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7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0篇
  57篇
综合类   19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水培小麦试验研究了水溶性有机物(DOM)对植物吸收多环芳烃(菲)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菲抑制了植物的生长,抑制率达到18.01%,DOM可加剧菲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生长抑制率升至24.38%;植物可吸收和富集水培液中的菲,而DOM能明显地促进植物对菲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使得其根部浓缩系数高达37.63 L·kg-1,同时DOM还能促进根部吸收的菲向地上部转运;植物在吸收菲的同时,使得营养介质的pH显著升高,DOM与菲存在显著的协同交互作用,可使介质pH值的升高  相似文献   
432.
除真空管吸收器外,腔体吸收器是可用于线性菲涅尔集热器的另一种吸收器.与真空管吸收器相比,腔体吸收器截光面积大,结构上为槽式空腔,无真空设计,制造更为简便.目前对菲涅尔集热器腔体吸收器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该文重点对腔体吸收器与线性菲涅尔反射镜聚光器的结合优势,及在线性菲涅尔反射镜集热器中的腔体吸收器的结构类型、不同类型腔体吸收器热性能及优缺点,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展开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433.
为快速、准确检测环境中的菲(Phe),研究制备了抗菲单克隆抗体,并分析了抗菲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学特性。采用活泼酯法将2-菲丁酸与载体蛋白(BSA、OVA)共价连接制备免疫抗原(Phe-BSA)和检测抗原(Phe-OVA)。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紫外扫描图谱分析及计算偶联比验证偶联结果。采用足垫法免疫Balb/C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阳性杂交瘤筛选及克隆制备出抗菲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完全抗原制备成功,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Phe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G7,纯化后抗体效价为1∶6.4×105,亲和力常数为3.29×108L/mol。该单克隆抗体亚型为Ig G1,对Phe的IC50值为17.82 ng/m L,与5种多环芳烃具有交叉反应,可用于对环境中多种PAHs的广谱检测。  相似文献   
434.
BS-12+CTMAB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两性阳离子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效应及影响机制,基于两性修饰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和阳离子型表面修饰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复配修饰膨润土吸附苯酚的最佳修饰比例,分别以蒙脱石含量为43%和6%的2种黄棕壤制备了2个系列的BS-12+CTMAB复配修饰土样。通过批处理法研究了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特征,分析了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对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菲的影响,并探讨了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总修饰比例的增大,2种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能力均逐渐增强,Henry模型适合描述2种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2种修饰黄棕壤对菲吸附量均随温度、pH值的升高而降低,在低浓度范围内,随离子强度的增大而升高;2种复配修饰黄棕壤对菲的吸附均以分配吸附为主,总体上修饰黄棕壤对菲和苯酚的吸附具有相似的机制。土样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修饰比例是两性复配修饰黄棕壤吸附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435.
云南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竹材的10种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认为:云南龙竹,甜龙竹,黄竹和油勒竹这4种典型材用丛生竹种间的化学成分无显著差异,且不因竹段位置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4种丛生竹的各项抽提物含量,蜡含量和二氧化硅含量较一般木材高。  相似文献   
436.
对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 Lesson,1842)暴发性细菌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病蛭的组织切片显微病理观察,病原16S rRNA基因分子鉴定以及4种中草药物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奇异变形杆菌(Protues mirabilis).该病可由这2种菌单独或共同引发.2种菌的人工感染和再感染重复性好、致病性强,发病死亡率均超过80%.药物敏感试验表明,2株病原菌均对氨曲南、庆大霉素、新霉素和环丙沙星敏感,而用板蓝根和陈皮药浴治疗病蛭效果较好,治愈率可达80%.组织病理观察表明,患病部皮肤表皮角质层溃烂、脱落,肌肉发生溃疡、腐烂,肌纤维断裂、溶解、坏死,唾液腺排列混乱,部分出现断裂.上述结果表明这2种病原菌对菲牛蛭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437.
目的]筛选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最佳表面灭菌条件,研究其萌发特性。[方法]筛选NaClO(2%、3%、4%)与HgCl_2(0.01%、0.1%)最佳消毒浓度组合;采用流水冲洗时间(6、12、18 h)、2%NaClO浸泡时间(5、10、15 min)和0.1%Hg Cl_2浸泡时间(5、10、15 min),设计正交试验实验,探讨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处理的时间组合,并对竹种分别在滤纸、MS培养基以及经3 mg·L~(-1)GA_3浸泡后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进行了探讨。[结果]NaClO、Hg Cl_2最佳消毒浓度组合为2%NaClO+0.1%HgCl_2;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时间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 Cl O浸泡10min、0.1%HgCl_2浸泡15 min,经此处理后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的发芽率分别为84.4%、72.2%,污染率分别为18.7%、29.6%。不同处理种子萌发率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2种竹子种子是否经过3 mg·L~(-1)GA_3浸泡,对其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显著高于滤纸上的发芽率。经相同处理黄竹的发芽率均低于云南甜龙竹。[结论]云南甜龙竹、黄竹最佳表面灭菌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ClO浸泡10 min、0.1%HgCl_2浸泡15 min;3 mg·L~(-1)GA_3浸泡处理对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MS培养基上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其在滤纸上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438.
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暴露浓度(4、20和100 µg/L)菲(phenanthrene, PHE)的富集(10 d)和释放(5 d)实验,分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定量qPCR法分析了厚壳贻贝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对PHE的富集和释放实验及HSP70 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10 d的富集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能力大小表现为内脏团>外套膜>闭壳肌;3个组织对PHE的富集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也随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释放实验阶段,厚壳贻贝3个组织中PHE含量在释放前期迅速下降,但在15 d时,3个组织中PHE残留量仍均高于对照组;PHE对厚壳贻贝体内HSP70 mRNA诱导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其中外套膜中HSP70 mRNA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可为PHE在贝类体内的富集动力学及致毒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9.
该文基于螺旋式微通道散热器,采用Mixture模型对菲涅尔高倍聚光下纳米流体冷却工质的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引入强化传热因子η来判定冷却工质的换热能效,结果表明:雷诺数相同时,与蒸馏水相比,Al_2O_3-H_2O和Si O2-H_2O纳米流体具有更高的对流换热系数,并且Al_2O_3-H_2O的传热特性要优于SiO_2-H_2O;纳米流体的强化传热因子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入口流速为0.82 m/s时,强化传热因子达到最大值,但质量分数为5%的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强化换热因子与流体的入口速度成正比,且当流体速度小于0.68 m/s时,其强化传热因子高于其他3种纳米流体;Al_2O_3-H_2O纳米流体的换热特性随着纳米粒子粒径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趋势,当质量分数为5.5%时换热特性最强,该研究为纳米流体在高倍聚光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冷却方面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40.
通过访问及样方调查探究芒市菲氏叶猴种群数量、分布及栖息地等基本信息,结果显示菲氏叶猴主要分布区域位于芒市镇河心场村和轩岗乡芹菜塘村所属天然林,种群数量共计4群170~190只个体。栖息地植被群落结构复杂性及稳定性较高,能维持菲氏叶猴种群生存。加强天然林保护、减少人为干扰并开展保护宣传和科学研究是下一步保护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