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6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田间布施绿僵菌对香蕉假茎象甲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接种式放菌后3个月寄生率达到高峰,未清理蕉园、清理蕉园和对照蕉园象甲成虫寄生率分别为18 60%、14 29%和4 0%.其后未清理蕉园寄生率为8%~16%,清理蕉园寄生率为5%~9%.淹没式放菌处理不同类型蕉株对香蕉假茎象甲均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且处理留头蕉茎的控制作用强于处理成长蕉株.当绿僵菌孢子浓度为8×108mL-1时,成长蕉株、秋季留头蕉茎和冬后留头蕉茎上假茎象甲被绿僵菌寄生所对应的存活率分别为0 3215、0 1286和0 1062,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 3568、0 1415和0 1222.  相似文献   
102.
田间施放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均匀设计的试验方法,以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和害虫种群数量持续降低指标,评价了绿僵菌不同使用浓度和使用次数组合对椰心叶甲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建立了使用浓度(XA)、使用次数(XB)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Y)之间的回归模型:Y=0.5081-0.0501XA-0.0555XB。并以害虫种群数量持续降低指标(I)小于1为标准,明确了3.16×106/mL使用3次,1.0×107/mL使用2次,这2个组合均可使椰心叶甲自然种群数量持续降低。组建了各处理下的椰心叶甲自然种群生命表。  相似文献   
103.
绿僵菌在土壤中宿存形式和存活时间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僵菌菌体接种于土壤后,以原接种体宿存,在温、湿度及营养条件适合时,原接种体可继续营养生长并产孢,干燥及低温下可长期宿存于土壤,且不失去其侵染力。不同时期接入土壤的绿僵菌,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菌体存活力逐渐下降,但其存活力较在室温下长得多,接种于土壤中383天的菌粉,经检测每亿接种量的成菌落单位尚有0.2×10~2个,接种1—165d间8个处理期的菌粉对桃小食心虫均有较高致病力,其感染死亡率96.65~100%。  相似文献   
104.
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的影响及菌药混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 6种化学杀虫剂对金龟子绿僵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结果表明 6种化学杀虫剂皆对绿僵菌分生孢子有程度不同的抑制作用 ,浓度愈高 ,抑制作用愈强 ,但氧化乐果对绿僵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小 .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绿僵菌 (含孢量为 1 .9× 1 0 10个· L-1)与敌杀死 ( 1∶ 60 0 0 0 ) ,辛硫磷 ( 1∶ 1 0 0 0 0 ) ,灭杀毙 ( 1∶ 2 5 0 0 0 )和灭幼脲 ( 1∶ 1 5 0 0 0 )混用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其 LT50 值比单用绿僵菌 (含孢量为 1 .9× 1 0 10个· L-1)分别提前了 7、6、5和 3d  相似文献   
105.
瓦螨微生物防治的不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report six different field trials testing the efficacy of Metarhizium anisopliae,an entomopathogenic fungus,against varroa mites in honey bee hives.Varroa mites are parasitic on honey bees and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Apis mellifera colonies.Several control methods are available for varroa mites,none are very effective,so new,more effective methods are being sought.Varroa has previously been shown to be highly susceptible to M.anisopliae infections,and in our first two field trials,we found some efficacy from spore applications.However,in subsequent field trials,we were not able to obtain any varroa control, despite attempting several different application methods, two different strains of the fungus, and testing in different climates and during different phenological states of the honey bee colony. We conclude that microbial control of varroa using fungi is not likely to be effective unless some way is found to prolong the survival of the spores (or other infective units) in the hiv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6.
绿僵菌免疫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免疫电泳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7株绿僵菌进行了免疫学对比研究,抗原是由菌丝体清液和孢子悬液组成,通过对家兔接种抗原而获得抗血清,每一种抗原与其同源抗血清和异源抗表进行交叉试验,并对免疫电泳反应产生的沉淀弧数目和图谱加以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7.
Collembola are very abundant soil insect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is paper presents data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mbola and selected microbial agents being tested or used as biological pesticides. The Collembolan, Folsomia candida, was not susceptible to the entomopathogenic fungi Beauveria bassiana, Metarhizium anisopliae, Hirsutella spp., and Verticillium lecanii, or to the bacteriu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and its endotoxins. F. candida consumed and inactivated the insect pathogens without suffering mortality, reproductive disturbance or any other harmful effects. Consumption of insect pathogens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the Collembola as scavengers of biological insecticides artifici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8.
黄姗  宋章永 《植物保护》2021,47(5):41-51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鉴定、单基因、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等方法对引起山东临沂地区的白菜地夜蛾科昆虫流行病的病原真菌进行鉴定,明确了此病原真菌的系统分类地位。通过菌株的菌落特征、培养特征和产孢特性初步确定引起山东临沂地区夜蛾科昆虫流行病的病原菌系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pp.,通过多基因序列测定、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进一步确定引起流行病的菌株为莱氏绿僵菌Metarhizium rileyi,菌株命名为SDMr01。用浓度为1.0×108个/mL的SDMr01孢子悬浮液分别浸泡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及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2龄幼虫进行致病性测定,14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1%、80.5%。结果表明,莱氏绿僵菌SDMr01对部分夜蛾科害虫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及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金龟子绿僵菌能够寄生昆虫,也能与植物共生。黏附素MAD1是绿僵菌与宿主互作初期的黏附因子。已知它在昆虫的侵染和致病中起重要作用,但与植物的互作机制报道甚少。为了研究MAD1在绿僵菌与植物共生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金龟子绿僵菌mad1敲除株,并检测了敲除株的生长、产孢、孢子萌发及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一步利用qRT-PCR分析了MAD1在调节花生免疫响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株产孢量降低了43.67%,分生孢子萌发中时为27.69 h,显著长于野生型菌株的13.43 h。敲除株对家蚕的半致死时间LT50为8.9 d,较野生型菌株的7.62 d显著延长。敲除株处理花生6 h后,花生免疫类基因CNGC1、PCD4,抗病基因SWEET10及转录因子WRKY41、MYB86的转录水平出现显著上调,而钙调素CML5、CML19的转录表达受到明显抑制。本研究证明了mad1是金龟子绿僵菌产孢、孢子萌发及毒力的正相关基因,并且MAD1在金龟子绿僵菌与植物相互作用初期,抑制植物抗性级联反应,减弱过敏反应,降低对微生物的抵御能力,同时增强共生信号的传导,这些作用有助于金龟子绿僵菌在花生根组织上定殖。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际绿僵菌Metarhizium spp.的组成及其生态位分布,本研究在安徽省广德市笄罩山按不同海拔、不同坡向分别设置了6处样地,于2018年秋、冬和2019年春、夏4个季节采集毛竹根系,分离根际绿僵菌。采用传统形态分类与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菌株。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共分离出4种绿僵菌属真菌,分别是罗伯茨绿僵菌M. robertsii、平沙绿僵菌M. pingshaense、贵州绿僵菌M. guizhouense和一种待鉴定绿僵菌Metarhizium sp.,其中优势种为罗伯茨绿僵菌,广泛分布于海拔100 m处,而一种待鉴定绿僵菌则常见于海拔400 m处。罗伯茨绿僵菌数量在夏季达到峰值,其他3种绿僵菌的数量随月份的增加而递减。各绿僵菌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4种绿僵菌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呈现明显的月变化;一种待鉴定绿僵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贵州绿僵菌最小;一种待鉴定绿僵菌和贵州绿僵菌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高,贵州绿僵菌和罗伯茨绿僵菌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