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3篇
农学   10篇
  23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UV-B辐射增强下葡萄叶片光合特性与叶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光照条件下,以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材料,研究了UV-B辐射增强下葡萄叶片光合特性与叶龄的关系.结果表明:低辐射(T1)处理下,葡萄叶片的光合能力随着叶龄增加而显著增加,与对照(CK)相比达极显著水平;高辐射(T2)处理下,葡萄叶片的光合能力随着叶龄增加而降低,但与对照(CK)相比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葡萄对UV-B辐射增强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当增加UV-B辐射剂量对葡萄叶片Pn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2.
长白山地区天然林林木年龄与胸径的变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树种多、空间分布复杂和发育阶段各异等的影响,天然林中树木年龄的测定难度很大.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的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使用8块皆伐标准地的1678株标准木数据,从林木胸径随树龄的变动和相同径阶林木的年龄差异两个方面对林分年龄进行估测.结果表明,幂函数、抛物线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胸径生长;幂函数、指数函数、抛物线和对数函数可以较好地描述径阶平均年龄与径阶的关系.建立了7个主要树种的胸径与树龄的方程,可以提高当地的生长与收获模型的精度;相同径阶林木年龄的差异与其生长的环境、空间位置以及周围林木的竞争等有关.  相似文献   
53.
对不同生长年限高羊茅分别进行疏草、施用尿素、疏草且施尿素、施复合肥、疏草且施复合肥五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4年生高羊茅其各项形态指标优于3年生和2年生;同一生长年限高羊茅项的形态指标而言。疏草施尿素〉尿素〉疏草施复合肥〉施复合肥〉疏草〉对照;3年生高羊茅根系活力最强:同一生长年限高羊茅施尿素后可溶性糖下降幅度较大;几种处理高羊茅叶片中脯氨酸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相差不大;施尿素后其根系活力明显提高,观赏品质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54.
任何优秀的作家,其创作必然是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有机结合。狄更斯的小说在结构、道德意识、城市题材、人物等方面都既继承了过去的传统,又有自己的创造,同时暗含了未来小说的种子,甚至在某些方面开了未来小说创作的先河。这正是狄更斯小说盛行近200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5.
提高磷肥利用率是当今农田磷养分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作物品种改良是提高磷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新疆不同年代棉花品种(系)磷效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大田试验,以新疆1950s—2013年不同年代的22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年代培育的棉花品种(系)在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磷吸收、利用效率特征,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棉花品种(系)磷效率的高低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磷吸收效率、利用效率、磷由茎叶向籽粒的转移效率(再转移效率)存在差异。吐絮期磷吸收效率为164.26~395.75 mg·株~(-1),变异系数为3.3%;磷利用效率为0.25~0.40 g·mg~(-1),变异系数为67.7%;磷再转移效率为16.0%~58.1%,变异系数为11.1%。以每20年为一个时期,划分了3个品种更替阶段,棉花磷利用效率在3个阶段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始终维持在0.30~0.32 g·mg~(-1);磷吸收效率由225.5 mg·株~(-1)增加到286.3 mg·株~(-1),提高了27.0%;磷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移效率(转移效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始终维持在93.9%~94.9%;磷再转移效率由26.8%增加到38.3%;磷经济利用效率由20.6 mg·mg~(-1)增加到30.4 mg·mg~(-1)。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生物量与磷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磷利用效率无显著的相关性;皮棉产量与磷吸收效率、转移效率、再转移效率、经济利用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磷利用效率相关性不明显。对22个棉花品种(系)吐絮期生物量、皮棉产量、磷吸收利用效率及转移效率和经济利用效率等性状指标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将22个品种(系)分为磷高效型、中效型、低效型和极低效型4组,‘新陆早50号’‘新陆早57号’‘军棉1号’为磷高效型品种。与磷低效组相比,磷高效组的品种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产量。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棉花高产育种过程提高了磷素吸收、再转移和经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6.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不同林龄(5、10、15、20 a)茶树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茶叶品质,以期为指导茶树的种植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茶树林冠幅、基径、分枝数先增加后降低;茶树林密度逐渐降低;茶树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电导率、粗砂粒和细砂粒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极细砂粒和黏粉粒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含水率和容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生长15 a时达到最大,表现为15 a20 a10 a5 a;p H值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以15年生茶树林最小。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茶树林土壤养分含量和茶叶品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整体表现为15 a20 a10 a5 a,表明茶树林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养分具有累积作用,对茶叶品质具有提高作用;各林龄茶树林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均高于土壤全量养分含量。综合来看,茶树生长过程有利于林地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但需要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7.
长期水氮互作下不同年代冬小麦的产量和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水氮互作下不同年代推广冬小麦品种(现代品种冀麦325和20世纪70年代品种冀麦7)籽粒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变化,于2017-2018年度(丰水年)和2018-2019年度(枯水年)冬小麦生长季,在长期水氮定位试验田进行了灌水量、施氮量和品种三因子裂裂区试验。主区为灌水,设生育期灌拔节水750 m·hm-2(灌1水)和灌拔节水750 m·hm-2 +开花水750 m·hm-2(灌2水);副区为氮肥,设不施氮(N0)及施氮总量为60(N1)、120(N2)、180(N3)、240(N4)和300 kg·hm-2(N5)6个水平。结果表明,2017-2018年度,相同灌溉水平下,小麦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随施氮量增加均先增后减,冀麦325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大值对应的氮肥处理均为N2,冀麦7均为N3;冀麦325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总体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2处理产量基本达到稳定值,再多施氮时灌1水有减产趋势,灌2水的产量增加缓慢;冀麦7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先增后减,灌1水时N2处理产量较高(仅低于N5),灌2水时N2处理产量最大。2018-2019年度,相同灌溉水平下,两个小麦品种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均先增后减,灌1水和灌2水时产量最大值对应的氮肥处理分别为N3和N2。在丰水年,不同年代冬小麦灌1水、灌2水的最佳施氮量均为120 kg·hm-2;在枯水年,灌1水和灌2水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80 kg·hm-2和120 kg·hm-2。  相似文献   
58.
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晚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秧龄以17 d为最适宜,产量分别为577.3和541.7 kg/667m2。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机插栽培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9.
光照和寄主叶龄对烟粉虱产卵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烟粉虱的寄主行为出发,研究了光照和寄主叶龄对烟粉虱取食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烟粉虱雌成虫的取食行为居于优势地位,强烈影响着烟粉虱的产卵和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在时间上不独立,是与取食行为共同发生的,而烟粉虱的取食偏好性是导致不同叶龄之间产卵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光照因子能够诱导烟粉虱雄成虫的求偶行为,但没有发现雌成虫对光照变化的行为反应.分析认为取食行为占主导地位是由于广食性的烟粉虱在寄主适应过程中更多地依赖于种群的繁殖力,而不是生理适应的专化性.  相似文献   
60.
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异龄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过三次抚育间伐的24 a生马尾松林下套种红锥,经过26 a的培育后形成了针阔混交异龄林。于2009年12月按相邻网格样方法设立固定样地(以50 a生马尾松纯林作对照),按径阶平均木法分别测定马尾松与红锥的林木生物量。结果表明: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乔木层的生物量为220.072 t/hm2,比同龄马尾松纯林(241.618 t/hm2)的低8.92%;其净生产量为5.341 t/(hm2.a),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高10.53%;其林分平均单株生物量比同龄马尾松纯林的低54.72%,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种林分乔木层的生物量、净生产量和平均单株生物量的差异是由于林木年龄、林木保存密度及其分布不均匀性的共同影响结果。马尾松-红锥混交异龄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空间结构与马尾松纯林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在树干高度6~8 m段开始出现枝叶,8~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有两个峰值(14~16 m和20~22 m);纯林则在树干高度为8~10 m段开始出现枝叶,在10~20 m段出现了枯枝,其枝叶生物量只有一个峰值(20~22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