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索卡那霉素(Kan)抗性筛选在转基因野罂粟上的应用,以含有几丁质酶(Chi)和β-1,3-葡聚糖酶(Glu)的双价基因的T0代转基因野罂粟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卡那霉素叶喷、叶片涂抹试验,筛选卡那霉素的最佳浓度;对T1代转基因植株进行卡那霉素筛选,并用PCR检验其阳性植株。结果表明:培养皿幼苗最佳叶喷浓度为50 mg/L;土培苗最佳叶喷和涂抹浓度为6.5g/L,连续叶喷或涂抹5d,每天1次。经卡那霉素筛选共获得12株转基因野罂粟植株,通过PCR检测,有4个株系已将Chi-Glu双价抗病基因整合进野罂粟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2.
花蕾期喷施克阔乐对罂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初步研究了克阔乐用于防除罂粟的效果。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在罂粟花蕾期喷施24%的克阔乐,研究其对罂粟叶片光合特性(photosynthesisi traits)、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细胞质膜相对透性(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和脯氨酸含量(proline content)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细胞相对含水量(RWC)和叶绿素含量(CCI)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胞间CO2浓度(Ci)、脯氨酸含量(PC)和相对透性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其中0.5 mL.L-1、1.0 mL.L-1和2.0 mL.L-1处理对植株的影响不明显,4.0 mL.L-1处理后Pn和Tr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小,植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萎蔫,8.0 mL.L-1处理后各指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且植株严重萎蔫枯死。花蕾期喷施4.0 mL.L-1的24%克阔乐乳剂可高效快速杀灭原植物罂粟。  相似文献   
43.
【目的】研究罂粟种子活力丧失规律,为妥善保存罂粟种子资源和防止种子老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995~2007年采收的14份罂粟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简化活力指数等指标变化规律。【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罂粟1号的种子活力高于罂粟2号;贮藏10年后,罂粟2号的种子发芽率低于60%;4℃风冷式冰箱和-18℃除霜式冰箱等低温冷藏库内保存的罂粟种子活力明显下降。【结论】在自然条件下,罂粟1号的种子活力高于罂粟2号;在常温库存条件下,罂粟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简化活力指数等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而下降,但在贮藏相同年份时,罂粟1号的种子活力降幅低于罂粟2号;在现有条件下,罂粟种子保存在干燥器中能保持较高的活力。  相似文献   
44.
为了明确分布在山西省不同地域的野罂粟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以在山西省采集的6份野罂粟和采集于内蒙古的1份野罂粟引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DNA,并通过单因素多水平梯度试验,筛选了模板、Mg2+、Taq DNA聚合酶、dNTP和随机引物的浓度及用量,建立了山西省野罂粟RAPD技术扩增体系。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Taq DNA聚合酶、模板、引物、Mg2+和dNTP 5种主要成分的适宜浓度和用量分别为:2.0U、20ng、1.2μmol/L,2.0mmol/L、150μmol/L,并在此基础上构建UMPGA聚类图,经过分析得知,地域分布为野罂粟聚类的主导因素,花色为野罂粟聚类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野罂粟花粉介导法转萝卜抗菌肽基因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野罂粟开放花蕾为受体,以载有萝卜抗菌肽AFP(antifungal protein)基因的质粒pBIAFP为供体,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新鲜花粉与含有目的基因质粒DNA,进行了野罂粟基因转化试验,结果表明,蔗糖浓度110 g/L是花粉介导法进行野罂粟基因转化的理想介质,不会对花粉萌发能力造成大的影响,花粉粒破损率比较小。  相似文献   
46.
以野生罂粟(Papaver somniferum)试管苗幼叶为材料,用Trizol试剂盆提取总RNA,通过RT-PCR法获得BBE基因的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的cDNA序列全长1 608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36个氨基酸,经blast检索该片段与GenBank中的小檗碱桥酶基因BBE(AF025430)同源性为94.84%.以中间载体pHANNIBAL和植物表达载体pART27为基础,构建了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含小檗碱桥酶基因片段反向重复序列的RNAi双元表达载体pARB,为培育低吗啡,高蒂巴因的罂粟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邢湘臣 《花卉》2008,(3):44-44
案头上有一本《森林与人类》杂志,但已过期多时,偶而翻阅,见刊有“三大毒品植物”一文。对了解毒品有裨益,故择之。 一、罂粟罂粟罂粟属,原产欧洲,为一 二年生草本植物。 罂粟花为大型花,单生,花瓣两片,红色、紫色或白色,花谢后十多日结果,外皮为绿色。如划开表皮,有乳白色液汁流出,  相似文献   
48.
罂粟为供试材料,用不同浓度的2,4-D丁酯对罂粟进行茎叶喷施处理,研究2,4-D丁酯对罂粟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2,4-D丁酯处理后时间的延长和2,4-D丁酯浓度的增加,罂粟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也均显著降低,说明2,4-D丁酯对罂粟具有很好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49.
正"绿绒蒿",罂粟科绿绒蒿属植物。它花型硕大、色彩艳丽、姿态优美,是喜马拉雅地区众多高山植物的明星物种,也是著名的观赏花卉。在西方园艺界,它被称为"喜马拉雅蓝罂粟",家喻户晓。在中国,了解它的人不多,仅限于部分植物学者及往来于西南山地或者青藏高原地区的观花爱好者。是的,绿绒蒿是一个美丽多样,甚至  相似文献   
50.
根据野生和人工种植的野罂粟调研观测,研究了野罂粟开花规律、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以及野罂粟的花期调控方法和采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