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4篇
  4篇
综合类   305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53篇
植物保护   14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为了筛选有效的枸橘潜叶甲防治药剂,本文选用20%丁硫克百威乳油等20种常用化学药剂,在桂林地区的红江橙和柚树上进行了柑枸橘潜叶甲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0%丁硫克百威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丙溴磷乳油等14种药剂,防治越冬代出蛰的成虫或新一代成虫效果较好,每年施药1次即可达到防治目标;5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1.14%甲维盐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和20%烯腚虫胺水分散粒剂的速效性较好,但持效性较差;15%哒螨灵乳油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则不宜作为枸橘潜叶甲的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732.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733.
椰心叶甲绿僵菌菌株分离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底从海南、广州、珠海等椰心叶甲发生严重地采集林间被绿僵菌感染的椰心叶甲僵虫,经分离获得17株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sopliae)(下称绿僵菌)。文章以这些菌株为材料,以生长速度和产孢量为指标,研究不同温度(26,35℃)下菌株生长速度及产孢量的差异,筛选适合不同温度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菌株间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L05、L07、L09菌株生长速度较其它菌株快,其中,L05菌株偏高温,L07菌株偏低温,L09菌株则能兼顾二温度;26℃下,L01,L02、L08、L09菌株产孢量最高,而35℃下,L05和L09菌株产孢量最高。筛选出L09菌株作为防治椰心叶甲的林间供试菌株,L09菌株具有较高的产孢量和生长速度,能适应南方不同季节的中、高温度并适合大规模生产,有望成为防治椰心叶甲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34.
二纹柱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5℃,21℃,24℃,27℃和一个变温(平均值为26℃)下,测定了二纹柱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各虫态历期均随温度升高呈负线性变化,卵、一龄、二龄、三龄、幼虫、蛹、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2℃,8.83℃, 8.48℃,8.37℃,8.20℃,7.73℃.8.22℃;有效积温分别为:171.94,58.61,57.00,58.28,181.03,301.98,655.06(日度)。  相似文献   
735.
15种杀虫剂对椰心叶甲幼虫及椰甲截脉姬小蜂的毒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实验室条件下评价了16种杀虫剂(分属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昆虫生长调节剂、杀虫抗生素、沙蚕毒素及植物源农药)对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 (Gestro)4龄幼虫毒杀效果及对椰心叶甲天敌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 Boucek的影响。供试浓度为田间防治推荐浓度,用浸叶饲养法测定农药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的杀虫效果;用指形管药膜法测定农药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成虫的毒性;用浸渍法测定农药对椰甲截脉姬小蜂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药对椰心叶甲4龄幼虫毒杀效果顺序依次为:顺式氯氰菊酯≌毒死蜱≌丁硫克百威≌三氟氯氰菊酯≌灭多威≌氟虫腈≌杀螟丹〉啶虫脒≌辛硫磷〉吡虫啉〉乙酰甲胺磷〉阿维菌素〉灭幼脲三号≌鱼藤精〉苦参碱。农药对成蜂击倒致死能力顺序依次为:灭多威〉毒死蜱〉灭幼脲〉顺式氯氰菊酯〉杀螟丹〉丁硫克百威〉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吡虫啉〉啶虫脒〉氟虫腈〉乙酰甲胺磷〉鱼藤精〉苦参碱〉阿维菌素。灭多威、丁硫克百威、杀螟丹、辛硫磷使该蜂的蛹不能羽化;乙酰甲胺磷、灭幼脲三号、吡虫啉、顺式氯氰菊酯、啶虫脒、阿维菌素、毒死蜱、氟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对该蜂蛹的羽化都有一定影响;苦参碱和鱼藤精对该蜂的羽化及羽化后的存活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36.
基于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检测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前后棉花叶片的挥发物.以期明晰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危害对棉花挥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健康的棉花叶片中总计检测到挥发物40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萜类和酮类等;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后6、18、24、36、48 h分别检测到18、23、19、20、...  相似文献   
737.
为探索适用于茶园害虫茶角胸叶甲成虫的防治药剂,选用12种药剂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对茶角胸叶甲成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4种化学药剂和3种生物药剂的毒杀效果较好。综合药效、成本及农残的因素,防控茶角胸叶甲优先选用80亿孢子/毫升金龟子绿僵菌和1%苦皮藤素,化学农药中选用24%虫螨腈和4.5%高效氯氰菊酯。  相似文献   
738.
基于茶角胸叶甲(Basilepta melanopus Lefèvre)截至2020年底的63个有效分布点和22个环境变量,分析筛选出影响茶角胸叶甲分布的8个重要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对茶角胸叶甲2021—2100年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达0.992;在目前气候条件下,茶角胸叶甲潜在的适生区总面积为6.69×105 km2,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除已报道发生过的地区外,还包括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台湾;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最冷季降水量、坡向和平均气温年较差,其中最冷季降水量是影响茶角胸叶甲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的最关键环境变量;在SSP126和SSP245情景下,茶角胸叶甲的总适生区面积在2061—2080年间达到峰值后下降;在SSP370情景下,茶角胸叶甲的总适生区面积在2041—2060年间达到峰值后下降;在SSP585情景下,茶角胸叶甲总适生区面积持续上升。总体来看,茶角胸叶甲的适生区中心主要向西、向北和高纬度等内陆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739.
文章介绍了扎兰屯地区榆树常见3种叶甲的形态特征,对比了榆绿毛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成虫形态识别特征的异同,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出防治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740.
  目的  研究不同柳树Salix spp. 对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的抗虫性,为选育抗虫性强的柳树品种提供参考。  方法  对旱柳S. matsudana、黄花柳S. caprea、垂柳S. babylonica以及三蕊柳S. triandra的3个无性系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抗虫组与非抗虫组进行差异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与筛选。  结果  各无性系室内饲虫成活率旱柳为98%、垂柳为93%、黄花柳为90%,三蕊柳的3个无性系均为0。非抗虫组与抗虫组有23种主要的差异代谢产物,其中阿魏酰胍丁胺、抗坏血酸、没食子酸、绿茶儿茶酚、没食子儿茶素、杨梅苷、葡萄酸铜、D-(?)-阿拉伯糖、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乙酯、N-阿魏酰胍丁胺、葡糖酸、2′, 4′, 5, 7-四羟基异黄酮、N-乙酰-DL-色氨酸、异泽兰黄素 3-葡萄糖苷、十六聚甲烷基鞘氨醇等15种产物表现为上调,而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橙皮甙、芦丁、聚半乳糖醛酸、2, 5-二羟基苯甲酸、槲皮素O-乙酰己烯苷、3-羟基-5-甲基苯酚-1-氧化基-β-D-葡萄糖、槲皮素等8种产物表现为下调。  结论  三蕊柳对柳蓝叶甲的抗虫性最佳;非抗虫组与抗虫组之间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三蕊柳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会对柳蓝叶甲幼虫产生毒害作用,或缺乏幼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导致柳蓝叶甲幼虫死亡。图4表1参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