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21.
为有效防治青贮玉米小斑病,筛选适合有机生产的新型生物制剂,于2020年在云南昆明开展田间试验。选用丁子·香芹酚、真菌360、黄芩颗粒(细菌稳拿)、哈茨木霉菌共4种生物制剂,对5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4种生物制剂处理对不同品种青贮玉米的防效有差异,且药前病情指数高于对照时喷施生物制剂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从产量效果来看,4种生物制剂处理后青贮玉米的产量均较对照增产,其中黄芩颗粒处理的增产效果最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为绿色有机种植青贮玉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运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解淀粉芽孢杆菌SJ06菌株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拮抗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发酵上清液、脂肽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SJ06脂肽粗提物与吡唑醚菌酯复配的协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峙培养SJ06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率为71.43%;SJ06发酵上清液和脂肽粗提物对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0.88μL/mL和0.23μL/mL,吡唑醚菌酯对病菌的EC_(50)值为1.10μg/m L;SJ06脂肽粗提物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毒性比均大于1,说明复配对病菌的抑制效果均为增效作用,其中,复配体积比为4∶6时毒性比为1.21,增效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3.
一、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1、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二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相似文献   
24.
一、病害的种类与防治1、玉米大、小斑病(1)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厘米,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25.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又分别叫大叶斑病和小叶斑病。两种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也能侵染叶鞘、苞叶。在整个生育期中都能发生,但以玉米抽出雄穗后发病最重。小叶斑病发生较早,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褐  相似文献   
26.
一、播期防治(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和黑粉病,中抗小斑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2)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小时或50℃温水浸泡6~8小时,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  相似文献   
27.
甜玉米小斑病O小种几个抗性因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Ⅳ,以8个超甜玉米亲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斑病O小种抗性因素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病级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T3>T7>T33>T4>T1>T8>T14>T5,病斑数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T3>T14>T7>T4>T8>T1>T33>T5,病斑长的一般配合力表现为T33>T8>T1>T5>T3>T7>T4>T14;同一性状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性状间其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存在效应大小和正负作用方向的差异;小斑病病级、病斑数、病斑长度的广义遗传力均很高,病级、病斑数狭义遗传力均很低,病斑长度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73.18%;病级、病斑数性状遗传主要由显性效应控制,病斑长由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显性效应共同控制,主要由加性效应控制。  相似文献   
28.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永胜县玉米的主要病害,对当地玉米生产危害较大,其危害症状和防治技术如下:1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  相似文献   
29.
1玉米小斑病 大斑病 1.1症状识别。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苞叶、果穗和茎等处也有发生,小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半透明水渍状褐色小点,后变为椭圆形、黄褐色、灰褐色病斑,有时病斑上具轮纹,其横向扩展受叶脉限制。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暗黑色霉状物。高温、阴雨、高湿条件下,低洼地、田间密度过大郁闭时易发病。  相似文献   
30.
玉米新品种对3种病害的抗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采用人工接种法,对16个玉米新品种在田间进行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的抗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16个玉米新品种中,4个品种(屏单3号、云玉2号、HL-66和春喜06-10)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的抗性,其余品种对1种或者2种病害具有中抗或感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