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篇
  4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6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实现海堤工程中风速和潮位参数组合的优化设计,提出了独立性风险和关联性风险的概念,并基于概率理论,定义了2种风险的计算模型,分析了2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以此提出风速和潮位组合的优化设计方法.利用江苏省沿海典型站(连云港站、射阳闸站、天生港站)多年实测风速资料和潮位资料,对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展开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各站点风速和潮位变化趋势的差异性导致风速和潮位同频率设计存在较大的安全性;各站点风速和潮位遭遇特征的差异性导致风速和潮位区域优化组合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优化组合的角度考虑,江苏省现行海堤设计组合标准“50 a一遇防潮标准加10级风”,尚有待进一步论证其合理性和安全性;海堤设计应充分考虑风速和潮位的独立性风险与关联性风险之间的协调性,以确保海堤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这种优化设计方法也可应用到其他类似水利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42.
三门湾网箱养殖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解网箱养殖对水文动力环境造成的影响,本研究以键跳港附近海域架设的网箱养殖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网箱养殖区周围4个方向各布设1个测点,根据2009年6月网箱布置前后25h的连续潮流观测资料,采用短期潮汐观测资料分析方法进行调和分析,计算得到K1、O1、M2、S2、MS4、M4等各个分潮的潮流椭圆要素(Wmax、Wmin、Q、time、k)数值。根据《渤海、黄海、东海海洋图集水文》中的潮流类型分布图,该海域属于正规半日潮流类型,半日分潮M2、S2为主要潮流,由于调和分析结果中半日分潮并不明显,因此,本研究以网箱布置前后调和分析结果中各个分潮最大值的和值作为对比值,来分析网箱养殖导致的水文动力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网箱养殖造成的流速变化率为-19.19%~-5.26%。  相似文献   
43.
诱发三都湾海域赤潮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4月23日三都湾海域爆发赤潮,爆发时间长达16d,主要是由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为优势藻种引起的。本文通过对三都湾海域大黄鱼种质资源养殖基地的海水进行分析,来探讨此次赤潮的原因。结果发现,在发生赤潮前期水温急剧上升,从11.80℃升至21.20℃,赤潮发生时的水温维持在16.40~21.20℃之间;盐度呈现下降状态,从25.12‰降至23.30‰;pH呈现明显上升状态,从8.03升至8.25;营养状态指数E值维持在1.6~9.2之间,长期属于富营养化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赤潮发生与水温、盐度、pH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4.
《福建水产》2012,34(3)
通过监视监测2011年7月26日-8月7日发生在厦门同安湾的赤潮,对赤潮发生时的水文气象、化学、生物因子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赤潮为三相混合型赤潮,赤潮生物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血红哈卡藻(Akashiwo sanguinea)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赤潮最大面积为105km2。水体的富营养化、持续的高温天气和小潮期水体的相对稳定是本次赤潮发生的基本条件,"洛坦"台风的气压影响以及降雨导致的盐度急剧下降是此次赤潮的诱因。  相似文献   
45.
桑沟湾春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赤潮暴发诱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6年4月和2011年4月两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春季水温、盐度及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活性硅酸盐(Si32 -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目前大面积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2011年的氮、磷、硅浓度都高于2006年同期调查结果,分别是2006年的5.6倍,1.3倍和3.2倍。氮磷比高达(66.33?47.16),硅磷比为(35.12?21.44),硅氮比为(0.82?0.77),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块状分布明显,氮、磷、硅的空间分布情况相似,都是在湾口的东南部(褚岛外海)有高值区,向湾内递减;在湾底的西北部赤潮的始发区,有次高值区,与盐度的低值区几乎重叠。从营养盐、水文、大型藻类营养盐竞争与克生作用及水温4个方面,分析了赤潮暴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6.
通过2009年和2010年4—11月对宁德三都湾2个网箱养殖区的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三都湾网箱养殖区无机氮平均浓度0.324~0.368 mg/L,活性磷酸盐平均浓度0.034~0.035 mg/L。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基本上超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二类标准,超标率在50%~75%。网箱养殖区营养盐浓度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并且有发生赤潮的潜在性危险。  相似文献   
47.
褐潮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甲藻赤潮、浒苔绿潮的暴发后,2011年中国又一种新的海洋灾害——褐潮(brown tide)被首次确认,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南非之后第三个出现褐潮的国家。褐潮对我国沿海养殖业、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危害和威胁,严重影响了沿海经济。因此加强与褐潮相关的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探索褐潮的发生机制,并建立监测网络,进行褐潮预警预报,对减少褐潮的危害,保障我国沿海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防绿潮藻固着和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种不同材质的缆绳和5种不同涂料,采用海上现场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了防绿潮藻固着和生长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种材质缆绳上绿潮藻幼苗的密度和长度总体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第4周左右固着密度能达到最大,随后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材质上看,聚丙烯绳上的绿潮藻幼苗平均生长长度较其他2种材质略长。所选涂料能有效地抑制绿潮藻固着、萌发和生长,涂有涂料的缆绳上的绿潮藻幼苗固着个数和生长长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有机氟涂料的防固着效果最好,涂在缆绳上既稳定又能有效地防止绿潮藻幼苗的固着生长。  相似文献   
49.
2010年5月下旬,秦皇岛海域暴发了多次赤潮,其影响一直持续至当年的8月份。通过2010年5–9月对秦皇岛近岸海域进行的5个月份调查,对赤潮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时空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浮游植物与夜光藻的依存关系、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46属96种,主要隶属硅藻门(Bacillario phyta)和甲藻门(Pyrroptata),生态类型多数为广温广盐的广布种或近岸性种类,少数为暖海性物种或远洋性种类。主要优势种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斯托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thii)、角毛藻(Chaetoceros sp.)、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辐杆藻(Bacteriastrum sp.)等。共鉴定赤潮生物48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50%。浮游植物丰度均值的变化范围为6.20×104~4 129.53×104 cells/m3,其丰度均值的高峰出现在9月份,低谷出现在7月份。调查海域浮游植物5个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均值都大于1,生物多样性状况良好,群落结构比较稳定;聚类分析表明,5个调查月份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范围为40%~71%。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与盐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734,P0.01,N=37);与无机氮营养盐(DIN)存在显著地正相关关系(r=0.753,P0.01,N=37),推测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无机氮营养盐。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N/P、盐度、硝酸盐、硅酸盐、亚硝酸盐和水温是影响秦皇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0.
A marine red tide algae denominated as 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 was cultured under the control factors.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of nutrient salts such as nitrogen (mg/L), phosphorus (rag/L) as well as silicon (rag/L) in different consistency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H. circularisquama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vertop or too low consistency of nutrient salts both delayed the population multiplication of the red tide algae, and different nutrient factors as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ilicon all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opulation amplification of H.circularisquama (p〈0.01).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ilicon in the culture medium for the algae propagation and growth were 10 mg/L, 1-5 mg/L and 0 mg/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