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09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714篇
林业   1176篇
农学   343篇
基础科学   433篇
  2114篇
综合类   4411篇
农作物   114篇
水产渔业   306篇
畜牧兽医   636篇
园艺   176篇
植物保护   884篇
  2024年   214篇
  2023年   633篇
  2022年   627篇
  2021年   581篇
  2020年   489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340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538篇
  2015年   477篇
  2014年   583篇
  2013年   554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79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青海省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背景下,以GIMMS NDVI 3g.v1为数据源,采用Sen+Mann-Kendal方法研究青海省1982-2015年植被覆盖区域NDVI时空变化,将趋势分析和R/S(rescaled range analysis)分析叠加,研究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的持续性特征,并揭示植被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从西北到东南的增加趋势;且变异系数显示,波动性较大地区集中在柴达木盆地周边和青南牧区西北部等植被NDVI较低的区域,波动性较小地区集中在祁连山东部、东部农业区和青南牧区东南部等植被NDVI较高的区域。2)近34年青海省植被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增长率为0.38%·10a~(-1);且NDVI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存在1994年和2000年两个突变点。3)近34年青海省植被改善区域(75.4%)远大于退化区域(24.6%),其中显著改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的40.9%,退化区随时间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转移现象。4)Hurst指数表明,青海省植被变化反持续性较强,趋势分析与Hurst指数叠加得出,由退化转为改善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13.7%,由改善转为退化的区域占植被覆盖区面积的44.3%,另41.5%的区域无法确定未来变化趋势。5)青海省植被生长季NDVI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且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2.
近40年大兴区耕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20,(1):40-49
研究长时期的土壤有机质(SOM)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对指导大都市边缘区耕地保护、农田土壤肥力提升和农业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运用GIS、地统计学与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大兴区近40年来五个时期(1980、1990、2000、2006、2017)耕地SOM的时空变异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大兴区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表现为短期下降但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Ⅴ级地为主到2017年以Ⅳ级地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从9.36 g kg-1上升到14.87 g kg-1,增加了58.87%;大兴区五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异系数范围为0.22~0.38,均属中等程度变异;五个时期SOM的块金系数C0/Sill分别为50.00%、45.45%、49.92%、43.19%和38.17%,说明随着时间推移区域耕地资源的本底因素引起的异质性愈占主导;SOM的空间最大相关距离在8.14~14.57 km范围内波动;大兴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上升,其主要受到土壤质地、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类型和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的影响。在未来的农田管理过程中,应改善土壤结构,施用有机肥,强化对农田土壤的有效管理,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3.
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30年演变及其驱动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分级标准,调查分析扬州市耕地土壤30年间4个时期(1984、1994、2005、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成土母质和土壤质地以及各时期的施用化肥品种和数量、秸秆还田等,研究耕地土壤有效磷长期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扬州市1984、1994、2005和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42、6.60、14.39和13.88 mg·kg~(-1), 1984—199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呈相对稳定, 1994—2005年上升较快, 2005—2014年呈高态稳定;②30年间,耕地土壤有效磷均呈递增趋势,里下河地区和沿江圩区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通南高沙土区和丘陵地区;③1984和199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分布以Ⅳ、Ⅴ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5%以上; 2005和2014年土壤有效磷含量等级分布以Ⅱ、Ⅲ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④30年间,不同成土母质和质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磷肥投入及秸秆还田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合而言, 30年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前后稳定、中间倍增的变化特征,磷肥投入、秸秆还田是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4.
贵州息烽天台山黄心夜合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黄心夜合(Michelia martinii)为优势种群的森林群落内设置1200 m2样地,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通过对种群大小级(立木级)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分析,探讨了黄心夜合种群结构和不同发育阶段种群格局动态.结果表明,黄心夜合种群结构呈不完整的金字塔型,中小径级种群缺失较多,但有一定数量的幼苗幼树(Ⅰ级和Ⅱ级),仍属于稳定型种群或进入成熟型阶段.种群不同发育阶段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集群强度由强变弱,种群密度由大变小,群落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为该流域及流经国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城市、道路、河流、高程、坡度、气温和降水等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的驱动作用。[结果] ①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的整体景观生态安全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北部和中西部景观生态安全较差,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较好,但也有恶化趋势;②各景观类型中,景观生态安全度从大到小为:水域 >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裸地。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存在波动,耕地和水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一直上升,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持续下降;③距城市距离、距道路距离、气温和降水等社会和气象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强,距河流距离也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有一定解释作用,而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因素并非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应尽量降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负荷,积极发挥气象因素对生态安全的正向效应,促进澜沧江下游流域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6.
利用2000—2016年盘锦2个国家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盘锦地区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生、消特点。结果表明,盘锦地区沿海更易发生大雾;具有明显的月、日分布特征,秋季、冬季多发,春季、夏季节则较少;雾大多数发生于4:00—10:00,很少发生于12:00—18:00;大雾发生时湿度较大,低层有逆温,多为较小偏南风。  相似文献   
57.
根据植物地理学和生物学特性,对野生德保苏铁在那坡县的资源状况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对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加以证实.通过调研,现已证实野生德保苏铁在那坡县共有6个居群,其中有3处是新发现居群.此外,通过对野生德保苏铁的保护现状、保护效率、保护空缺等分析,提出优先保护区域选择和保护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58.
59.
广西较多耕地属于山丘坡地,土壤非均质性和地形起伏造成了耕地墒情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给田间尺度的墒情监测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广西崇左60个试验小区2017年定期采集的TRIM管土壤墒情数据为研究对象,统计了其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异性,分析了土壤墒情时空变异性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土壤墒情的时间稳定性。结果表明,广西山丘坡地年平均土壤含水量在0.10~0.60之间变化,与地形、土壤质地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坡地空间平均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在0.21~0.30之间波动,且与降雨和蒸发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9-11月有较大概率出现土壤水分胁迫。时间稳定性分析表明3-2号试验小区观测的土壤含水量可以较好地代表整个坡地的平均土壤墒情。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山丘坡地土壤墒情有强烈的时空变异特征,变异统计、相关性分析、时间稳定性分析等工具可以用于广西山丘坡地土壤墒情的变异性评价和观测点优选。  相似文献   
60.
北方枣区是我国枣果主产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是枣树生育期影响产量品质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利用北方枣区53个站点1971-2019年果实成熟期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分析法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平均相对湿度四个致灾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北方枣区枣果生产区划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研究时段内,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站次比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的年连阴雨累积次数、年连阴雨累积日数、年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年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年际间变化很大,总体上呈轻微上升趋势;北方枣区枣果成熟期连阴雨各致灾因子年代际变化整体上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明显降低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呈显著增加的趋势。3)在空间分布上,北方枣区果实成熟期连阴雨累积次数、连阴雨累积日数、连阴雨累积降水量和连阴雨期间平均相对湿度值以新疆枣区最小,甘肃中西部枣区和宁夏枣区次之;在其东部,从北到南大体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