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32篇
  134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61.
静电喷雾技术为液体雾化燃烧的节能降排提供了新方法。采用实验手段对荷电射流流场进行测试,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更多更全面了解雾化流场信息,掌握在不同条件参数下雾化特性,从而为雾化机理的了解、雾化效果的改善和雾化喷嘴结构的选择以及燃油雾化燃烧器的优化设计等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为雾化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62.
水泵吸水池流场PIV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泵吸水池内部的流场很复杂,特别是在吸入管的周围,分布着十分复杂的涡。随着流量的变化,这些涡的位置和强度也相应地变化,这也是吸水池影响水泵系统性能的直接原因。一旦吸水池内部结构确定,影响其流场的因素就是来流情况。本文使用PIV技术对不同来流情况下吸入管附近的流场进行测量,从而得到该吸水池对不同来流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3.
离心泵叶轮内部湍流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为了进一步探索泵叶轮内部三维流场的参数、为泵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以IB50-32-250离心泵叶轮的设计参数为依据.根据叶轮内部湍流流动的通用方程建立湍流模型,利用ANSYS8.0对离心泵叶轮内部流场的速度、压力进行数值模拟,初步得出了叶轮内部流场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对研究流体机械叶轮部件内部的流动情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4.
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的流场具有特殊性,它的流场特性直接影响该类型风力发电机的性能。浓缩风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提高风能品位、单机输出功率和风能资源利用率,降低风电度电成本。200W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是由风洞测试后的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整体试验模型简化改进的实用机型。采用车载法对200W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机相似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测试,运用皮托管和数字压力计测试了各断面特征点的总压、静压,获取了流场流速分布等特性。试验表明:相似模型的中央圆筒叶轮安装处流速增至来流流速的1.31倍,风能增至来流风能的2.25倍。通过相似模型的车载法试验结果分析研究,找出了流场流速分布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5.
微灌离心分离器内部流场分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缺水地区,利用高含沙水作为微灌水源的条件下,低浓度混合多相流模型已不能适用于微灌用离心分离器的数值模拟。该文以高含沙水作为微灌水源,结合离心分离器的结构参数,在流体力学基本方程基础上,通过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设定,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和求解,控制方程采用k-ε模型模拟分析了离心分离器的内部流场特征,并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成果,模拟值与试验实测值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说明数值模拟采用的算法和模型是合理的。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高含沙水为微灌水源的条件下,离心分离器的速度、湍动能以及静压分布,结果表明:离心分离器内速度分布主要有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和径向速度,沿径向方向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离心分离器内湍动能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由轴中间向器壁两侧逐渐变小;静压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性,由器壁两侧向轴中心逐渐减少。结果可为微灌用离心分离器特性参数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6.
液力传动元件内部流场测量的激光切面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叙述了激光切面法的测量原理、系统构成;介绍了用激光切面法测量液力变矩器和液力偶合器内部流场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并给出了一个液力偶合器的测量实例。  相似文献   
167.
针对农药雾滴飘移特性研究的需要,依照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及相似理论设计了NJS-1型植保低速风洞。该风洞型式为直流闭口式,主要由进气段、动力段、过渡段、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及试验段等部分组成,采用理论计算确定各段结构,风洞总体尺寸为20 m×2.7 m×4.3 m(长×宽×高);动力段流道型式为R+S级,叶轮直径1.2 m,叶片数为8,后导叶叶片宽度0.18 m,叶片数为7;扩散段为大角度扩散,扩散角40°;稳定段采用六角形蜂窝器和两层阻尼网组合设计;试验段长度为7.5 m,出口截面尺寸为1.8 m×1.2 m(高×宽)。通过性能试验测定了风洞试验段气流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段风速1.0~10 m/s连续可调,气流动压稳定系数小于1.5%,气流紊流度小于1%;同时在1.0~9.0 m/s风速下测定试验段入口截面风场均匀性,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风场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该文为进一步研究植保风洞的结构设计和飘移试验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8.
流场效应是人工鱼礁发挥其生态效应的基础,流场效应强弱受单位鱼礁规模影响,同时是衡量人工鱼礁建设模式优劣与规划人工鱼礁建设模式的重要参考因素,流场体积是表征流场效应强弱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基于数值实验方法,分析米字型人工鱼礁在4种布设模式下28种单位鱼礁规模的流场体积变化规律,并建立上升流、背涡流流场体积与人工鱼礁建设规模指标的多元非线性模型。结果表明,单位鱼礁建设一级指标投放量(T_a)、布设间距(L_d)及目标速度比(R_u)与上升流体积分别呈线性、三次函数及幂函数关系,建立上升流体积回归模型为V_u=T_a×(0.002L_r~2-0.055L_r-2.429V_R×R_u+0.011R_u~(-1.833)+0.227L_d+0.437),回归拟合R~2为0.957,相对误差为18.61%。与背涡流体积分别呈幂函数、三次函数及指数函数关系;结合单位鱼礁建设二级指标相对边长(L_r)、容积率(V_R),背涡流体积回归模型为V_b=R_u×(-0.543L_r~2+2.388L_r)–51.779V_R~2+75.045V_R+1.449×10~(-4)T_a×e~(12.049 Ru)+1.620L_d×T_a,回归拟合R~2为0.938,相对误差为10.09%。该流场体积回归模型可用于规划指导均匀布设模式的人工鱼礁建设,为"减量增质提效"的人工鱼礁建设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9.
Argo数据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在调节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技术条件和观测资料的限制,人们对广阔海洋垂直剖面上的温、盐度和海流资料则获之很少,不能满足气候预测的需求.国际Argo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大量、密集的和准同步、准实时的海洋要素资料.有助于准确、全面地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对分析大洋渔场的形成、渔业资源的分布有重大意义.目前,Argo数据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很多领域,取得了不少研究和应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0.
为了探究 V 形网板在各种工作姿态下水动力特性的变化规律, 作者采用数值模拟(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对比了 4 个展弦比(0.4、0.5、0.6、0.7)和 4 个板面夹角(16°、19°、22°、25°)的网板的水动力性能, 遴选出水动力性能最佳的 V 形网板, 并分析其在不同姿态下, 前后倾和内外倾分别为 5°、10°、15°、20°时的水动力系数、周围流场分布和表面压力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1)展弦比 λ=0.7、板面夹角 Γ=16°的 V 形网板(13 号网板)的水动力性能最优, 升力系数在冲角为 37.5°时最大, 为 1.482, 冲角为 10°时扩张效率最大。(2)随着冲角的增大, 13 号网板迎流面的压力逐渐增大, 网板迎流面和背流面的速度差亦呈增大趋势。(3) 13 号网板发生不同程度的前后倾或内外倾时, 升力系数降低, 阻力系数则随着倾角的增大而减小。(4)当网板发生内外倾斜时, 随着倾角的增加, 迎流面压力中心向网板前端移动, 网板中心面后涡旋变化不明显; 当网板前后倾斜时, 网板迎流面压力分布变化明显, 即随着倾角的增加, 压力中心分别逐渐向前端上下两侧移动, 并且网板中心面后涡旋逐渐变小。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预测不同工作姿态网板水动力特性变化, 调整网板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