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1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04篇
林业   228篇
农学   175篇
基础科学   278篇
  318篇
综合类   1007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107篇
畜牧兽医   179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11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不同种源翅荚木的抗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5个种源的翅荚木叶为材料,采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制片技术观测叶片结构特征、电导率法测定其半致死温度、差示热量扫描仪测定其过冷点温度,并结合田间试验分析不同种源翅荚木苗期的抗寒性及其与叶片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通道翅荚木种源抗寒性最强,苗期在湖南株洲无冻害,在浙江丽水冻害率为4.83%,极显著低于其他种源;其叶片半致死温度为-5.34 ℃,过冷点温度为-15.04 ℃,均低于广东翁源和广西忻城种源. 不同种源翅荚木叶片细胞结构紧密度(CTR)和疏松度(SR)与种源的抗寒性有一定的关系,CTR值越大、SR值越小,种源的抗寒性越强.  相似文献   
92.
桂林岩溶石山阴香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6块有代表性的样地,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阴香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6块样地中,Q1和Q5样地阴香种群多数尺度上表现为集群分布,Q2和Q3以随机分布为主,Q4和Q6样地少数尺度上为集群分布,多数尺度上呈随机分布。阴香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物种本身的繁殖特性、生境条件以及种内种间竞争等密切相关,由岩石的覆盖而形成的小环境对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有影响。点格局分析法较好地体现了不同尺度下阴香种群的分布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93.
Ⅰ-72杨人工林的投入产出及经济成熟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山东省沂南县沂河林场不同密度Ⅰ-72杨人工林的投入产出及经济成熟龄。投入分为一次性投入和每年投入。一次性的总投入量为2 33 1.00元/ha,其中整地占84%;平均年投入为253.21元/ha·a,其中追肥占74%。文中还计算了长期占用资金的复利。对各密度的年投入量、年生长量、年产值、年均净产值及其年动态进行了研究,同时做了林木的年均生长量和年均净产值数学模拟。杨树人工林在造林后第三年才能获得利润。数量成熟龄为6~10年,年均最高生长量可达25.252 1 m~3/ha·a。经济成熟龄为6~7年,年均最高净产值可达6 110.52元/ha·a。杨树人工林的数量成熟龄与经济成熟龄主要受密度及投入成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青檀耐荫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连续3年测定比较几个不同树种的生理特性和树冠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对青檀的耐荫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檀的耐荫性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12年生以前,青檀是耐荫的;13至25年生之间,青檀是喜光树种;26年生以后青檀则逐渐变为阳性树种。比较的结果还表明,青檀的耐荫性较马尾松强,较杉木弱,从总体看属中偏阳树种。  相似文献   
95.
田间和盆栽核桃与柿子苗木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核桃(Juglans regia L.)、柿子(Diospyros kaki L.f.)两种苗木在田间和盆栽栽培条件下的光合特性。通过室内人工控制光强和CO2浓度,测得盆栽的核桃、柿子的光补偿点分别是62 μmol CO2/m2·s、40μmol CO2/ m2·s;饱和点分别是1 582 μmol CO2/m2·s、1 064 μmol CO2/m2·s;CO2补偿点分别是135 ml/L、230 ml/L。6月的晴天,核桃、柿子盆栽栽培中的净光和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田问栽培中仅出现1次高峰。两种栽培均出现"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96.
97.
Zoonotic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ZCL), a vector‐borne disease, poses serious psychological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to many rural areas of Iran.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nalyse yearly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possible spatial and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of the disease to better understand spatio‐temporal epidemiological aspects of ZCL in rural areas of an endemic province, located in north‐east of Iran. Cross‐sectional survey was performed on 2983 recorded c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0–2012 at village level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 Global clustering methods including the average nearest‐neighbour distance, Moran's I, general G indices and Ripley's K‐function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annu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xisting point patterns. Presence of spatial and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spatial and space–time scan statistics. For each year, semivariogram analysis and all global clustering methods indicated meaningful persisten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highly clustered distribution of ZCL, respectively. Eight significant spatial clusters, mainly located in north and northeast of the province, and one space–time cluster, observed in north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September 2010–November 2010, were detected. Comparison of the location of ZCL clusters wit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study area showed that 97.8% of cases in clusters were located at low altitudes below 725 m above sea level with predominantly arid and semi‐arid climates and poo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The identified clusters highlight high‐risk areas requiring special plans and resources for more clo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98.
为从无人机遥感影像中准确识别烟草,实现植株定位与计数,以雪茄烟草植株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新的深度学习模型。区别于传统的利用检测框识别目标,本文模型利用少量的关键点学习烟草中心形态学特征,并采用轻量级的编、解码器从无人机遥感影像快速识别烟草并定位计数。首先,提出的模型针对烟草植物形态学特点,通过中心关键点标注的方法,使用高斯函数生成概率密度图,引入更多监督信息。其次,对比不同主干网络在模型中的效果,ResNet18作为主干网络时平均精度大于99.5%,精度和置信度都高于测试的其他主干网络。而MobileNetV2在CPU环境下达到运行效率最优,但平均置信度相对较低。使用损失函数Focal Loss与MSE Loss结合的Union Loss时,平均精度大于99.5%。最后,利用不同波段组合作为训练数据,对比结果发现使用红边波段更有助于模型快速收敛且能够很好地区分烟草和杂草。由于红边波段与植株冠层结构相关,使用红边、红、绿波段时平均精度达到99.6%。本文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准确地检测无人机遥感影像中的烟草,可为烟草的农情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9.
辽宁省大豆田杂草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调查辽宁省大豆田杂草,明确了辽宁省大豆田杂草有19科35种,其中阔叶杂草占74.29%,禾本科杂草占14.29%,其他杂草占25.71%;一年生杂草占54.29%,多年生杂草占31.43%。相对多度达10%以上的杂草依次为藜、鸭跖草、稗草、苘麻、反枝苋、红蓼、马唐、铁苋菜、马齿苋和山苦菜。其中藜和鸭跖草相对多度在30%以上,为辽宁省大豆田杂草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00.
从认知水土流失“零”基准面的理论出发,在大范围的地理尺度及大的时间跨度层面上,根据岩层及土壤在外力(水力、重力、风力等)作用下的自然规律,即高势能向低势能的迁移表现,提出建立最低的水土保持监测基准面(点),扩大水保法调整的范围,从而减少近期和长期的水土流失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