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9篇
  免费   547篇
  国内免费   787篇
林业   807篇
农学   397篇
基础科学   500篇
  2155篇
综合类   2720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373篇
畜牧兽医   312篇
园艺   117篇
植物保护   799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280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66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522篇
  2015年   359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485篇
  2012年   604篇
  2011年   522篇
  2010年   436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74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8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分析和借鉴国内外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基础,根据湖南黑茶产业化现状及发展需求,提出了基于WebGIS的湖南省黑茶产业化技术路线图的研制,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途径及加工方法、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技术路线图的绘制,以期为湖南省黑茶产业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对新疆1996-2013年农业生产5大碳源碳排放及种植业碳汇进行测算,从时间、空间、结构3方面分析其农业生产碳排放变化特征;在农业净碳排放的基础上,构建净碳排放压力指数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生产净碳排放压力变动趋势。研究表明,新疆农业生产碳排放在总量上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碳排放强度总体上保持下降;在区域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喀什地区碳排放量最高,是克拉玛依市的72倍;从结构特征看,牲畜养殖、农用物资、农业活动占碳排放源的96%以上。牲畜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农业活动、农用物资碳排放呈明显增长趋势。碳汇总量增加较为迅速,农业生产净碳排放量整体保持下降趋势。净碳排放量大致分为“持平-下降”两个阶段变化特征。由净碳排放压力指数看出,新疆农业碳排放压力呈逐年递减状态。由此可知,要根据新疆实际合理适时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宏观布局,制定差异化的农业发展路线;加强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回收利用强度。  相似文献   
993.
为明确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2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和m*-m)测定其空间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该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其呈均匀分布,建立了桑天牛越冬幼虫抽样数公式(N=t2(1.0097m-0.1971)/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2n± 0.4405),该模型可为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从耕地利用效应视角,将LMDI分解法引入粮食生产时空变动的研究,构建粮食产量变动分解模型,从时空二维角度分别对1994-2012年湖北省17个地州市粮食生产的耕地规模效应、广度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时间维度上,湖北粮食产量变动的耕地利用效应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强度效应和广度效应,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减量效应,粮食单产和复种指数具有增量效应,而耕地规模具有双向驱动效应;空间维度上,影响各区粮食产量变动的主导因素不尽相同,黄石、荆州等地为规模效应主导区,恩施为广度效应主导区,武汉、宜昌、襄阳等地为结构效应主导区,仙桃、神农架等地为强度效应主导区。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优化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控制耕地规模、推动技术进步及施行差别化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5.
王华  李亚函 《湖北农业科学》2016,(21):5524-5528
以丹江口水库青塘河小流域入库河口37.8 hm2面积的土地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 19、Arc GIS10.0及GS+9.0软件研究该区域8种土壤养分的具体空间变异与分布。结果表明,有机质、全磷、全钾、全氮超过95%面积的土壤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从速效养分来看,碱解氮含量较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基本处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对土壤养分综合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贫瘠土壤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70%以上。通过对土壤养分综合状况分析,为库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6.
以塔里木河上游绿洲阿拉尔垦区为典型研究区,根据55个样点的试验数据,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样区表层土壤(0~80 cm)水盐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各层土壤水分、pH、电导率和全盐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pH属于弱变异性,含水量属于中等变异性,电导率、盐分和大部分离子均接近或属于强变异性;半方差函数模型显示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电导率、全盐以及20~50 cm土层土壤水分、50~80 cm土层pH均符合高斯模型,0~20 cm土层pH,20~50 cm土层pH、电导率和全盐,50~80 cm土层土壤水分、电导率、全盐均符合球状模型。各指标块金值/基台值较小,表现为空间相关性极强,变异更多受结构性因素影响。指标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密切相关,土壤水分最大值在垦区沿西北-东南方向分布,与塔里木河源流走向一致,土壤电导率和全盐均为中西部高于东部,而pH表现为相反的规律。多年耕作垦区水盐空间分布异质性在中尺度下较小尺度更高。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2000 ~2013年巢湖蓝藻水华暴发时空分布特征,为巢湖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利用2000~2013年长时间序列MODIS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着重分析巢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巢湖蓝藻水华总体暴发频率较高,以小面积水华为主,大面积水华暴发具有偶然性.2010年起,蓝藻水华暴发频次和程度有增加趋势,其中2010年水华暴发程度最严重.2000 ~2013年巢湖蓝藻水华发生区域呈扩大趋势,发生时间呈延长趋势.4月就开始出现且伴有大面积水华暴发,7、8、10月是蓝藻暴发主要月份,9月份次之,11月明显减少;蓝藻水华先在西北湖区产生,逐渐向东部和中部蔓延,在高峰期覆盖至整个湖心区域,其中湖区南部、东南和东北沿岸是最后新增的水华区域.[结论]2000 ~2013年巢湖蓝藻水华总体暴发频率较高,发生时间呈延长趋势,发生面积呈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998.
为了研究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使用2004—2013年的SPOT-VGT时序数据,采用针对NDVI的最大化合成法、均值统计法和差值法,分析了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空间分布上,保护区内植被覆盖较好,特别是南部、西部最好;时间变化上,10年间保护区内的NDVI年均值在波动的基础上呈缓慢增长,其植被覆盖逐年好转;变化特征上,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在北部和中部显著增加,南部情况微有变化,某些局部有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9.
闽楠天然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12块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并采用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将其划分为5个评价等级。结果表明:(1)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525,林木为强度混交;平均大小比数为0.506,林木分化属于中庸向劣态过渡状态;平均角尺度为0.518,林木呈聚集分布。(2)林分空间结构评价指数值为0.08~0.89,与理想的空间结构差距较大;仅5号标准地评价等级最高(Ⅴ级),其表现为林木混交程度高,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闽楠为主要优势树种,在林木竞争上占有优势地位,是较理想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闽楠天然次生林空间结构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丁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0):136-138
[目的]研究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动态变化。[方法]以闽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在典型区域设置46块样地,采用收获法测定46株标准木的生物量,林龄为5~33年。[结果]建立了闽北杉木器官及整株生物量与测树指标(胸径和树高)的回归模型;除树枝和树叶外,其他器官(树干、地上和树根)及整株的回归效果良好;随着林龄的增加,器官及整株生物量逐渐增加,在林龄为40年左右时达到稳定,同时构建了林木生物量与林龄的回归模型;随着林龄的增加,树干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增加,其他器官生物量的比例逐渐减小,并在林龄为25年左右达到稳定。[结论]随着林龄的增加,杉木生物量及其分配呈现可预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