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75篇
林业   2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4篇
  39篇
综合类   232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220篇
畜牧兽医   23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用人工饲料育进行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检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人工饲料育对21个家蚕品种进行了调查,收蚁24h疏毛率最高的是菁松×皓月,达到9988%,最低的是春·蕾×锡·,为7807%,大部分品种收蚁48h疏毛率达到98%以上。分析供试家蚕品种的蚁蚕疏毛率、杂交率的检验结果和饲料成本认为,菁松×皓月、春·蕾×镇·珠、苏·镇×春·光、鲁7×9202、781×782·734、871×872等适合用人工饲料育进行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检验。  相似文献   
82.
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籽粕对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选取产蛋率、体重相近,健康状态良好的64周龄罗曼灰父母代种鸡81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7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葡萄籽粕替代基础日粮中3%、4.5%、6%、7.5%、9%玉米的试验日粮(分别为试验Ⅰ、Ⅱ、Ⅲ、Ⅳ和Ⅴ组)。预试期7 d,正试期30 d。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葡萄籽粕对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鸡蛋品质及新城疫抗体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葡萄籽粕能够明显抑制种鸡产蛋高峰后期生产性能降低,对于日均产蛋量,试验Ⅲ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Ⅱ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Ⅱ、Ⅲ组产蛋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38%、14.76%、18.09%(P<0.05),各试验组蛋鸡的日均采食量、料蛋比及破软蛋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葡萄籽粕处理组鸡蛋的哈氏单位、蛋黄重及蛋壳强度均高于对照组,但随葡萄籽粕添加量的增加没有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葡萄籽粕能够降低鸡蛋胆固醇含量(P<0.01);并能够提高种鸡新城疫HI抗体水平(P>0.05)。综上,在种鸡产蛋高峰后期日粮中以葡萄籽粕替代玉米,可提高种鸡生产性能和新城疫抗体效价,改善鸡蛋品质,降低鸡蛋中胆固醇含量,且以替代6%的玉米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3.
试样中残留的氯霉素与氯霉素酶标记物共同竞争氯霉素抗体,形成有酶标记或无酶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而被吸附于微孔底板。用酶标仪在波长450 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得出样品中氯霉素的残留量。对禽蛋中氯霉素残留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加标回收率、再现性、重复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均能够达到国际氯霉素残留量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84.
研究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受精卵孵化及仔鱼发育阶段鱼体磷脂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d内的磷脂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孵化期间受精卵磷脂含量在受精后16h略有增加;仔鱼孵化后,鱼体磷脂含量急剧下降,从0日龄的1.32%降低到7日龄的0.14%.说明磷脂是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代谢的重要能源,是仔鱼正常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仔鱼对磷脂的需求量很大.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法控制供水水源水蚤爆发的可行性,为自来水厂控制水蚤爆发提供参考。[方法]测定经水螅吞噬后水蚤卵的孵化时间和平均孵化率,并对未孵化的水蚤卵进行活性检测。探讨多形水螅对水蚤卵孵化的影响。[结果]经水螅分别吞噬的单水蚤和多水蚤,被消化排遗后的水蚤卵,其孵化时间为8~24 h,平均孵化率分别为56.42%和55.07%;未孵化的水蚤卵均被台盼蓝染色,且有原生动物侵蚀。对照组水蚤卵孵化率为100%,孵化时间为8~16 h。[结论]经水螅消化排遗后的水蚤卵,其孵化率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6.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明确该蜂的寄生行为及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的影响,在室内观察其寄生行为及雌蜂不同体型大小条件下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过程包括搜寻寄主、识别寄主、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后处理5个阶段。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时间、寄生率、平均着卵量随寄生次数增多而增加,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随寄生次数增加而降低;第1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19.75 s,寄生率为73.12%,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为69.89%,平均着卵量为0.76粒;第3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24.37 s,寄生率为83.33%,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仅为8.33%,平均着卵量为1.67粒。雌蜂体型大小与其产卵量呈正相关,体长小于等于1.20 mm时,产卵量及寄生率最小,分别为16.83粒和49.4%;1.40 mm<体长≤1.50 mm时产卵量为33.06粒,寄生率72.3%;而体长大于1.50 mm时产卵量达37.5粒,寄生率为72.2%;雌蜂后足胫节长对其产卵及寄生率也有类似影响,说明该蜂扩繁时应选用体型较大的雌蜂。  相似文献   
87.
基于机器人的禽蛋自动检测与分级系统集成开发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将禽蛋的破损检测、内部品质检测以及检测和分级时的搬运工作集成到一个关节型机器人上,实现了禽蛋检测与分级的自动化和柔性搬运.机器人在视觉引导下,定位禽蛋位置并将其吸取,分别运动到基于敲击声音的破损检测和基于彩色图像的内部品质检测装置处,进行相应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级并将禽蛋搬运到相应等级的位置放下.文章给出了各子系统的组成结构、集成原理,硬件配置和主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硬件配置合理,各部分能够协调工作,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88.
摘要:为探究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发育到仔虾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情况,本研究分别对澳洲淡水龙虾前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孵化准备期受精卵及初孵仔虾的营养成分组成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表明:水分含量随着受精卵逐渐发育成仔虾而显著升高(P<0.05),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灰分含量以初孵仔虾最高(P<0.05);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呈味氨基酸(DAA)均随发育过程而显著降低(P<0.05);在AA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Met+Cys,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Leu,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Ile。在CS模式下,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Met+Cys,前无节幼体期受精卵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Val,复眼色素形成期之后的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Ile。受精卵和初孵仔虾的EAAI随着受精卵发育到初孵仔虾而显著降低(P<0.05)。澳洲淡水龙虾受精卵和初孵仔虾共测出主要脂肪酸10种,初孵仔虾的PUFA及DHA含量显著低于受精卵(P<0.05),EPA+DHA含量却显著高于受精卵(P<0.05)。综上,澳洲淡水龙虾初孵仔虾灰分及EPA+DHA含量显著高于受精卵,故在澳洲淡水龙虾仔虾开口饵料配制中可考虑适当提高磷酸二氢钙及EPA+DHA添加量。  相似文献   
89.
90.
机器视觉因具有检测速度快、稳定性高及成本低等优点,已发展成为禽蛋无损检测领域主流检测手段。使用该技术对禽蛋进行无损检测时,需要依赖大量禽蛋图像作为数据支撑才能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由于养殖安全等限制,禽蛋图像数据的采集成本较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应于小样本禽蛋图像检测的原型网络(Prototypical network)。该网络利用引入注意力机制的逆残差结构搭建的卷积神经网络将不同类别的禽蛋图像映射至嵌入空间,并利用欧氏距离度量测试禽蛋图像在嵌入空间的类别,从而完成禽蛋图像的分类。本文利用该网络分别验证了小样本条件下受精蛋与无精蛋、双黄蛋与单黄蛋及裂纹蛋与正常蛋的分类检测效果,其检测精度分别为95%、98%、88%。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禽蛋图像检测中样本不足的问题,为禽蛋图像无损检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