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林业   161篇
农学   257篇
基础科学   63篇
  681篇
综合类   1155篇
农作物   283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99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5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134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太子参尖孢镰刀菌的测序结果,用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连作年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该尖孢镰刀菌的菌群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扩增的阳性条带106 bp,特异性、敏感性结果显示,该PCR方法对太子参镰刀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000012 ng/μL,而禾谷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黄曲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2)运用此方法对该太子参镰刀菌的定量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随太子参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多。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易于操作等优点,并且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可以为太子参根际微生态中该种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及依据,也为阐释太子参重茬连作时伴随爆发大规模病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2.
为了筛选适合栽培的高产优质型水稻新品种,2013年引进两优616品种在福安市分别作单季稻、双季晚稻示范栽培,结果表明:作单季稻栽培比作双季晚稻栽培每667 m2增产96.5 kg,增幅20.4%,建议扩大单季稻示范面积.  相似文献   
93.
课题组结合"旱作区域设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设施园艺高效节水优新技术集成与示范"近4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适于宁夏旱作区的塑料拱棚礼品西瓜复种秋(紫)甘蓝高效节水栽培技术,并总结归纳该栽培技术,以利于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4.
在靖远县开展的不同前茬复种蔬菜效益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单种小麦相比,单种针叶豌豆的产量略低,但产值较高、成本投入较低,是比较理想的复种前茬。针叶豌豆茬的蔬菜产量普遍高于小麦茬,其中大白菜增产15.33%,青萝卜增产23.55%,甘蓝增产15.21%。豌豆茬较小麦茬复种大白菜增收54.02%,复种青萝卜增收36.25%,复种甘蓝增收55.19%。豌豆茬复种蔬菜比小麦茬既增产又增收,是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95.
轮作连作荞麦田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荞麦不同连作和轮作模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连续4年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平板涂布计数法和比色法,研究隔年作、轮作和连作荞麦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随着荞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尤其是荞麦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开花期至灌浆期增长显著,并于灌浆期达到轮作细菌数的4.3倍。土壤酶活性连作总体偏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表现尤为明显,均高于隔年作和轮作,且达到1%极显著水平。连作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荞麦短期连作下表现出的B/F[(细菌+放线菌)/真菌]比值更大,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更强,说明短期连作较利于荞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6.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虫害,特别是二晚稻因其生育期较长,从秧田到收割都会受到为害,传统的农药防治方式已不能有效防治。为进一步探索不同农药防治二晚稻纵卷叶螟的防效、持效性和安全性,重点对不同剂量的速效性、持效性药剂的防效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当遇到暴发性稻纵卷叶螟为害的时候,速效性配以持效性长的药剂一起施用,其防治效果会得到明显增强;在正常年份,建议选用药效持续时间长的有机或高效低毒农药。  相似文献   
97.
针对“123种植模式”中一季中晚稻的生育时段主要在5~9月,抽穗扬花期常遇中温、高湿尤其雨天较多,稻曲病发生较严重。2013年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试验材料,在广州市花都区会兴菜场以药剂“三唑酮、爱苗尧井冈霉素”为主处理、以喷施时期“破口前7 d、破口前7d+破口期、破口期”为副处理进行一季中晚稻稻曲病的药效试验和防治适期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药剂三唑酮尧爱苗尧井冈霉素对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具有极显著降低袁但3种药剂间差异不显著袁其中爱苗的防治效果较好曰喷施时期对稻曲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没达显著水平袁但破口前7 d+破口期喷施的防治效果较好曰3 种药剂三唑酮尧爱苗尧井冈霉素处理后增产显著袁其中爱苗的增幅较大袁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结实率显著提高从而显著增多每穗实粒数曰喷施时期对产量虽有影响袁但差异不显著遥  相似文献   
98.
针对连作导致马铃薯生长发育受阻和产量下降等问题,在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设置了不同连作年限的大田试验,从植株自身形态和生理响应方面初探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连作明显降低了马铃薯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增加了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冠比,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生物量下降越大,而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冠比增加越大,连作5年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尖数和根冠比比轮作分别增加了39.35%、26.60%、31.67%和70.90%;连作明显增加了块茎膨大期叶片MDA活性, 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随连作年限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从连作3 a开始,叶片MDA活性急剧增加,而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急剧下降;连作1 a和2 a地块的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连作3 a后块茎产量较轮作下降了45%以上。由此可见,在当地生态环境和栽培及品种条件下连作的阈值年限可能为2 a,根系生长增加是马铃薯应对连作逆境的主动性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9.
Twelve algal strains representing the classes Cyanophyceae, Prymnesiophyceae, Bacillariophyceae, Rhodophyceae, Cryptophyceae, Chlorophyceae, Xantophyceae and Eustigmatophyceae were selected mainly from the culture collection of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for Water Research (NIVA). The algae were grown as continuous cultures in a 1.8 l. reactor, internally illuminated with an 11 W fluorescent tube. The retention time was adjusted in the range 2–4 days to fit the growth rate of the algae. The growth responses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were analysed. The maximum production rate was obtained with Pseudokirchneriella subcapitata (0.63 g 1−1 day−1) and the lowest with Porphyridium cruentum 0.13 g 1−1 day−1. Arachidonic acid (AA) and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were the dominating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 in P. cruentum, while only EPA accumulated in 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was the major PUFA in Isochrysis galbana, while Pavlova sp. had both EPA and DHA.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fatty acid profiles of 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Chroococcus sp., Synechococcus sp. and Tribonema sp.  相似文献   
100.
为探明南方伏天灌水覆膜土温变化特点,2004和2005年伏天,对连作大棚西瓜地灌水后畦面覆盖不同颜色、不同层数的塑料薄膜与土温变化特点和防治西瓜枯萎病(Fusariurn oxysporurn f. sp.niveum)的关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水覆膜能明显增加表土下5~20 cm土层的温度,增温幅度达10~15℃(同露地相比);增温效果以双层白膜最好,单层白膜次之。单层白膜覆盖l0 d后其土表下5~20 cm土层的温度全天可维持40℃以上。大棚内灌水覆盖单层白膜25 d以上对第一茬连作西瓜枯萎病防效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