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5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06篇
林业   140篇
农学   209篇
基础科学   215篇
  345篇
综合类   916篇
农作物   103篇
水产渔业   130篇
畜牧兽医   392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石少卿  李紫辉  董欣 《农机化研究》2007,(6):114-116,119
与传统的红外线杀菌、巴氏杀菌相比,微波杀菌具有能量损耗小、加热迅速且直接的特点,用于食品杀菌可以达到保持营养与风味、卫生、安全及无污染的效果.以往对食品微波杀菌的研究多集中于固体或半固体食品,而对鲜奶等液态食品的连续流动杀菌的研究较少.为此,通过设计的流体食品微波杀菌试验装置,以水为试验介质,以微波功率为试验参数,以杀菌过程中的温升和流量为试验指标,得到微波杀菌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以及在给定流量下微波功率的大致变化范围,为液态食品连续流动杀菌设备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2.
本文综述了生活污水厌氧消化系统相关后处理技术的技术特点和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好氧处理、稳定塘处理及土地处理三种后处理技术方法,简要介绍了户用一体化装置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43.
低聚木糖的制备及其对益生菌体外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玉米芯微波消解-内切木聚糖酶水解制备低聚木糖的工艺,以低聚木糖的得率为主体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时影响低聚木糖得率的微波消解过程和内切木聚糖酶水解过程的因素与水平进行研究,并考察获得的低聚木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作用.结果表明: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处理压力1.6 MPa,微波处理时间5 min,内切木聚糖酶用量140 U·g-1,酶解时间6 h;在最适条件下,玉米芯酶解液中低聚木糖的得率为82.5%,质量浓度为11.02 g·L-1;低聚木糖对益生菌的体外增殖实验表明,低聚木糖添加量在0.2%和0.4%时,分别可以对乳酸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起到最好的增殖作用,分别达到311%和183%,添加量进一步提高反而会抑制这2种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44.
为探讨番木瓜果肉、果皮、瓜籽中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微波消解-FAAS法测定了番木瓜3个部位的K、Na、Ca、Mg、Cu、Fe、Zn共7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对微波消解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在优化的微波消解条件下,样品消解完全、速度快、效果好,FAAS测定的各金属元素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5 7~0.999 9,检出限为0.002~0.131,回收率为98.30%~101.67%,RSD为0.20%~4.12%(n=6),说明测定方法可靠,结果稳定;番木瓜3个部位均含有较高的K、Ca、Mg,但Cu、Fe、Zn含量均较低,与番木瓜果肉相比,番木瓜果皮和瓜籽中K、Mg、Cu、Zn、Fe含量较高,食品和药品开发优势更突出。  相似文献   
45.
Abstract

Procedures for S determination involving digestion of plant material with HNO3/HClO4 mixtures gave lower values than those using oxygen flask combustion. Tests on a range of S compounds showed that the HNO3/HClO4 procedure underestimated S present in methionine, cysteine and glutathione but S in sulfate and the glucosinolate, sinigrin, was not underestimated.

Low recoveries using HNO3/HClO4 digestion procedures can be due both to incomplete oxidation of certain compounds and to gaseous losses during the vigorous boiling stage of digestion.  相似文献   
46.
微波技术在变性淀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波改性淀粉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微波技术在变性淀粉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7.
马肠道微生物群对其营养消化及维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具有不同功能,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马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结构遭到破坏,可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和机体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多种疾病。介绍了马肠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群结构组成特征,阐述了影响马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的各类因素,以期为改善马肠道营养健康、开发马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马肠道微生物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8.
以4种野生豆科牧草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线叶野豌豆(Vicia tenuifolia)、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e)、罗马苜蓿(Medicago romanica)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种子在绵羊消化道作用前后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变化以及在绵羊消化道内的运移和排放规律。结果表明,4种种子排放过程均符合高斯模型,且苦豆子、线叶野豌豆、光果甘草排放峰值均出现在饲喂后24~36h,罗马苜蓿种子排放峰值则出现在18~30h。苦豆子、线叶野豌豆、光果甘草和罗马苜蓿种子总回收率分别为14.513%、4.463%、10.811%、4.608%,在绵羊消化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36.3、29.6、31.2和31.9h。除苦豆子外,其它3种植物种子在经过消化道后单粒重显著降低(P0.05),4种种子消化后的形状指数较经过消化道前显著减小。经过绵羊消化道后种皮颜色加深,纹理模糊,出现褶皱及明显侵蚀斑。与经过消化道前比较,4种植物种子经过消化道后的发芽率均有显著提高,其中发芽率提高效果最明显的时间段在消化24~48h后。消化道作用可有效打破苦豆子、线叶野豌豆、光果甘草、罗马苜蓿种子的硬实,4种植物种子均可通过绵羊消化道传播。  相似文献   
49.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对广东竹丝鸡肉中有毒有害元素砷的含量进行抽样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检出限为0.067μg/L,回收率为95.7%~101.2%;竹丝鸡肉中砷的检出率为100%,平均残留量为0.041 mg/kg,符合我国无公害畜禽肉中砷的限量标准,并达到了我国绿色食品中砷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50.
Ruminal microbes harvested from a ruminally fistulated cow were incubated in simple batch and semicontinuous cultures with NH3‐N or amino‐N on nitrogen‐ or energy‐excess diets in quantity (HN and LN diets, respectively, consisting of timothy hay plus soybean meal, or corn grain), based on evaluation with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nd 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 models. In a batch culture experiment, supplementation with amino‐N promoted digestion and fermentation in the course of incubation (4–24 h) on both diets, but these effects mostly disappeared when the diets were sufficiently digested (at 48 h). In a semicontinuous culture experiment using Rusitec, no effect of amino‐N was exhibited after sufficient fermentation and digestion, but significant promotion of digestion was shown in the course of incubation on the HN diet, while no such effect was detected on the LN diet. The microbial yield for 24 h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 sources of either of the two die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timulatory effects of amino‐N are diminished when the diets are sufficiently digested after a long retention and incubation, and also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amino‐N does not require a quantitatively energy‐excess st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