区和弱度区,但不是最好。所有的分布模型均通过了优势度检验,说明均适用于直径株数分布的拟合。  相似文献   
82.
不同林型内土壤的理化性质存在差异,柞树林内土壤结构疏松,渗透能力强,土壤物理性质最好,其次为红松林,杂木林内最差,10~20 cm土层深度渗透速率仅为0.57 mm.min-1。从化学性质来看,阔叶树种土壤中养分含量较针叶林高,比较而言,柞树林内土壤各养分含量比杂木林内高。作为针叶树种的红松林土壤内,其速效养分含量较其他林型高。  相似文献   
83.
应用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的优良菌种,对油松人工林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对照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558.7%。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对照为20%;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林接菌,能够提高其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对连续2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表明,施用菌剂的油松与对照相比,其地径、树高均有显著增加,树高增长46.1%,地径增长41.3%。所以说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提高油松林的抗病力,增强抗旱性,促进林木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
通过对辽宁省海岸带1 km内木本植物进行的统计,确定该区域共有木本植物40科75属127种,隶属于中国种子植物在世界上属的15个大分布区类型中的13个分布类型,占86.7%,说明辽宁省海岸带木本植物属的分布十分丰富,其中温带分布类型在辽宁省海岸带中占绝对优势,达65%以上;而热带分布仅占一定的比例,为20.0%。分析表明辽宁省海岸带温带性质占主导成分,同时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起源古老。  相似文献   
85.
辽宁地区近50年无霜期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G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利用近50a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对无霜期初日、终日以及持续日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平均无霜期初日以2.2d/10a的速率提前(P0.01),在1989年前后发生突变;终日和持续日数分别以1.9d/10a和3.9d/10a的速率延后和增多(P0.01),终日在1975年前后发生突变。辽宁大部地区无霜期日数以3~4d/10a速率增加(P0.01)。(2)不同基准年的气候平均值(A时段:1961-1990年,B时段:1971-2000年)有明显差异,B时段较A时段初日提前、终日延后、无霜期日数延长。(3)从年代际变化来看,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的高值和低值区域较60年代有所扩大,80年代高值区再次扩大,低值区缩小,90年代较前者空间格局变化不大,2000年以后高值区已覆盖辽宁大部地区,低值区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86.
通过在辽西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矸石废弃地对上进行不同树种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Ⅰ类矸石废弃地上,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白榆在改善全氮方面较显著;在Ⅱ类类矸石废弃地上,白榆、刺槐对于速效氮改善差异性显著,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紫穗槐、锦鸡儿在改善速效氮差异性极显著,白榆在改善全氮方面较显著;在Ⅲ类矸石废弃地上,臭椿、火炬树在改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方面较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刺槐在改善全磷、速效氮方面较显著;在Ⅳ类地区的矸石废弃地上,火炬树、刺槐、臭椿在改良土壤养分状况方面较之其他树种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87.
2010~2012年,辽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先后在本院科技示范场、凤城市绒山羊养殖户,开展了辽宁绒山羊控光增绒试验,设置了不同控光时间的试验组以及相应的对照组,以期验证该项技术在辽宁地区和辽宁绒山羊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对辽宁绒山羊增绒效果不明显,达不到一年两次剪绒、提高产绒量的目的,建议谨慎将该项技术应用于辽宁地区辽宁绒山羊生产中。  相似文献   
88.
为了评价紫花苜蓿干草对不同类别辽宁绒山羊的营养价值,研究不同类别绒山羊对各种营养素消化利用能力,开展了本次试验研究。选择成年母羊、育成母羊、成年种公羊、育成公羊和羔羊各4只,依次设为1、2、3、4、5组,只饲喂苜蓿干草。测定不同类别辽宁绒山羊对苜蓿草各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和利用能力,评价苜蓿草对辽宁绒山羊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成年母羊对苜蓿草的纤维类和脂肪营养的消化率均高于育成公母羊,而育成公母羊对苜蓿草能量的表观代谢率和利用率均高于成年公母羊。羔羊对苜蓿草能量利用率均低于成年公母羊和育成公、母羊,并与育成公羊差异极显著(P〈0.01);对苜蓿草钙、磷、纤维类营养、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也低于其他类绒山羊。  相似文献   
89.
皮肤切片采用HE染色方法,对辽宁绒山羊常年长绒型品系和季节长绒型品系皮肤表皮厚、真皮厚、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深度、密度,次级毛囊和初级毛囊毛球宽度,S/P值等作了详细统计观察,从形态学方面研究了辽宁绒山羊皮肤毛囊在1年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品系辽宁绒山羊毛囊的兴盛期为4~10月,退行期为11~12月,休止期为1~3月,持续时间分别为7、2、3个月。兴盛期经历时间最长,退行期最短。但在毛囊的退行期,因为大多数毛囊的活性还很高,因此在退行期绒毛仍在生长,特别是在退行前期(10、11月份)还是绒毛的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90.
在辽宁境内10个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多发地进行调查,采集豚草根际土壤,淘洗-过筛-重糖离心法分离线虫并镜检,分离出20个属的线虫,鉴定出7种:双宫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hystera),钩形矮化线虫(Tylenchorhynchus aduncus),小尾盾线虫(Scutellonema brachyurus),喜悦平滑垫刃线虫(Psilenchus hilarulus),畸形新头叶环线虫(Neolobocriconema aberrans),裂片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sparsus)和小茎线虫(Ditylenchus parvus)。同时,还分离到其他植物线虫、捕食性线虫、食细菌线虫和食真菌线虫。不同种类线虫出现的频率和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