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林业   74篇
农学   293篇
  122篇
综合类   486篇
农作物   77篇
水产渔业   92篇
畜牧兽医   59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8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6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348 isolates of 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 (Fov) collected from diseased cotton plants in 31 fields in six cotton-growing regions in New South Wales and Queensland in 2002 and 2004 was analysed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AFLPs). Twenty-eight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146 polymorphic bands generated with four Eco RI and Mse I and four Hind III and Mse I primer combinations. The haplotypes separated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37% similarity), with 21 in group I and seven in group II. The two unique vegetative compatibility groups of Fov known to occur in Australia (VCG 01111 and VCG 01112) were correlated to the two AFLP groups, with both VCG 01111 reference isolates being included in group I and both VCG 01112 reference isolates in group II. Group I was widespread, occurring in all regions sampled and all but one of the fields, while group II was limited to three fields in the Boggabilla region. Group I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groups. The two haplotypes in subgroup I-B (I-20 and I-21) may represent the emergence of a new form of Fov based on their marked genetic discrimination from the subgroup I-A haplotypes. No spatial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was discernible at the national level, as only 3·9% of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was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s ( P =  0·4868). When each region was analysed separately, clear differentiation was found in the Boggabilla region, with 86·3% of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resulting from differences among fields ( P <  0·0001).  相似文献   
22.
半番鸭羽色性状AFLP标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初步利用AFLP标记对半番鸭及其母本-北京鸭进行检测。结果显示,AFLP标记扩增带丰富,10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2046条扩增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每个池DNA可产生60.15条。半番鸭白羽性状特有的扩增带共有15条,分布在E AAC/M CTA、E AAC/M CTT、E AAG/M CAG、E ACA/M CTC、E ACT/M CTA和E ACT/M CTC等6对引物组合上,为半番鸭个体羽色与AFLP标记相关分析和验证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23.
黄瓜果实苦味Bt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AFLP技术, 采用集群分析法(BSA) 进行与黄瓜果实苦味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找到了与苦味基因连锁的两个显性AFLP标记: E23M662101和E25M652213。这两个标记与Bt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5 cM和4 cM, 分别位于Bt基因的两侧。该标记可用于无苦味黄瓜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24.
变叶海棠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8对引物对变叶海棠30个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了AFLP分析, 共扩增出656条带, 其中多态性带为568条,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71条多态性带, 多态性带百分率为86.59% , 各变异类型多态性比例介于0.3582~0.6296之间; 依据简单匹配系数对AFLP扩增结果进行UPGMA聚类, 30个变异类型在0.68水平上分为12个类群; 该试验从DNA水平上探明了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是变叶海棠与陇东海棠和花叶海棠产生渗入杂交形成的。  相似文献   
25.
 采用AFLP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技术分析了来自北京昌平同一块稻田中不同水稻品种和育种中间材料上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遗传多样性。从256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中选择30对扩增40个菌株。结果表明,同一块稻田中稻曲病菌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达0.72以上,来自同一小区的多数菌株能聚成亚类;发现从同一水稻品种分离的菌株没有特异性的AFLP谱带。初步推断稻曲病菌与水稻品种不存在明显的专化性互作。  相似文献   
26.
菠萝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为了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菠萝种资源进行种质鉴定、分类及亲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获得高质量的DNA,菠萝叶片革质化程度较高,且纤维、多糖、多酚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较多,严重干扰DNA的抽提或影响其后的AFLP双酶切及其扩增反应,本研究以菠萝叶片为材料,利用改良CTAB法得到了39个高质量的菠萝分类群的DNA基因组,并进行了AFLP分析,得到了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菠萝品种指纹图谱,这为菠萝基因库的建立、优良品种选育以及亲缘关系的系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DNA标记技术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鲍露  张东  滕元文  陈昆松 《果树学报》2006,23(2):270-275
综述了几种常见的DNA标记如RFLP、RAPD、SSR、AFLP和SCAR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所取得的进展。DNA标记技术主要在梨属植物的品种鉴别、亲子关系鉴定、分类和系统关系研究、遗传图谱构建与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对各种标记的特点和在梨属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做了总结,期望为今后研究中合理选择适宜的标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AFLP标记是一种新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对AFLP标记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做了简要介绍,从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特定性状的连锁标记、品种纯度鉴定与QTL分析等方面概述了AFLP标记在大白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不同灵芝类群药效的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0种灵芝的表型性状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将灵芝聚为3类,对不同类群灵芝菌株的免疫调节、抗疲劳及改善睡眠的药效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灵芝的功效具有特异性,不同类群间存在功效差异性。  相似文献   
30.
凡纳滨对虾6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多批次引进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并结合生产开展了相对独立的育苗工作,但对引进群体及引进后留种形成的本地群体的遗传变异水平缺乏了解,不利于种质管理及利用。此研究采用AFLP技术对抽查的6个养殖群体进行分析,发现进口群体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养殖性能较好的东方、海星和旭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与进口群体相近;而乾塘群体遗传变异水平最高,推测可能是与其种质混杂有关;广益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可能已出现近交衰退。通过对各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为下一步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开展群体问杂交育种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