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46篇
  免费   3144篇
  国内免费   4061篇
林业   4238篇
农学   2581篇
基础科学   2419篇
  24020篇
综合类   17458篇
农作物   1250篇
水产渔业   603篇
畜牧兽医   1768篇
园艺   618篇
植物保护   3296篇
  2024年   536篇
  2023年   1456篇
  2022年   1876篇
  2021年   1864篇
  2020年   1924篇
  2019年   2231篇
  2018年   1813篇
  2017年   2680篇
  2016年   3197篇
  2015年   2271篇
  2014年   2592篇
  2013年   3556篇
  2012年   4441篇
  2011年   3471篇
  2010年   2604篇
  2009年   2652篇
  2008年   2356篇
  2007年   2565篇
  2006年   2226篇
  2005年   1899篇
  2004年   1455篇
  2003年   1254篇
  2002年   978篇
  2001年   946篇
  2000年   800篇
  1999年   595篇
  1998年   548篇
  1997年   532篇
  1996年   445篇
  1995年   483篇
  1994年   438篇
  1993年   346篇
  1992年   278篇
  1991年   274篇
  1990年   201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107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5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宁南山区旱地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及产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杜世平  龙明秀 《草业科学》1999,16(1):12-15,17
对宁南山区旱地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及产量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苜蓿草龄的延长,土壤深层水分亏缺严重草地底层与中层对表层水分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伏秋降对水冬前土壤蓄水亦有重要作用;产量随草延长呈中间高两头低的态热,6-8年以后草地须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当归与种植土壤中无机元素及其指标性成分间的相关性,为当归微量无机施肥和种植土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40份不同样地当归药材样本及相应土壤样本,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镉含量,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汞、砷含量,采用原子火焰分光光度法测定铜含量,其余元素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应用HPLC法测定藁本内酯、阿魏酸含量,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当归药材中砷(As)元素与其藁苯内酯、阿魏酸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246;当归药材中Cu、K、Mn、Pb与土壤中Cu、K、Mn、Pb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6、0.812、-0.720、0.735,表明当归中Cu、K、Pb的含量随栽培土壤中含量的增高而增高,Mn在土壤中不易被当归吸收。结论:当归对Pb、Cu元素可过度吸收,应选择Pb、Cu含量较低的土地栽培当归,否则富含这两种金属的土地可导致生产药材中这两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药材因与土壤中Mn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对于当归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Mn,应采用叶面施肥,不宜在根部施用;砷元素与提高当归品质的相关性需田间施肥实验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43.
为了探索不同水稻轮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与土壤养分供给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种不同轮作模式下(水稻-小麦轮作、水稻-紫云英轮作、水稻-休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紫云英连续翻压还田后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总氮(TN)和有效氮(AN)的含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种植模式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真菌。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优势菌群如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等的富集有助于促进土壤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生态健康。不同种植模式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如TN、AN、总钾(TK)及速效钾(AK)等可能是导致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稻田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对于土壤养分变化的敏感性要高于真菌。综合来看,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是更加适合水稻生态可持续栽培的种植模式,能够明显改善稻田土壤的综合肥力和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4.
秸秆连续还田对苏打盐碱水稻土养分及真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水稻秸秆长期还田对苏打盐碱土养分状况以及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0(CK)、3.0(RS1)、7.5(RS2)、12.0(RS3)、16.5(RS4)t·hm-25个梯度秸秆还田量,于连续还田5 a后测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养分含量以及真菌的相对丰度、Alpha多样性和群...  相似文献   
45.
几种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马唐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二甲戊灵EC和氟乐灵EC两种土壤处理荆,精喹禾灵EC、高效氟吡甲禾灵EC和15%精吡氟禾草灵EC 3种茎叶处理荆对棉田主要杂草马唐进行了防除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棉花没有药害,高剂量的除草剂对马唐的防效基本一致,但是低剂量的精喹禾灵防效显著地优于其它除草剂:用该5种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马唐,棉花增产效果显著,同时节省人力,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6.
牛圈肥施用比例对烤烟性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牛圈肥施用比例对烤烟产量质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牛圈肥中的氮量超过总施氮量的60%以后,烟株的生育期明显缩短,会明显阻碍烟株前期的生长;综合各经济性状,牛圈肥的施用比例应以牛圈肥氮占总施氮量的20%左右为宜;纯施化肥烟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明显大于牛圈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施用牛圈肥有降低中部和下部烟叶烟碱和总氮舍量的趋势,而总糖、还原糖则有增加的趋势;施用牛圈肥可以增加烟叶的氯含量,从而改善烟叶油分;不同牛圈肥施用量对土壤中氮、磷、钾养分的含量影响很大,纯施化肥条件下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从团棵期开始至采收结束,基本处于下降趋势,而且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施用牛圈肥的土壤.  相似文献   
47.
为探究铜藻(Sargassum horneri)的有机碳释放速率、与净初级生产力(NPP)之间的关系及主要的调控因素等问题,本研究采用三变量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测定铜藻在不同温度(5、15和25℃)、光照[86、172和258 μmol/(m2·s)]和光照周期(L∶D=6 h∶18 h、L∶D=12 h∶12 h、L∶D=24 h∶0 h,L表示光照时长,D表示黑暗时长)条件下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释放速率和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DOC和POC释放速率的范围分别为0.653~4.785 mg/(g·h)和0.066~0.322 mg/(g·h);温度和光照强度分别是铜藻释放DOC和POC的主要调控因素;铜藻在高温、中光、L∶D=6 h∶18 h条件下的DOC释放速率最高[4.785 mg/(g·h)],在高温、高光、L∶D=24 h∶0 h条件下的POC释放速率最高[0.322 mg/(g·h)];铜藻释放的DOC和POC占NPP的比值分别为4%~130%和0.4%~5.9%;D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OC释放速率与NP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铜藻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对沿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8.
依据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基于室内一维土柱入渗试验,选用稻壳、玉米秸秆、河沙3种材料作为添加物,分别将添加物以不同掺量与土壤均匀混合对苏打盐碱土进行入渗试验,从累计入渗量、入渗速率、湿润锋运移距离等方面研究苏打盐碱土在不同添加物及不同掺量下水分的入渗特性.结果表明:对照组土壤入渗量为3 mm·d-1,混掺1%稻壳、玉米秸秆...  相似文献   
49.
微生物菌剂对土壤酶活性及高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微生物菌肥施用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将有机废弃物资源有效再利用,研究微生物菌剂对高粱不同生育期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的变化及对高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肥的各处理均能提高土壤蔗糖酶、磷酸酶的活性,以T5、T6对脲酶的影响最大.在高粱生长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中的脲酶活性较高,分别为1.441、...  相似文献   
50.
Patch modeling can be used to scale-up processes to portray landscape-level dynamics. Via direct extrapolation, a heterogeneous landscape is divided into its constituent patches; dynamics are simulated on each representative patch and are weighted and aggregated to formulate the higher level response. Further extrapolation may be attained by coarsening the resolution of or lumping environmental data (e.g., climatic, edaphic, hydrologic, topographic) used to delimit a patch.Forest patterns at the southern boreal/northern hardwood transition zone are often defined by soil heterogeneity, determined primarily by the extent and duration of soil saturation. To determine how landscape-level dynamics predicted from direct extrapolation compare when coarsening soil parameters, we simulated forest dynamics for soil series representing a range of drainage classes from east- central Maine. Responses were aggregated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associations comprising a 600 ha area based on local- (1:12,000), county- (1:120,000) and state- (1:250,000) scale soil maps. At the patch level, simulated aboveground biomass accumulated more slowly in poorer draining soils. Different soil series yielded different communities comprised of species with various tolerances for soil saturation. When aggregated, removal of waterlogging caused a 20–60% increase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first 50 years of simulation. However, this early successional increase and the maximum level of biomass accumulation over a 200 year period varied by as much as 40% depending on the geospatial data. This marked discrepancy suggests caution when extrapolating with forest patch models by coarsening parameters and demonstrates how rules used to rescale environmental data need to be evaluated for consist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