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1篇 |
免费 | 97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篇 |
农学 | 13篇 |
基础科学 | 49篇 |
37篇 | |
综合类 | 188篇 |
农作物 | 10篇 |
水产渔业 | 61篇 |
畜牧兽医 | 359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1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篇 |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1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太湖1号”杂交青虾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3hm2标准化鱼池,采用雌雄亲虾同池的放养模式与集中投放抱卵虾孵化培育模式2种模式进行“太湖1号”杂交青虾的规模化繁殖试验。结果显示,本期共繁殖生产虾苗33533.86万尾,31878.33kg。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产苗量比集中投放抱卵青虾培育的产苗量要低36.49~69.26kg/hm2,或132.85万。143.607万尾/hm2,苗种规格大小差异大。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捕苗时间从7月18日到8月25日,共计38d,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池的苗规格较一致,捕苗时间为期25d,捕捞时间缩短了13d。这表明,集中投放抱卵虾孵化培育模式可作为青虾规模化繁殖生产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142.
梯级引水工程水位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引水工程整个系统在进入稳态运行后,在各站的抽水流量或首级站进口水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做出运行决策,调整各梯级站间的水位,达到整个系统总能耗最小的目的。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大型引水工程各梯级站水位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解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3.
144.
针对规模化奶牛场的粪污处理问题,利用了固液分离技术,对奶牛场内环境治理,尤其是圈舍内的清粪环节进行减量化改进。从技术角度上优化畜舍内的环境质量,从而弥补国内外现有畜禽养殖业中粪污治理模式中的弱项。本文以天津和润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规模化奶牛场为试验点,对其产生的粪污进行技术化固液分离,分离后的固体粪便经发酵、晾晒后可作为奶牛的卧床垫料而重复利用。污水经稀释匀浆后储存于贮水池,在采用固液分离技术后,每天的产污水量下降了22%,粪污总量约下降21%。通过技术改进,固液分离处理后的粪污中,总悬浮颗粒物占比降低,污水中总氮和总磷含量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降低60%以上,水质得到提升。固液分离技术可为规模化养殖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处理粪污、降低污染物含量的产业化排污模式,使规模化养殖产品更加安全健康,同时也可以使人民的日常饮食得到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45.
【研究目的】围绕着杂交稻制种最为关键的\"产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因素,集成一套规范化的高产稳产、大面积平衡增产的杂交水稻海南冬季规模化制种的技术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方法】以\"中9优801\"为例,总结了杂交水稻海南冬季规模化制种中大面积平衡高产、种子质量优的关键技术要点。【结果】包括选择最佳制种区,抽穗扬花高峰期在3月25日左右为最佳;父母本错期可用时差作为主要依据、适当兼顾叶差;培育多蘖壮秧,强化父本管理,早管促母本早生快发,定向构建强父多母的高质量异交群体;巧喷\"九二0\",科学赶粉;改善田间环境,防治病虫及福寿螺为害;严格除杂,适时收获,确保种子质量。【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其它新组合在海南冬季进行规模化制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通过野外实测资料,定量研究大型喷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3个水平)和肥力(3个水平)处理对玉米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灌浆期是玉米需水的关键阶段;玉米不同处理在各生育期耗水量在25.63~182.74 mm之间变化,变幅较大。相同肥力处理下,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总体变化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同水分处理下,玉米耗水量、产量随肥力的增加而增加;对比分析发现,产量对水量变化的敏感程度远高于施肥量变化的敏感程度;玉米全生育期总耗水量与玉米产量之间呈现良好的抛物线关系(R2=0.829),耗水量为4 673 m3·hm~(-2)时产量Y值最大,为11 151 kg·hm~(-2)。在同等灌水和施肥条件下,处理SF-9比SF-10(CK)增产8.40%,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0%,其它处理增产7.89%~54.51%,喷灌条件下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9.
【目的】规模化生产条件下,需要兼顾产量和效率的协同提高。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熟期品种及播期,能够延长播种和收获的机械作业时间,提高机械利用效率和玉米生产效率。【方法】本研究于2015—2017年,选用KWS9384、新玉77和M751 3种不同熟期的主栽玉米品种,观测籽粒含水率变化动态,建立基于授粉后积温(≥0℃)的籽粒含水率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品种的播种与收获时期。【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的产量和适播期不同。早熟品种KWS9384适宜播期和收获期更长,但产量较晚熟品种低;晚熟品种新玉77和M751产量高,但满足生理成熟及脱水至适宜机械粒收含水率的时间更长。通过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搭配,可以有效延长玉米播种及机械粒收的作业时间;早播晚熟品种、晚播早熟品种的配置方案,能够较好地协调产量和籽粒脱水的关系。【结论】通过分析不同品种适宜播种期及其相应的适宜收获期,提出了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目标下的品种和播期配置原则,实现特定生态和生产条件下机具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为相关技术需求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0.
我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为解决浙江省细碎化经营带来的收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低、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耕地分布格局,量化浙江农地规模化潜力和空间优化路径,结合农田氮平衡和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农地规模化对浙江农业生产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耕地平均田块面积为0.4 hm2,面积低于0.6 hm2的耕地占70%。通过土地整理,73%的耕地连片面积在16 hm2以上。耕地连片规模化经营可以使氮肥投入减少53%,促进氮素利用效率从38%增加至56%。农业劳动力需求从每公顷4人减少至1人,农业投入成本降低77%,劳动力农业年均收入可提高9 457元。浙江省推动实施农地规模化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有助于发挥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环境资源保护作用。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农业转型,以农地规模化提升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