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林业   37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应用昆虫生命表技术,评价4种生物杀虫剂对杨扇舟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和Bt乳剂对杨扇舟蛾种群直接毒杀作用较好,但只施用1次不能将1代杨扇舟蛾种群趋势指数(I)降至1.000以下。0.3%印楝素乳油+Bt乳剂、0.3%印楝素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对杨扇舟蛾的联合控制作用显著,I值均小于1.000,同时表明4种生物杀虫剂对天敌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2.
应用杀铃脲防治杨扇舟蛾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至1998年在长春和敦化两地,应用20%杀铃脲悬浮剂对杨扇舟蛾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应用杀铃脲悬浮剂1:5000和1:7000进行树冠喷雾防治杨扇舟蛾幼虫,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9%和92.8%。  相似文献   
33.
利用飞机喷洒25%阿维·灭幼脲3号悬浮剂,对添加不同比例高效氯氰菊酯和不同施药时期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试验发现每架次添加1.5 kg 5%高效氯氰菊酯油剂(两种药剂的质量比为24∶1.5),能快速有效防治杨树舟蛾类害虫。6月中下旬豫南地区杨树舟蛾类害虫为二代2~3龄幼虫期,是施药防治该类害虫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4.
该文研究了苦豆草生物碱总碱及其单体对分月扇舟蛾体内消化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碱及苦参碱处理5 h后,超氧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而对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从保护酶活性的变化动态来看,槐胺碱处理后,POD及CAT酶活性表现出前期升高,随后降低,最后又升高的趋势,而SOD酶活性则表现出前期升高,随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槐果碱处理后,CAT活性变化情况与槐胺碱处理的相似,但SOD和POD的活性在21 h内没有明显的变化.结果还表明,总碱处理24 h后,分月扇舟蛾体内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而在供试的6种生物碱单体中,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苦豆草生物碱处理破坏了分月扇舟蛾幼虫体内SOD、CAT及POD的动态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体内自由基水平升高,对虫体产生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35.
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相似文献   
36.
杨扇舟蛾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EAG和行为测定方法.研究了杨扇舟蛾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结果显示,雄蛾对羽化第2天的雌蛾腺体提取物的EAG反应值大于第1天的反应值,之后随日龄增加缓慢衰减,说明杨扇舟蛾求偶和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期应在羽化后的1~2d内.随着雌蛾腺体提取物剂量的增加,雄蛾的EAG反应值增大,表明雄蛾对雌蛾雌蛾腺体提取物反应的强弱与性信息素含量呈正相关.行为测定结果表明,杨扇舟蛾雄蛾对不同剂量的雌蛾腺体提取物均具有趋性,但无规律性变化.处女蛾的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引起的雄蛾趋性反应强于交尾蛾,杨扇舟蛾雌蛾具重复交配的特性.  相似文献   
37.
虫蜀外聚姬小蜂Eulophuslarvarum(Linnaeus)是首次报道寄生于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分月扇舟蛾C.anastomosis(Linnaeus)、榆剑纹夜蛾AcronictaherculesFelder等幼虫的一种体外聚寄生蜂,一年4代,以蛹随寄主所在的叶片落地越冬。该蜂只能在刚刚蜕皮的寄主上产卵寄生。据野外调查寄生率为30%以上,可人工繁育,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寄生蜂  相似文献   
38.
杨扇舟蛾幼虫取食量及成虫羽化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璐  谭荣荣 《北方园艺》2010,(24):172-174
对杨扇舟蛾幼虫的取食量及成虫羽化节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大,幼虫的取食量逐渐增多,取食速度也逐步加快;成虫的羽化主要集中在第7天,在24 h内,羽化高峰期主要集中在20:00左右,羽化率为84.5%。  相似文献   
39.
改进的一步法提取昆虫总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修改了的异硫氰酸胍法从两种森林昆虫Clostera an-astomosis和Saperda populnea的不同组织中快速提取总RNA。电泳检测和cDNA合成分析结果表明,RNA未降解。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A260/A280在1.8到2.0之间,表明RNA的纯度很高。用RT-PCR合成的双链cDNA的长度大于2kb,表明mRNA的完整性。用PCR的方法克隆了C.anasto-mosisβ肌动蛋白和几丁质酶的基因片段,表明RNA可用于其它分子操作。使用这个方法,在4个小时内可至少从8个样品中提取RNA并进行电泳分析。这些结果表明用这个修改后的一步法提取昆虫总RNA是省时,省钱和有效的。图3参10。  相似文献   
40.
The activities of antidotal enzymes and digestive enzymes of 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 instar larvae, feeding on leaves of three kinds of insect-resistant clones of transgenic triploid of Chinese white poplar, after 4, 12, 24, 48, 72 and 96 h,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eding on clone 7, the activity of esterase, carboxylesterase, and mixed-function oxidases in the midgut of the larvae was very much decreased. Feeding on clone 10, those results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clone 7 and there were few changes on the larvae, which fed on clone 26. The changes of the amylase in the midgut of larvae were the same as those described above. However, the activities of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and proteinase were complex, increased markedly after 24 h feeding on clone 7, and then declined rapidly. The same changes were taking place on the larvae feeding on clone 10. There were many slight changes in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of the larvae, feeding on clone 26; no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proteinases of the midgut. Thus, the antidotal enzymes and digestive enzymes in the midgut of the larvae were inhibited. This may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the transgenic triploid of Chinese white poplar.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2005, 28(5) [译自: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