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1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林业   976篇
农学   548篇
基础科学   233篇
  311篇
综合类   2887篇
农作物   547篇
水产渔业   228篇
畜牧兽医   504篇
园艺   531篇
植物保护   12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257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408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54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74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对棉纤维相关性状基因的克隆及遗传分析可为阐明纤维形成机制奠定良好基础.以野生型材料DPL971及其光籽突变体DPL972为亲本构建F2群体,其中光籽与毛籽性状分离比符合3∶1,表明突变体DPL972中的光籽基因为显性单基因(将其命名为GaFzl).结合棉花基因组数据,合成1567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引物,覆盖了A组13条染色体,标记多态性分析和群体连锁分析发现在染色体A08上存在15对与光籽基因GaFzl连锁的标记,其中最近的标记为SSR82,遗传距离为6.6 cM.本实验完成了GaFzl基因的染色体初步定位,开发了15个与其连锁的SSR标记,为下一步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在驾车接近隧道过程中,驾驶员的适应亮度随视野内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基于驾驶员视觉适应进行隧道照明设计需要掌握驾驶员在接近隧道过程中适应亮度的变化规律,为此,以4座隧道为测试对象,对驾驶员在不同时段驾车接近隧道过程中距隧道一个停车视距内不同位置处的适应亮度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发现,驾驶员在不同测试时段接近同一隧道过程中,其适应亮度变化规律基本相似;驾驶员在接近隧道的过程中,适应亮度逐渐降低,但其适应亮度的降低不是线性的,从驾驶员距隧道洞口20~30 m开始,适应亮度下降的速率变大。  相似文献   
993.
报道了2种采自浙江的新归化植物,其中光萼甘薯Ipomoea cordatotriloba Dennst. var. torreyana (A. Gray) D.F. Austin为中国归化植物新记录,华莲子草Alternanthera paronychioides A.St.-Hil.为华东归化植物新记录。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境,指出了与相近类群的主要区别,并附有彩色照片。凭证标本藏于浙江自然博物院(ZM)。  相似文献   
994.
以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3种丁香属植物紫丁香(Syringa oblata)、白丁香(S.oblata var.alba)和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Blume)H.Hara)为试验材料,利用快相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3种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3种丁香叶片Fv/Fm之间差异不大,但暴马丁香叶片的Fv/Fo和PIABS却小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说明暴马丁香叶片的PSⅡ光化学活性相对较低。暴马丁香叶片PSⅡ电子受体侧电子由Q_A向Q_B传递的速率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而且Q_A~-向Q_B传递速率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3种丁香叶片Sm无显著差异,即在PQ库容量差异较小情况下,暴马丁香叶片Q_A向Q_B传递速率较低的原因与Q_B接受电子能力较低有关,受Q_B下游PQ库的影响较小。暴马丁香叶片放氧复合体OEC的功能和类囊体膜结构的稳定性也明显低于紫丁香和白丁香。虽然暴马丁香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明显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但是3种丁香叶片的ET_o/RC之间却无显著差异,但DIo/RC极显著高于紫丁香和白丁香。因此,暴马丁香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不均衡性也是其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活性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95.
国内外木材耐光老化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木材在户外利用时,进行耐光老化处理可以有效提高木材制品的使用寿命。文中主要从木材涂饰处理和化学改性2个方面对木材耐光老化处理技术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介绍,分析了无机紫外吸收剂、有机紫外吸收剂、木蜡油、化学改性及抗氧化剂等方法的优缺点。未来的耐光老化技术应主要满足以下几点:价格便宜,处理容易,低毒环保,紫外线屏蔽性能好,不损害木材表面性能及涂料涂饰性能;应主要开发多组分复配涂料以满足上述要求,克服单组份耐光老化技术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6.
释放花绒寄甲对柳树光肩星天牛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宿迁运河湾释放花绒寄甲卵卡、成虫防治柳树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的林间试验,结果表明,释放花绒寄甲卵卡最高虫口减退率为89.67%(对照32.87%),释放花绒寄甲成虫的最高虫口减退率为88.46%(对照36.84%),同时释放卵卡及成虫的最高虫口减退率为88.00%(对照39.02%),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或卵卡,对柳树光肩星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97.
以8个杨树品种(系)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整株称重法和光合法测定蒸腾速率,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定的幼苗蒸腾速率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品种(系)从小到大的依次顺序为8328杨8325杨8801杨白林3号杨白城2号白城小黑杨8804杨白城5号杨,其中,8328杨和8325杨蒸腾速率与蒸腾量均较低,说明其抗旱能力优于其他品种(系)。两种测定方法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  相似文献   
998.
以东兴桂(Cinnamomum cassia)、西江桂(Cinnamomum cassia)、清化桂(Cinnamomum cassia var.macrophyll)3个不同品种肉桂为试验材料,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分析了光合生理指标光合速率(Pn)、胞间CO_2(C_i)、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及水分利用率(R_(WUE))对光辐射梯度的响应变化;并且比较了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表观量子效率(α)和暗呼吸速率(R_d)等光合特征参数。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P_(max)均小于10.0μmol/(m~2·s),LSP小于或接近600.0μmol/(m~2·s).西江桂的LCP、LSP最小,表明西江桂耐弱光,但不耐强光。清化桂的P_(max)仅次于西江桂,LCP居中,LSP则最大,表明清化桂适应光环境的范围最广,且较耐强光。东兴桂的P_(max)最小,LCP最大,LSP居中,表明东兴桂耐弱光的能力最差,耐强光能力居中。通过比较不同肉桂品种的光合能力差异,发现西江桂比较耐弱光,更适合复层林经营或选择阴坡或半阴坡造林。  相似文献   
999.
光皮树无性系光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3个无性系GY8040、JX3、JX7的6 a生植株开展光响应测定,利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及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分别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两种模型模拟符合度高,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参数与实测值误差较小,且能直接模拟饱和光强,具较强的适用性.3个光皮树无性系光补偿点分别为24.98,17.27,20.21μmol·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1 649.02,2 692.32,1 533.69 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5.43,21.70,14.21 μmol·m-2·s-1,JX3光补偿点最低,光饱和点最高,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引进适宜作物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业产业水平。利用1961—2014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初、终霜冻日(最低地温≤0℃)和年气温资料,采用气候诊断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初、终霜冻日及无霜期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初霜冻日显著推迟,终霜冻日显著提早,无霜期显著延长。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时间序列分别存在8~10年、9~11年和9~10年准周期变化。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气候突变。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植被覆盖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初霜冻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冻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无霜期为山区短于荒漠区短于绿洲平原区。初霜冻日、终霜冻日和无霜期与年气温和海拔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