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84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火炬松引种家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往往引起较大的增减产效应,对福建省引种的火炬松家系进行多点联合方差分析及主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生长因子的家系方差、地点方差和家系与地点的互作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测试点的环境指数达显著水平,洋口点的生境利于火炬松增粗、增产,南屿点的生境利于火炬松树高增产,南安点的各环境指数则均为显著负效应.树高的互作方差较大的前5位家系依次为23、20、15、16、3号,胸径的互作方差较大的前5位家系依次为24、15、3、23、22号.运用生态价、回归系数和回归离差3种稳定性参数对引入家系的遗传稳定性进行评价, 24、23、20、22、3号家系具有生物学上的稳定性;11、12、13、15、18、19、21、25号家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16、17、20、22、23、24号家系特别适宜于优良的环境;8、6、4、9、1、2号家系对环境反映不敏感,具有农艺学上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2.
对福建明溪地理种源试验的20个闽楠家系7年生子代林进行测定,采用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量多性状指标综合评价,估算其遗传增益。结果表明,选出的4个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家系均值提高22.85%、29.56%和89.27%;优良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9.26%、25.49%和78.99%,从优良家系选出的11株优良单株,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较家系平均值增加了53.16%、84.96%、341.16%,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25.82%、35.59%、122.20%,选出的优良单株可作为闽楠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3.
贫困山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提高家庭收入和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也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流失、社会经济建设缓慢甚至衰退等问题。科学揭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机制,对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重庆长寿区为案例区,运用综合评价法对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进行测度,并结合地理探测器、OLS模型等方法,探测出劳动力转移强度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揭示空间分异机制,从而探究乡村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表现出"两高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西部明月山区和东南黄草山区高,西南-中部低丘区低,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影响劳动力转移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人口老龄化、人均耕地资源、地面坡度、劳动技能培训,各因素对劳动转移强度分异决定力值分别为0.410、0.396、0.363、0.301;劳动力转移强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任何2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大于单个因素的作用;基于村域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分异机制,不同强度区域应因地制宜,从空间、经济、社会等方面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为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4.
29个优树及其种子园无性系自由授粉家系的实生苗造林试验11年结果表明:①两类家系生长量呈紧密正相关,树高胸径均达到显著水平;②生长量的年度相关,造林后第3~4年与第11年就达到极显著水平;③本试验估算的广义家系平均遗传力树高为86.67%,胸径80.01%;④家系间差异极大,并且多数家系优于对照,即家系间选择潜力大。  相似文献   
75.
对 10年生杉木不同种源优系 5× 5双因素交叉式遗传设计试验林的胸径和木材比重两性状进行了测定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两性状在组合间均达极显著差异 ,组合内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杂交的特殊配合力亦达显著差异水平。胸径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为 70 32 % ,而木材比重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分量则为 5 3 84 % ,胸径、木材比重广义遗传力分别为 4 2 4 9%和6 9 6 0 % ,狭义遗传力分别为 2 9 88%和 37 0 0 %。亲本川 15、闽 4、湘 6、粤 11对胸径生长有较高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 ,同时亲本闽 4对木材比重亦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正向效应值。另有 4个杂交组合浙 13×浙 8、湘 30×川 18、闽 16×湘 6、川15×闽 4对胸径生长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正向效应值 ,对胸径和木材比重均表现出正向效应的只有闽 16×川 18和粤 5×湘 6组合  相似文献   
76.
山西瘦肉型猪SD-Ⅱ系生长发育性状遗传参数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元内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测了山西瘦肉型猪SD—Ⅱ系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 ,结果表明 :(1)6月龄胸围、腿围遗传力较低 ,分别为 0 135和 0 130 ;初生重、断奶重、 70日龄重、 4月龄体重、 6月龄体重、 6月龄体高、 6月龄体长和 6月龄平均背膘厚的遗传力较高 ,分别为 0 44 7、 0 439、 0 32 7、 0 434、 0 2 92、 0 380、0 30 3、0 5 63。 (2 )遗传相关中 ,断奶重、 6月龄体重与其它性状间呈中等或强的正相关 ,可作为育种过程中的主要选种指标  相似文献   
77.
柏木无性系种子园遗传增益及优良家系评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年生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林的研究表明,种子园子代树高、胸径和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大13.12%,13.69%和30.85%,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7.82%,7.69%和17.03%。采用LSR法、性状表现水平分析法、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法和育种值评定法等4种方法进行优良家系评选,以材积性状作为选优指标,评选出11个优良家系,其现实增益达46.35%~108.65%,平均为64.21%,遗传增益达25.58%~59.96%,平均为35.44%。表3参22  相似文献   
78.
广西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区系成分的比较,分析了广西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广西植物区系与邻近的广东,海南,湖南,贵州,云南及肿南半岛的植物区系均有着密切的关系,显示出这些地区的植物区系是一个整体,它们是华夏植物区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广西与广东及湖南植物区系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79.
福建省马尾松优树子代初步评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华安西陂国有林场12年生102个家系省内马尾松优村子代测定林的生长调查研究和非破坏性木材取样,用索氏法进行木材材性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内马尾松优村子代的生长量和材性,不同地区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福建省内进行马尾松不同产地选择仍有重要意义;龙岩地区优树子代生长量最大,漳州市优树子代的生长量最小;而木材相对密度较大的家系主要来自南平和泉州.相关分析表明:生长量与木材相对密度相关不密切(相关系数-0.149),说明可以选出生长与材性兼优的优良家系提供于生产.初步评定出9个生长与材性兼优的优良家系.  相似文献   
80.
对母本抗PLRV、父本免疫PVX、PVY按Line×tester (12× 3)设计获得的 36个家系 ,通过 1998~ 2 0 0 0年大田暴露试验 ,进行PLRV感染率、平均单栋结薯数量和重量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结果表明 :PLRV感染率的遗传力为 71 6 8% ,特殊配合力负值最高为 - 6 85 ,母本一般配合力负值最高为 - 14 87,父本一般配合负值最高为 - 3 13,选择一般配合力负值较高母本和特殊配合力负值较高的组合是获得高抗PLRV后代的前提 ;单株结薯数量的遗传力为 5 0 4 8% ,组合特殊配合力最高为 2 1,母本一般配合力最高为 2 8,父本一般配合力最高为 0 3,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在一般配合力高的和差的亲本组合中出现频率较高 ,父本在块茎数量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单株结薯重量的遗传力为 75 19% ,特殊配合力最高为 0 5 8,母本一般配合力最高为 0 4 2 ,而父本最高为0 33,产量的亲本选配应以一般配合力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