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19篇
水产渔业   112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1.
方斑东风螺,属腹足纲,新腹足目,蛾螺科。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东南亚以及日本沿海,是热带、亚热带的海洋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促成了方斑东风螺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现将北方地区工厂化养殖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方斑东风螺又名香螺,属腹足纲、新腹足目、娥螺科,是热带、亚热带种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和广西沿海,是名贵贝类,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现市场售价100~120元/kg,产品畅销国内外及港澳市场,供不应求,是创汇率高的鲜活海产品。因此,近几年来,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人工养殖东风螺日渐升温。在对虾养殖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况下,许多养殖户开始尝试方斑东风螺与对虾混养。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个引物对方斑东风螺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21个引物共检测到222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16条带,分子量在200~2200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156个,占70.27%;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2818,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491;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291,最小遗传距离为0.066。通过与其他贝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泰国产方斑东风螺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东风螺的人工养殖实用技术和产业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东风螺的人工养殖主要种类和生物学习性,介绍了东风螺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技术及存在问题。展望了东风螺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林丽芬 《水产养殖》2006,27(2):28-28
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mmerman) 是一种小型的海洋浮游硅藻,细胞小、壁薄、多数单个生活,属广温广盐性藻类,在水温处于20℃-30℃盐度为3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最快,是海产经济动物的良好饵料。与其他常用的单胞藻如球等鞭金  相似文献   
16.
采用抗菌中药体外药敏试验的平皿打孔法,测定了17种中草药对2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哈氏弧菌、1株创伤弧菌、1株腐败希瓦氏菌、1株鲍鱼希瓦氏菌、2株海藻希瓦氏菌共8株菌的抑菌作用;选取其中对供试菌株具有抑菌作用的11种中草药,进行两两联合药敏试验,以研究其抗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五倍子、乌梅、苏木、猴耳环4种中草药对8株供试菌株呈高度敏感;大黄、地榆、桉叶3种中草药对8株菌呈中度敏感;黄芩、石榴皮、连翘、秦皮4种中草药除分别对一株菌腐败希瓦氏菌、哈氏弧菌、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1呈低度敏感外,对其余7株菌均呈中度敏感;石韦、鸭胆子、益智仁、郁金、板蓝根、贯众6种中草药除石韦对一株海藻希瓦氏菌呈中度敏感外,其余均呈低度敏感。联合药敏试验中除五倍子与桉叶、黄芩、秦皮,乌梅与黄芩、地榆,苏木与大黄、石榴皮,桉叶与黄芩,大黄与黄芩,地榆与秦皮等对药对8株菌中的某些菌株呈协同作用外,其余均呈相加作用,未见无关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斑东风螺肉壳分离病病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肉与螺壳分离病是方斑东风螺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主要发生在壳高0.5cm以下的稚、幼螺阶段,严重时可造成螺苗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本文报道了方斑东风螺中间培育过程中由于养殖水体中混入以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 borneoensis)为主的桡足类对稚、幼螺的攻击,导致稚、幼螺受伤部位发生溃疡性病变,进而诱发稚、幼螺肉壳分离疾病发生的镜检检查结果。通过采取杀灭螺池中桡足类的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研究结果验证了桡足类对方斑东风螺稚、幼螺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2009年8月10日和2010年7月10日,二批次进行露天水泥池养殖方斑东风螺试验的结果。表明在福建闽南沿海养殖方斑东风螺7月初前后投放壳高0.6~1cm螺苗是最佳时间,整个养殖过程水温平均26.1℃,日均增长和日均增重高达0.16mm和0.037g。特定增长率和特定增重率平均达到0.97%和2.74%,养殖商品...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从海南工厂化养殖的患病方斑东风螺体内分离得到3株优势菌,经感染实验确定菌株DFL11-01为该暴发性疾病的致病菌,其对方斑东风螺注射感染的LD50为2.6×106CFU/g。采用常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DFL11-01进行鉴定,并以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法对所有3株分离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3株细菌均为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DFL11-01对阿洛西林、利福平等15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四环素等3种药物中介敏感;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头孢三嗪、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等5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0.
利用从自然海区诱捕的4307个方斑东风螺为亲螺,在体积分别为22 m3和45 m3的室内水泥池以及体积为18m3的室外水泥池(水体总体积为4218 m3)中共获得变态2~4 d的稚螺3785.4万粒,培育出变态稚螺8975粒/m3.收集刚变态稚螺于未铺设砂层的育苗池内暂养9~12 d,暂养后存活稚螺共计2281.8万粒.暂养平均成活率60.3%.暂养后稚螺再放养于铺有约3 cm细砂层的水泥池中进行苗种培育41~88 d,共培育出壳高0.6~1.8 cm的螺苗1318.3万粒,暂养后稚螺培育成螺苗成活率57.8%;从变态2~4 d稚螺培育成螺苗的成活率3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