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篇
  4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2014年度南黄海绿潮藻进行分子鉴定和营养价值初步研究。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南黄海绿潮藻主要包括Ulva linza procera prolifera(LPP)以及Ulva compressa 2个类群。营养价值分析结果显示,南黄海绿潮藻中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为30.31%~33.83%,呈味氨基酸含量较高(42.84%~46.89%),脂肪酸组成丰富,其不饱和脂肪酸中α 亚麻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32.36±6.58)%,蛋白质含量与浙江固着浒苔相近(独立样本t检验,P>0.05),是一种高蛋白(26.46%~29.01%)、低脂肪(0.76%~0.91%)、富含纤维(4.87%~6.58%)且安全的海藻食品。  相似文献   
82.
绿潮漂浮浒苔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黄海海域连续3年爆发大规模的绿潮,漂浮的绿藻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生物量迅速增长,海域覆盖面积呈倍数扩增。选取漂浮绿藻中的优势种浒苔(Ulva prolifera)作为研究材料,对其繁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平方厘米藻体能够产生大约5.35×106个游孢子或1.07×107个配子;在繁殖高峰的5-8月间,一株成熟藻体25%左右的部分能够放散生殖细胞,产生约1.15×107个游孢子或2.31×107个配子。漂浮浒苔在此期间主要以单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其中以单性生殖最为常见。其配子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合子具有负趋光性。漂浮浒苔的游孢子、配子或配子结合形成的合子均能发育成一株新的藻体。漂浮浒苔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导致其生物量快速增长而引起绿潮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卵甲藻Exuviaella cordata 和Exuviaella marina赤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由心形卵甲藻(Exuviaella cordata)和海洋卵甲藻(Exuviaella marina)引发的赤潮,(前者于1991年发生在庄河青堆水产公司虾池中,后者于1999年7月发生在大连湾),并对赤潮发生的原因,危害进行了分析,对引发赤潮藻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描述,对大连湾赤沓区养殖的3种贝类进行了贝毒检测。  相似文献   
84.
2000-2013年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历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灾害公报、南海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及相关统计数据,以2000-2013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发生的赤潮事件为对象,研究了中国南部近海赤潮发生的时空动态、赤潮生物的生态演替以及与温度、营养盐、地理水文要素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ENSO)的关联。结果表明:(1)时间分布上,赤潮高发期为2月和8月,9月和12月发生频次较低;(2)空间分布上,赤潮集中发生在珠江口以及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3个海湾,汕头港、汕尾港、湛江港以及涠洲岛、硇洲岛附近也是赤潮频发海域;(3)引发赤潮的生物共检出31种,包括甲藻20种、硅藻5种、金藻2种、蓝藻2种、黄藻1种、原生动物1种,共检出149次,其中以金藻门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甲藻门的锥状施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出现次数较多;(4)赤潮生物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演替现象,温度和营养盐结构对赤潮爆发及其优势种演替起关键作用,高通量的陆源污染物与弱化的水动力相互叠加为诱发赤潮提供了条件,而厄尔尼诺效应强度与赤潮发生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5.
基于遥感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河口土地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和计算机技术,选用4个不同时相的陆地卫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河口地区从1976年到2000年的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利用各种判读标志,通过对比分析法提取出高潮线,再将其进行叠加,量算增减土地面积。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土地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目前总面积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86.
瘤背石磺产卵规律与天文潮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展瘤背石磺人工增养殖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弄清瘤背石磺的产卵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该实验比较三年来瘤背石磺产卵规律趋势,以及潮汐潮高与产卵周期关系,从2013年至2015年,在每年的7月到9月间连续购进同地区的野生瘤背石磺,选取同等规格的瘤背石磺暂养后记录每批瘤背石磺产卵情况,并与潮汐规律以及潮位高度相比较。结果显示:按农历计算,瘤背石磺在每个月的小潮(初七、二十三)前后集中大量产卵,维持6~7 d,在大潮(初一、十五)来临之前一至两天结束产卵,趁大潮时的潮水运动将已出膜的幼体带入海洋。在海水中经过15 d左右的发育,待瘤背石磺发育至大面盘幼虫期时再随下一次大潮回到滩涂。根据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瘤背石磺的产卵规律与天文潮汐相关,呈现出伴随着小潮出现一次产卵高峰,并且会在开始产卵后的两至三天内出现峰值;(2)理论上说,从小潮到下一个小潮为14 d 19 h55 min,实际上,由于潮汐的迟滞性等原因,瘤背石磺的产卵周期为14 d 21 h 20 min。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探讨潮汐对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垂直分布及昼夜变化的影响,2017年5—9月在长江口南支的南北纵向断面设立2个站位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依据潮汐(涨潮采样4次和退潮采样4次)逆流进行昼夜、表中层水平拖网,共拖网160次,采集刀鲚仔稚鱼369尾,发育阶段由前弯曲期仔鱼到稚鱼。表层刀鲚仔稚鱼平均密度(0.851尾/100 m~3)大于中层(0.145尾/100 m~3)。涨潮时前弯曲期仔鱼和弯曲期仔鱼密度,表层大于中层,白天大于夜间;退潮时表层大于中层,白天大于夜间。后弯曲期仔鱼的平均密度白天小于夜间,涨潮小于退潮;稚鱼白天涨潮的平均密度表层为0,中层为0.14尾/100 m~3,白天退潮表层为0.14尾/100 m~3,中层为0。研究结果表明:在涨潮和退潮时,前弯曲期和弯曲期仔鱼表层分布大于中层,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趋于中层分布;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白天涨潮时趋于中层,白天退潮时又趋于表层,夜间分布大于白天。  相似文献   
88.
虾池赤潮盛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揭示了虾池赤潮在盛衰过程中池水溶氧、pH、PO_4—P 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由中肋骨条藻和腰带光甲藻共同引起的虾池赤潮在全盛期的每日16:30左右可使池水中的溶氧量比未发生赤潮的虾池约高4mg/L,pH 值约高0.5;PO_4—P 含量于2:30左右达到最小值.8:30左右达到最大值。而水色的日变化则与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9.
制备了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0A)的多克隆抗体,鉴定了抗体特性.利用半抗原BSA偶联小分子毒素OA,制备完全抗原OA-BSA,免疫两只新西兰白兔,分离、纯化抗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两个兔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28,000以上.IC50为2.852 ng/mL.DOT BLOT测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体与抗原有特异性反应.试验表明,抗OA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其质量较好,可用于将来的免疫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90.
对深圳市大鹏半岛海堤分布、海岸类型、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分布等进行详细调查.对防风暴潮重要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和现有生物防护林带保护重要性3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有15处海堤生物防护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5处为重要,4处为一般.对海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