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57篇
农学   11篇
  5篇
综合类   157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吴帆 《广西农学报》2008,23(6):20-21
为筛选防治三化螟的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品种,进行水稻三化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用20%阿维三唑磷EC防治水稻第二代三化螟,在蚁螟孵化盛期施药。试验结果表明,用量150、200g/666.7m^2,兑水50kg,防效分别达90.47%、95.24%,优于对照药剂20%三唑磷EC200ml/666.7m^处理,与金喷头WP100g/666.7m^2相当;20%阿维三唑磷EC和金喷头为防治三化螟药剂,推荐用量:20%阿维三唑磷EC150~200ml/666.7m^2,金喷头WP100g/666.7m^2,喷液量50kg/666.7m^2。  相似文献   
102.
湖北省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常规农药品种三唑磷、阿维菌素,对湖北省4个稻区的二化螟和三化螟虫于2005年至2007年连续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监测地区水稻二化螟和三化螟对三唑磷及阿维菌素均产生了明显的抗药性,但抗药性水平和发展速度各地区之间有差异.这可能与各地栽培制度、用药水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生物药剂防治两色绿刺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炜东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90-192
应用浸渍法选用5种不同浓度的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分别对两色绿刺蛾2龄初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对2龄初幼虫致病力回归线方程为y=3.2363+0.2729x,其LC50为2.90×106孢子.ml-1,且5×10^6、5×10^7、5×10^8、5×10^9、5×10^10孢子.ml-1不同浓度的LT50分别为8.62d、7.72d、7.25d、6.07d和5.66d。苏云金杆菌对2龄初幼虫致病力回归线方程为y=3.2889+0.2919x,其LC50为7.28105伴孢晶体.ml-1,且8×106、8×107、8×108、8×109、8×1010伴孢晶体.ml-1不同浓度的LT50分别为7.62d、5.87d、4.84d、4.33d和4.21d。根据正交试验均值最大值的组合原理,混合生物药剂的最佳组合为c1b2a3,即1%阿维菌素5000倍液+白僵菌20倍液+苏云金杆菌3000倍液;而混合生物与化学药剂的最佳组合为A1C2B2,即20%杀灭菊酯8000倍液+1%阿维菌素10000倍液+白僵菌20倍液,经林间应用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4.
为筛选防控中后期甘蔗条螟白螟的新型配方生物制剂及精准高效施药技术,选用72%苏云?杀单可湿性粉剂、8%氯氟氰?甲维盐悬浮剂和3.6%氯氟氰?苏云悬浮剂进行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喷施田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72%苏云?杀单可湿性粉剂、8%氯氟氰?甲维盐悬浮剂9月中旬人工和无人机飞防喷施对中后期甘蔗条螟白螟螟害株和螟害节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72%苏云?杀单可湿性粉剂3000 g/hm2和8%氯氟氰?甲维盐悬浮剂750 mL/hm2,每公顷用药量兑水900 kg或飞防助剂及水15 kg,人工或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对螟害株率的防效可达81.3%以上,对螟害节率的防效可达88.6%以上。本研究显示72%苏云?杀单可湿性粉剂、8%氯氟氰?甲维盐悬浮剂是防控中后期甘蔗条螟白螟理想的新型配方生物制剂,可在9月中旬人工或无人机飞防叶面喷施。  相似文献   
105.
武怀恒  褚世海  万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160-161,203
[目的]探讨温度对黑点切叶野螟发育和取食量的影响,为利用黑点切叶野螟防治空心莲子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空心莲子草为食料,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对黑点切叶野螟幼虫发育历期、取食量和日平均取适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黑点切叶野螟幼虫的发育历期缩短,取食量增加,日平均食叶量增加。在17、22、27、32℃恒温下幼虫的历期分别为(53.84±2.70)、(22.02±0.74)、(14.48±0.08)、(10.97±0.57)d,取食量分别为(51.85±11.18)、(229.07±53.41)、(323.71±111.37)、(174.76±35.76)mg,日平均取食量分别为(0.96±0.21)、(10.40±2.42)、(22.36±7.69)、(15.93±3.26)mg/d。当温度达到37℃后,黑点切叶野螟无法完成生活史。[结论]综合研究结果来看,黑点切叶野螟的最适发育温度为27℃。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2016年分宜县部分乡(村)二化螟发生较重的原因,主要包括耕作制度及品种布局的变化、冬闲田翻耕不全面、防治次数相对较少、害虫抗药性增强和农药使用水平的不同;提出了耕沤稻田,秧田送嫁药,第一、第二代和二晚后期(第三、四代)二化螟不同代次的防治对策,以及合理选用农药和综合运用绿色防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7.
水稻大螟为害株空间分布格局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水稻大螟田间调查抽样技术,提高水稻大螟预报准确率,通过聚集度指标法、Iwao法和Taylor幂函数法,研究浙江北部地区水稻大螟的田间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水稻大螟无论是第2代引起的枯心还是第3代引起的白穗,无论是田埂边还是田中间,均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由大螟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互作的结果。第2代引起的枯心有“趋边”现象,田埂边水稻比田中间容易受害,二者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第3代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抽样数量随着为害程度的加大而递减,第2代、第3代的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n2=287.83/m+38.57和n5=447.42/m+10.63。  相似文献   
108.
红脉穗螟天敌-扁股小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天敌-扁股小蜂[Elasmus sp.]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成蜂大部分在夜间羽化,雌雄蜂羽化高峰期分别为1:00~03:00和23:00~1:00点;雌雄性比为1∶1.2;雌蜂羽化当天就可交尾产卵,该蜂兼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未交尾雌蜂繁殖的子代为雄性;在26±0.5℃和75±5%相对湿度条件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0.9、4.2和7.2天。成虫以蜂蜜为补充营养可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运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含孢量)的白僵菌、绿僵菌和森得保三种生物农药混配林间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混配剂中三种生物农药的最佳浓度组合为A3B1C3。即:即含孢量90亿/g白僵菌粉400g/667m2、含孢量50亿/g绿僵菌粉200g/667m2、1000g/667m2森得保的混配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达94.15%,其混配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及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体系,为雷公藤通过组织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奠定基础。【方法】以雷公藤枝条扦插苗的根、幼茎、叶为外植体,研究基本培养基、激素、外植体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并检测了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杀虫活性。【结果】MS培养基有利于雷公藤愈伤组织的诱导;雷公藤的根、茎、叶3种外植体均可用来诱导愈伤组织;供试激素中,2,4-D的诱导效果较NAA好,KT的效果优于6-BA,低质量浓度的KT与2,4-D组合能促进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生长;根、茎、叶3种愈伤组织提取物对粘虫幼虫均有明显的拒食活性,对粘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8 h拒食中质量浓度(AFC50)分别为27.8,53.1和76.1mg/mL。【结论】雷公藤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及激素组合为:MS+1.0 mg/L 2,4-D+0.5~1.0 mg/L KT;根愈伤组织提取物对粘虫幼虫的拒食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