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不同播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试验设计及测定项目 1.试验地点及土壤情况:试验于2002年9月在江宁铜山农机服务站院内进行,土壤PH=5~6,拌壮秧剂后PH=5.0。 2.试验设计:供试品种为镇稻6217,发芽率以90%计算,设431、554、739、924、1108g/m2  相似文献   
62.
亚麻苗期病害(炭疽病、立枯病、镰刀菌萎蔫病)是威胁亚(胡)麻生产的主要病害。在我尾的东北、华北、西北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黑龙江省种植亚麻的历史悠久,也是纤维用亚麻的主产区。由于此病连年发生,田问保苗数减少,造成严重减产,仅本省延寿县一九七三年因苗期病害死苗严重,毁种面积达四千多亩,占全县亚麻播种而积的13%。为解决亚麻苗期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63.
亚麻苗期病害、(炭疽病、立枯病、镰刀菌萎蔫病)是威胁亚(胡)麻生产的丰要病害。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黑龙江省种植亚麻的历史悠久,也是纤维用亚麻的主产区。由于此病连年发生,田间保苗数减少,造成严重减产,仅本省延寿县一九七三年因苗期病害死苗严重,毁种面积达四千多  相似文献   
64.
1间苗与定苗棉花的播种量远远大于计划留苗数,出苗后棉苗拥挤,因此及早间苗、适时定苗,使棉苗能得到一个适当的营养面积,是促进壮苗早发、减少病苗、死苗的重要措施。间苗分2次进行,棉苗出齐后进行第1次,以叶不搭叶为准;第2次在1~2片真叶时进行,苗距以定苗株距的一半为宜。定苗在2~3片真叶时进行,盐碱地3~4片真叶时进行。苗期气温不稳定或病虫害严重的地区,可推迟到3~4片真叶时定苗,按规定的株距留苗,灵活掌握在远近不过3厘米的范围内,留壮苗去弱苗。间、定苗时都要求选留壮苗、大苗,拔除病苗、弱苗、杂苗。2中耕除草中耕可调节土壤中的温度…  相似文献   
65.
通过对9年生马占相思株采用不同采伐处理、不同炼山时间的成苗情况分析表明,主伐后只要经炼山处理,其落地的种子发芽力强,可以达到天然更新的要求,不进行炼山处理的种子不能发芽成苗;马占相思低伐根采伐,其萌芽能力很差。  相似文献   
66.
微生态制剂对九孔鲍育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在九孔鲍育苗过程中投放光合细菌,菌数密度为6.66×109个/ml,使育苗池水里的光合细菌浓度分别为0、10×10-6、20×10-6、40×10-6,研究在不同光合细菌浓度下九孔鲍苗的生长发育及存活率情况.试验采用对各组九孔鲍苗壳长定期测量,试验完毕时对鲍苗数目进行全部计数,最后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九孔鲍育苗过程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光合细菌,对鲍苗的生长和存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光合细菌的最适使用浓度为20×10-6左右.  相似文献   
67.
补:即补齐缺苗。可采取邻近穴留双株苗.带土移栽和催芽补种等措施补足苗数,确保密度。  相似文献   
68.
低温对甜菜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9.
以南粳49为材料,研究栽插苗数对超级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9对栽插苗数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在2~4株·穴-1的栽插苗数内,南粳49均可达到较高的产量,而5株·穴-1则产量显著降低。不同的栽插苗数,南粳49有不同适应调节方式:2株·穴-1的植株,可通过增加单株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和提高单叶光合能力,从而增加干物质累积而获得高产;3株·穴-1的植株,则通过增加群体叶面积等提高群体数量的方式,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在4株·穴-1的植株,则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及减少倒2叶的叶基角以增加群体中层截光率,而改善群体质量,从而达到高产。可见,南粳49是具有较强群体调控能力的超高产水稻品种类型,选择2株·穴-1的栽插苗数,产量可以达到(12.63±0.253) t · hm -2,而且可以减少用种量。  相似文献   
70.
探讨粳杂制种母本不同基本苗数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确定80优9号高产制种合理的苗数和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