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5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573篇
林业   744篇
农学   285篇
基础科学   1341篇
  1523篇
综合类   4466篇
农作物   126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284篇
园艺   123篇
植物保护   48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313篇
  2021年   245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488篇
  2013年   478篇
  2012年   551篇
  2011年   518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480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190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111篇
  1995年   120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103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植物化感作用影响因素的再认识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23  
黄高宝  柴强  黄鹏 《草业学报》2005,14(2):16-22
土壤养分、酶、微生物、本底特性,根茬还田、水分、植物根系、种植体系和种植模式与化感作用的互作关系,表明这些因子可通过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微生物种群结构、土壤酶活性和化感物质浓度的影响而对化感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可为通过化感作用途径构建高效农田生态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2.
紫云英,又称红花草,二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湿润条件,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宜在大田栽培,多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区。紫云英为重要的绿肥作物和牲畜饲料,主要用作稻田冬季绿肥栽种,可为土壤提供极好的有机质和氮素,对维持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稀有的生物有机肥作物。  相似文献   
73.
为有效缓解瑞金市农田土壤普遍存在的酸化障碍,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控农田重金属污染,稳步推进粮食稳产增产和质量安全,特开展了土壤施用农用石灰防酸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增施石灰,晚稻平均增产375kg/hm2,土壤pH值明显上升,耕地土壤酸化现象得到明显缓解,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4.
对玉米生产造成影响的害虫主要有地下害虫、小地老虎、粘虫、蚜虫、红蜘蛛、玉米螟等。做好玉米虫害的防治,是保障玉米生产的重要举措,要树立"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以抗虫品种为基础,以健身栽培为目的,充分发挥玉米自身的抗虫性,因地制宜协调应用农业、  相似文献   
75.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各项能值指标在项目建设期出现陡增和陡降现象,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竣工以及效益发挥,各项能值开始趋于平稳,并在全周期末各项指标优于土地整治前各项指标,全生命周期内预计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2.23E+19sej能值产出和60.15万美元能值-货币价值。综合而言,土地整治在项目建成后的10年内对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积极影响,但此后,可能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76.
本文通过对勐大镇农田污染现状及造成污染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论述,依据农田生态保护规律及勐大镇农业生产发展实情,提出防治农田污染和农业安全生产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77.
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对于工程效益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工程使用年限,而且能够充分提高工程效益,这对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究渭河流域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为该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以渭河流域1960-2016年2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数据为基础,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定量描述干旱,并运用经验函数正交分析法(EOF)对渭河流域各站点组成的历史干旱指数矩阵进行分解,分离干旱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采用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互不相关的典型分布模态代替原干旱场研究流域干旱空间分布规律,采用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研究流域干旱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干旱指数矩阵分解得到的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6.44%,但仅前2个特征值通过了North显著性检验,累积方差贡献率接近75%;模态一时间系数的线性趋势斜率小于0,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模态一时间系数于1984年、1986年、1989年发生3次突变,到1996年达到0.05显著性水平。【结论】渭河流域气象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东南-西北反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两种空间分布模态对应全流域干旱少雨、湿润多雨、东南湿润西北干旱、东南干旱西北湿润4种干旱表现形式;模态一时间系数有显著减小趋势,反映流域干旱化趋势日益显著,而模态二时间系数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采煤活动影响下农田塌陷水域有机氯农药(OCPs)的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使用GC-MS对淮南潘一矿的杨庄农田塌陷区水体和底泥中的OCPs特征污染物六六六(HCHs)及滴滴涕(DDTs)进行质量浓度测定,利用ArcGIS进行OCPs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并选择共识沉积物质量基准法(CB-SQGs)对潜在生态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杨庄沉陷区溶解态ΣOCPs质量浓度范围为72.06~218.89 ng·L~(-1),均值为167.32 ng·L~(-1);悬浮态和沉积态ΣOCPs范围为199.35~405.04 ng·g~(-1)dw和24.34~1 247.32ng·g~(-1)dw,均值为277.07 ng·g~(-1)dw和238.78 ng·g~(-1)dw;悬浮态和沉积态OCPs质量浓度自上游向下游方向随水流呈削减趋势;杨庄塌陷水体中HCHs主要来自于林丹,DDTs主要来自于农业三氯杀螨醇;溶解态OCPs低于国家Ⅲ类水质标准限额,处于低生态风险水平;悬浮态和沉积态OCPs处于中高生态风险水平,其中沉积态OCPs毒性发生率略低于悬浮态OCPs毒性发生率。  相似文献   
80.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应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了30 a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较CK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显著提高;除NM处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CK处理均显著提高。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微生物量C∶N显著低于CK处理,等量施磷处理(P、NP、PM、NPM)的微生物量C∶P、N∶P均低于CK和其余施肥处理,而NM处理的微生物量C∶P、N∶P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全氮(F=13.9,P=0.002)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最大,解释了微生物量变化的5.3%,各理化性质的影响顺序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酸碱度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强微生物对碳、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