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14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23篇
综合类   13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生物篱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篱技术是新时期探索生态环境和退耕还林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新模式。秭归县周坪乡蛇山溪村种的 2 5°以上坡耕地 ,在未运用生物篱治理以前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土壤瘠薄 ,当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 ,导致越穷越垦 ,赵垦越穷。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在该村实施了种植生物篱探索性试验 ,经过 3年来的试验观测 ,水土流失得到了根本性控制 ,不仅提高了地力等级 ,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粮食及人民的经济收入有很大提高 ,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生态经济和三大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2.
Arbuscular mycorrhiza (AM) formed between plant roots and fungi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symbiotic associations in nature. To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M formation, we profiled 30 symbiosis-related genes expressed in Amorpha fruticosa roots colonized by Glomus mosseae and in non-mycorrhizal roots at different stages using differential-display RT-PCR (DDRT-PCR). The expressed genes were confirmed by reverse Northern blotting. Eleven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and putatively identified by homologous alignment. Of the eleven AM-related genes, five were obtained at the early-stage of plant-fungus interaction and six at the later stage. Three expressed se-quence tag (ESTs) sequences were found to originate from the fungi and eight from the host plant by use of PCR evaluation of gDNA of both plant and fungi. The target genes included an ATP-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transporter gene, a transposon-insertion display band, and a photosynthesis-related gene. The results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mycorrhizal sym-biosis between woody plants and AM fungi.  相似文献   
113.
通过采取不同时间的水分控制处理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2树种的抗旱能力进行了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当受到水分胁迫时,2种植物体内Pro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紫穗槐Pro含量的峰值为184.37μg·g-1,刺槐的峰值为119.35μg·g-1,刺槐的耐脱水能力比紫穗槐弱;从干旱胁迫条件下2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缺等指标的变化也得出紫穗槐的抗旱性强于刺槐。  相似文献   
114.
水分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基本外部环境条件之一,配制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土壤水势梯度(-0.2~-1.0 MPa),测定紫穗槐的萌发数量、生物量、叶绿素SPAD值等指标,以期研究水分胁迫对紫穗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建立了水分胁迫与种子最终萌发率的线性回归方程:y=-0.034 8x2+0.594 7x+0.646 6,得出紫穗槐种子萌发的耐旱极限值为-1.025 MPa。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紫穗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受到的抑制程度增加,表现为初始萌发时间推迟,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叶绿素SPAD值和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轻度(-0.2 MPa)、重度(-1.0 MPa)干旱胁迫对紫穗槐种子叶绿素SPAD值变化的影响较明显,中度(-0.4 M、-0.6 M、-0.8 MPa)干旱胁迫下的影响相对平缓。可见紫穗槐可作为某些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物种。  相似文献   
115.
运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紫穗槐,侧柏、沙棘与油松种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混交树种的根、叶对油松苗木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紫穗槐的这种作用最为显著,尤其是对直径生长的促进作用,其作用程度强烈地受到混拌和浇灌入盆栽基质中根、叶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紫穗槐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培养基萌发试验法对紫穗槐花粉生活力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Ca2 、蔗糖和硼酸浓度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均不适用于测定紫穗槐花粉生活力;不同浓度的蔗糖和硼酸对花粉的萌发有促进作用,浓度分别为20mg/L、2.0mg/L时花粉萌发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6%和19.8%;适当Ca2 浓度能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Ca2 浓度为1.6×10-6mg/L时,花粉的萌发率最高,花粉管伸长最快。  相似文献   
117.
采用盆栽称重法,研究了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针叶树种樟子松(P inus sy lvestris var.m ong olica)及阔叶树种新疆杨(P opu lus a lba var.py ram id a lisa Bunge)和紫穗槐(Am orpha f ruticos)的耗水量和耗水速率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树种苗木的耗水量和耗水速率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均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12:00~14:00;不同树种苗木的最大耗水量和耗水速率差异较大,新疆杨的最大耗水量最高,其次为紫穗槐,樟子松最低,在12:00~14:00时间段,新疆杨、紫穗槐和樟子松平均耗水量分别是59.53,39.25和29.54 g/h,最大耗水速率分别为(247.26±7.18),(145.92±8.19),(56.76±9.75)g/(m2.h);在轻度水分胁迫条件下,3树种耗水量和耗水速率(除新疆杨外)均呈不明显的“单峰型”变化,峰值不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在中度和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3树种日耗水量和耗水速率相差极小,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8.
发展紫穗槐产业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永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8-98,151
就发展紫穗槐产业带动紫穗槐种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9.
紫穗槐及其经济利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紫穗槐原产北美洲,我国引种栽培已有70多年的历史,紫穗槐耐盐碱,耐干旱、抗风沙、耐严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具有改良盐碱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解决“三料俱缺”等多重功效,实践证明,紫穗槐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灌木林种。  相似文献   
120.
目前农村开展爱国丰产运动中存在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即为肥料不足。种植绿肥作物为增辟肥源可靠而有效的措施,现在介绍一种容易栽种,肥效很高的绿肥作物——紫穗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