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7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1744篇
林业   4284篇
农学   1119篇
基础科学   2926篇
  3559篇
综合类   8268篇
农作物   372篇
水产渔业   706篇
畜牧兽医   994篇
园艺   491篇
植物保护   1002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71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651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782篇
  2018年   460篇
  2017年   700篇
  2016年   874篇
  2015年   751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146篇
  2012年   1769篇
  2011年   1680篇
  2010年   1264篇
  2009年   1368篇
  2008年   1254篇
  2007年   1477篇
  2006年   1267篇
  2005年   1022篇
  2004年   837篇
  2003年   664篇
  2002年   523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359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188篇
  1997年   196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S Follak  & K Hurle 《Weed Research》2004,44(2):142-147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potential of non‐target plants affected by two airborne herbicides. Sunflower at the two‐leaf stage was used as a test plant and exposed for 24 h in a wind tunnel to a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of airborne bromoxynil‐octanoate and metribuzin. Quantum yield (φPSII) of exposed leaves and of the second leaf pair developed after exposure was determined at a particular time up to 16 days following exposure. Maximum depression in quantum yield of exposed leaves from which a complete recovery occurred within 16 days was 63% for bromoxynil‐octanoate and 60% for metribuzin respectively. The corresponding maximum concentrations were 1.310 and 0.390 μg m?3 respectively. The second leaf pair was also affected and showed a similar recovery potential. From the result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airborne bromoxynil‐octanoate and metribuzin must not be overestimated, as sunflower and non‐target plants with a similar sensitivity are likely to recover from air concentrations of both herbicides report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92.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草地占据了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交错带,对人为活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因此在草地生态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建设人工草地,合理的对草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完善草地的生态建设,使草地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93.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林下植被C含量整体下降;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根N含量随年限增长而下降;除藏沙蒿外,林下植被P含量变化不显著;C∶N变化范围为1.92~12.86;C∶P为29.18~196.88;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N∶P间虽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主要受到P限制,表明该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P限制,应注意P养分的适当补充。  相似文献   
94.
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巍  刘璐璐  吴丹 《草业学报》2018,27(6):10-22
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对三江源区1997-2012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模拟,并对其生态工程实施前、后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降雨侵蚀力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利用模型参数控制法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较工程实施前增加6.5%,但局部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有所好转,约占总面积的45%;2)长江流域在工程实施后的土壤侵蚀量与工程实施前基本持衡;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增加明显,增幅超过45%;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量有所下降,降幅为9.8%;3)降水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贡献率达到180%,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为-80%。全面遏制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趋势,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95.
从地理位置、水质及沉积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等方面介绍亚龙湾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分析其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形式及成效,提出对亚龙湾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96.
育苗轻型基质块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南方果树废弃物资源,以香蕉菠萝废弃茎叶堆肥和椰糠作为基质材料,添加粘合剂、固化剂、改良剂,制作出基质块。采用正交法设定基质块配方,通过测试分析基质块的理化性状,确定最佳的基质块配方。结果表明,香蕉菠萝废弃茎叶堆肥和椰糠的配比是影响基质块理化性状的主要因素,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基质配比改良剂粘合剂固化剂;综合分析,A3B2C3D3组合配方具有最佳的理化性状,即基质配比(堆肥:椰糠)为4:6,粘合剂(聚乙烯醇)为4%,固化剂(硼砂)为2.5%,改良剂为140%。  相似文献   
97.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努力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为例,尝试剖析其在模式构建、教学设计、交互安排、教学应用等方面的特征,以期为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模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8.
温月祥 《湖南农机》2011,38(7):77-78
现代计算机在技术和性能上越发成熟,再加之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智能化处理技术的提高,三维CAD技术本身也正逐步成熟,因此,正确地把握CAD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机械工程中的设计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荚果蕨抗逆性生理机制并且为荚果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以荚果蕨为实验作物,利用盆栽法、光合作用测定仪、土壤农化分析方法研究了荚果蕨生长及光合特性对土壤质量含水量、有机肥料、光照强度等生态因子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荚果蕨幼苗对于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时荚果蕨叶片长度最大,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表现为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水分利用效率(Ew)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不同有机肥料间比较腐熟猪粪肥培肥效果较好,且在1500 kg/hm2施用量时效果达到峰值;各遮阳措施均有利于荚果蕨生长,实验处理为使用透光率为30%的遮阳网时荚果蕨叶片长度最佳。荚果蕨最适宜生长条件为:土壤质量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施用腐熟猪粪肥1500 kg/hm2;遮阳措施透光率为30%。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分析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为该流域及流经国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城市、道路、河流、高程、坡度、气温和降水等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的驱动作用。[结果] ①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的整体景观生态安全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北部和中西部景观生态安全较差,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较好,但也有恶化趋势;②各景观类型中,景观生态安全度从大到小为:水域 >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裸地。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存在波动,耕地和水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一直上升,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持续下降;③距城市距离、距道路距离、气温和降水等社会和气象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强,距河流距离也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有一定解释作用,而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因素并非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应尽量降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负荷,积极发挥气象因素对生态安全的正向效应,促进澜沧江下游流域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