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599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2篇
  47篇
综合类   700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1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61.
马尾松腮扁叶蜂是腮扁叶蜂属的一个种,主要分布在重庆和四川等地,严重危害马尾松。该文运用林间观察和室内外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马尾松腮扁叶蜂的虫情调查方法和预测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2.
马尾松不同抚育方式对林地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尾松幼林采用全面劈草、全面劈草局部松土、全面除草松土3种抚育方式对林地植被生长、表层土壤变化及幼林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率、植被枯落物随抚育强度提高而降低,而土壤侵蚀则随抚育强度提高而增强,马尾松幼林生长与抚育强度提高成正比.在南方马尾松集约经营的山区,宜提倡带状抚育,既可促进幼林生长,又能维护地力.  相似文献   
63.
普洱市人工摘茧控制松毛虫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松毛虫危害林区,集中连片摘茧,对松毛虫持续控制效果好。是开展群防群治,增加群众收入的社会性公益事业,具有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4.
总结了2010年广西地区松毛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并重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旨在为广西地区松树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5.
松毛虫小盾寄蝇(Nemosturmia amoena Meigen)是草地螟的主要寄生天敌,寄生率平均可达8.4%(室内饲养记载)。松毛虫小盾寄蝇在晋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围蛹在草地螟幼虫体内越冬。翌年6月上旬羽化成蝇,羽化后有寻找阴暗处避光的习性,随即取食作物上的分泌物和露水。成虫飞翔能力强。大量取食后交尾,交尾时间一  相似文献   
66.
67.
近几年,我国对于植树造林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大,其中,马尾松作为植树造林主要树种,其成活率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要结合实际地域情况,建立健全有效的管控机制和处理措施,确保植树造林效果的最优化。本文对马尾松裸根苗造林成活率低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关解决对策,旨在为种植人员提供更加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8.
周炳尧 《现代农业科技》2010,(4):213-213,215
介绍了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青田县林区松毛虫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为林区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阜新赤松毛虫在松毛虫种群数量中占松毛虫总数的99%以上,是以赤松毛虫为预测对象的地区。我们在2002~2006年,应用性信息素对赤松毛虫做了有效诱距测定、诱芯时效测定、诱捕器最佳悬挂高度、诱捕量与下一代幼虫发生量及林分因子对映关系;并应用GPS定位方法开展赤松毛虫性信息素预测预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研究表明:在松林内,14种松毛虫卵寄生蜂中有9种能寄生柞蚕卵。利用柞蚕卵作为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补充寄主是可行的。补充寄主的林地,卵蜂种群密度比对照提高0.68~1.43倍,而长年补充又比阶段补充增加1.37倍,比对照区增加2倍。林间补充寄主后提高了平腹小蜂和白角小蜂的种群密度。第一代松毛虫卵期总寄生率补充寄主区较对照区提高5.16~28.96%,第二代提高3.62~24.97%;第三代提高8~17.99%。根据卵蜂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消长规律,补充寄主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在地被物稀少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应多一些,而在地被物丰富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可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