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80篇
  免费   1344篇
  国内免费   1755篇
林业   1100篇
农学   3285篇
基础科学   372篇
  1092篇
综合类   6629篇
农作物   1927篇
水产渔业   530篇
畜牧兽医   2335篇
园艺   846篇
植物保护   4363篇
  2024年   106篇
  2023年   387篇
  2022年   580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742篇
  2019年   826篇
  2018年   573篇
  2017年   810篇
  2016年   855篇
  2015年   863篇
  2014年   999篇
  2013年   996篇
  2012年   1159篇
  2011年   1229篇
  2010年   1047篇
  2009年   1010篇
  2008年   973篇
  2007年   960篇
  2006年   887篇
  2005年   783篇
  2004年   653篇
  2003年   604篇
  2002年   499篇
  2001年   514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399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322篇
  1996年   317篇
  1995年   281篇
  1994年   246篇
  1993年   234篇
  1992年   249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82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28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22篇
  1977年   22篇
  1976年   14篇
  1962年   10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 mg/L和5.0 mg/L多菌灵盐酸盐溶液处理灰霉病菌多菌灵敏感菌株和抗性菌丝体,用电导仪测定溶液电导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敏感菌株存在时,多菌灵盐酸盐溶液2 h后的电导率显著降低,而抗性菌株存在的溶液中电导率则未见下降。  相似文献   
102.
我国南方稻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琼脂法对2000年和2001年采收的29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广东花都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最为敏感,其抑制中浓度IC50是0.148 0 mg/L;湖南安乡稗草对二氯喹啉酸的抗性极为明显,2000年和2001年样本IC50值分别是7.458和13.80 mg/L,其相对抗性比分别为50.4和93.2;2000年采收的湖南常德稗草也对二氯喹啉酸表现出高抗,其相对抗性比值是4.47,黄梅、汉寿、常德(b)、高桥4地稗草也表现出抗性,其相对抗性比值分别为2.37、3.12、2.44和2.20;其他22个稗草生态型对二氯喹啉酸仍未表现出抗性。  相似文献   
103.
为了进一步弄清高温抗条锈病的抗性机制,利用荧光显微技术和电镜技术研究了高温抗条锈性品种小偃6号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时,病斑周围寄主细胞发生坏死和木质化,在高温处理24h,坏死细胞和木质化细胞数分别为初期的17.1和23.8倍。从超微结构观察,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时,侵染点附近寄主细胞壁表面凹凸不平、粗糙,细胞壁的厚度也较健康细胞厚。之后,细胞内的细胞器消解,仅有沿细胞壁分布的原生质和残存的一些颗粒状物质。  相似文献   
104.
广东优质籼稻抗稻瘟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广东优质籼稻品种抗瘟性研究、抗病品种的系谱分析以及抗病育种实践的回顾,综述了广东优质稻抗性育种历史及现状,剖析了优质稻抗瘟育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开发利用不同稻作系统的抗病资源,构建遗传多样性丰富的抗病优质种质,延长品种抗性寿命及解决品种优质与抗病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5.
水杨酸和乙烯在烟草抗黑胫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5mmol/L水杨酸或1g/L乙烯外源处理可诱导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推迟植株死亡。不能积累水杨酸的转nahG基因植株和不表现乙烯应答反应的转etr1-1基因植株对黑胫病的抗性显著弱于野生型植株。组成性积累高水平水杨酸的转entC和pmsB基因植株对黑胫病的抗性明显强于野生型植株。这些结果说明水杨酸和乙烯增强烟草对黑胫病的抗性,减缓黑胫病的扩展。0.5mmol/L KCN连续浇灌植株4天或浸溃叶片2,4h均不能恢复转nahG基因植株丧失的对黑胫病的抗病性。此结果进一步支持关于KCN处理不能恢复转nahG基因植株丧失的对真菌病害抗病性的假说。  相似文献   
106.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107.
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苗期初筛、复筛、抗谱测定和田间自然诱发试验等不同鉴定方法,对经分子检测证明已整合有碱性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精酶基因的22个转化系的转基因水稻植株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研究,筛选出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原种对照七丝软占有明显提高的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其中表现高抗的有来自F4-9转化株系的7个品系。高抗材料的R7代品系,经室内抗谱测定及田间病圃试验结果,仍然表现高抗稻瘟病。本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优质感病品种改良成高抗品系,研究结果证明了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水稻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08.
甘肃陇南小麦不同品种类型抗条锈性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1973~2002年的30年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变化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选择具垂直抗性、慢条锈性、高温抗性和持久抗性等不同类型的7个品种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长期保持了稳定的抗锈性。里勃留拉的抗性可能由多对微效基因控制,N.斯特拉姆潘列的抗性可能由主效基因控制,兰天12号所具有的慢锈性和兰天1号的高温抗性以及抗条锈基因的合理布局对延长品种抗性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9.
β-氨基丁酸、茉莉酸及其甲酯诱导辣椒抗TMV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β -氨基丁酸 (BABA)、茉莉酸 (JA)及其甲酯 (MeJA)喷雾处理辣椒叶片和茎秆后可诱导辣椒获得对TMV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3种诱抗剂对不同辣椒品种所表现的诱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 ;诱抗效果受诱抗剂的使用浓度、作物的生育期和TMV的接种浓度所影响 ;最高的诱抗效果可达到 5 0 %以上 ;BABA处理后 5~ 6d ,JA与MeJA处理后 6~ 10d接种TMV ,辣椒植株开始表达出较高的诱导抗性 ,这种抗性可持续 15d以上 ,并表现出与数量抗病性相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0.
Resistance tests were made on seedlings of transformed lines of Nicotiana benthamiana which contain a transgene encoding the coat protein (CP) gene of a Scottish isolate of potato mop-top virus (PMTV). This transgene has been reported to confer strong resistance to the PMTV isolate from which the transgene sequence was derived and also to a second Scottish isolate. Plants of lines of the transgenic N. benthamiana were as resistant to two Swedish and two Danish PMTV isolates as to a Scottish isolate, and of five lines tested, greater than 93.5% of transgenic plants were immune. The coat protein gene sequences of these four Scandinavian isolates we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two Scottish isolates. The greatest divergence between the isolates was three amino acid changes and there was less than 2% change in CP gene nucleotide sequenc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PMTV CP transgene used in these experiments could confer resistance against isolates 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areas because it is becoming apparent that the CP genes of PMTV isolates are highly con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