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4篇
  8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51.
从范围、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等方面规范了陇中半干旱区甜荞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2.
胡丹 《作物杂志》2022,38(4):83-53
甜荞茎秆纤细和中空是造成甜荞极易倒伏的重要原因,茎秆重心高度和抗折力是影响甜荞倒伏的重要指标。以抗倒伏品种酉荞2号和易倒伏品种乌克兰大粒荞为亲本来配置正、反交组合。P1、P2、F1、B1、B2和F2群体茎秆重心高度和抗折力的遗传分析表明,茎秆重心高度最佳遗传模型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环境变异大于遗传变异,可见环境对甜荞茎秆重心高度影响极大,可通过栽培措施降低甜荞茎秆重心高度,提高抗倒伏能力。茎秆抗折力最佳遗传模型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和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2对主基因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互作效应,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在F2世代没有检测到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遗传率在F2世代最高,为88.94%,选择率高,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来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53.
154.
为了探究甜荞FeHSP83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本研究采用‘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通过15% PEG 6000溶液和0.1% NaCl溶液对荞麦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RT-PCR的方法,鉴定获得FeHSP83,该基因开放阅读框2 100 bp,编码704个氨基酸,预测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0.97 kDa,理论等电点为4.96,具有较强亲水性。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藜麦、甜菜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到97.06%。采用qRT-PCR的方法,对干旱和盐胁迫下FeHSP83基因在叶和根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FeHSP83甜荞根部的表达量持续上升,到48 h达到最大值,增加范围为1.03~10.20;叶的表达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在盐胁迫条件下,FeHSP83在植株叶部的响应较为明显,增加范围为1.07~6.24,在12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根部的表达量在3 h时迅速升高,随后缓慢下降。结果表明,FeHSP83基因在干旱和盐胁迫条件下能够快速响应胁迫,且在根和叶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存在差异。预测FeHSP83基因在甜荞抗旱中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5.
膳食补硒是人类摄入硒的主要途径,通过硒生物强化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硒含量。本研究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亚硒酸钠为硒源,采用大田试验,设置纯硒施用量0 (Se0)、5 (Se5)和20 g hm–2 (Se20) 3个水平。于2020—2021年连续两个作物生长季,研究不同外源硒浓度下甜荞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各器官硒含量、硒转运因子及籽粒硒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使甜荞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较对照平均增加13.12%、11.50%、5.48%、5.95%和5.77%,改善了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喷硒处理显著增加甜荞叶片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  相似文献   
156.
研究播种密度对甜荞和苦荞芽苗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00cm2播种19g和22g分别为甜荞和苦荞芽苗菜生产的最佳播种密度,在此密度下,甜荞和苦荞芽苗菜的经济产量最高,分别为1.84kg/m2、1.57kg/m2。  相似文献   
157.
甜荞1号系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以晋荞麦3号为母本,以自花结实材料T3-08-1为父本杂交,经过多年单株选择、混合集团选择育成的甜荞新品种。该品种2019-2020年参加山西省甜荞品种自主联合区域试验,10点次全部增产,每667 m2平均产量93.5 kg,比对照晋荞麦(甜)8号增产11.6%。2019年9月25日,专家组在东阳试验基地进行机械收获田间考察及实地测产,每667 m2折合产量92.1kg,比对照晋荞麦8号增产8.4%,倒伏级2级(对照4级),适于机收。 2021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为晋认杂粮202115。对并甜荞1号的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