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0篇
基础科学   4篇
  8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森林景观斑块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边缘效应,不同森林景观类型斑块的耦合作用强度不同。为了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需要在景观尺度上开展森林经营研究。以西洞庭湖区为例,运用图论的方法 ,把森林景观斑块作为节点、斑块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作为节点间边权,从而构建该区森林景观斑块耦合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森林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毁性。  相似文献   
72.
边缘效应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效应的概念自1933年提出以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就日益拓展,并且和实践紧密相连,本文根据边缘效应的概念、机理与内含,论述了边缘效应在农业种植、农业养殖、物种资源开发、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系统多样性及边缘区生产力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3.
Planting trees was used as one of cost-effective measures for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add and semi-add areas of China. Woodland degradation, however, is becoming an inevitable issue in these areas. In this paper, a typical county, Ejin Holo County, Inner Mongolia, China was selected for its assessment of artificial woodland degradation. A conceptual model for woodland degradation was delineated qualitatively based on field sampling survey, and four model-based indicators as humidity index (HI), vegetation index (NDVI), soil type (ST) and soil erosion modulus (EM) were screened out and used to a GIS-based method for artificial woodland degradation assessment in this semi-add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area. All the indicator layers were overlaid and desertification assessed using simplified equation with equal weights for each indicators. The assess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in 336. 09 km^2 of total woodland area, 311.35 km^2 woodland were under degradation, and the area for slight, medium, severe degradation was 78.97, 119.73 and 112.65 km^2, respectively. It was suggested that muc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woodland improvement and plant species selection, especially shrub species, before revegetation in similar areas.  相似文献   
74.
包青 《河北林果研究》1997,12(3):214-220
分别在白桦幼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林缘和林内设置样地20块、样方160个,研究边缘效应与增产机制和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边缘效应可使白桦林高增产19%-41%,胸径增产8%-11%,其中,幼林高效4.48,径效应1.07,中龄要高效应2.81,径效应-1.18,成林高效应1.11,径效应-0.19。②边缘效应表现显著的树种有红松、白桦、山杨和黑桦。③边缘效应可增加植物多样性1.3-1.6倍。④通  相似文献   
75.
林分边缘效应发生规律及模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效应是一个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又易被忽视的问题,与界面生态及林木生长相关.从边缘效应理论、边缘效应与生物多样性、边缘效应与天然次生林改造、边缘效应发生规律及其模拟技术等方面展开综述,以期为林分边缘效应的深入研究及其效应的充分发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类型苜蓿田地表蜘蛛边缘效应及苜蓿刈割后地表蜘蛛溢出效应在小麦田与玉米田之间的差异,于2015年5—7月采用陷阱法调查了银川平原不同类型苜蓿田及邻作玉米田和小麦田中的蜘蛛种类及个体数,比较苜蓿田边缘区及中心区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的时空变化以及苜蓿田刈割前后相邻农田边界处蜘蛛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取样季节共采集蜘蛛标本7 894头,隶属10科22种,其中苜蓿单作田中蜘蛛个体数量最多,共2 550头;苜蓿-小麦邻作田中蜘蛛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共17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和甘肃平腹蛛Gnaphosa kansuensis为优势种,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8.08%和27.17%。非量度多维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显示苜蓿单作田同苜蓿邻(间)作田蜘蛛群落的结构组成差异较大,且在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存在差异。不同类型苜蓿田边界处和内部蜘蛛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个体数量和丰富度在取样的不同时期存在显著差异。刈割可以促进苜蓿田中地表蜘蛛向邻作农田中迁移,苜蓿刈割后与苜蓿田邻作的小麦田和玉米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和多样性指数均存在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范围为距界面处0~20 m。小麦田中蜘蛛个体数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玉米田,溢出效应的持续时间为1~7 d,高于玉米田。  相似文献   
77.
为了探索龙芽楤木食药兼用林的人工栽培模式,对不同培育年龄和林地位置的龙芽楤木的根产量和根皮产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龙芽楤木的根皮率随着根龄的增加而下降,培育年限越短,单位面积根皮的年产量就越高;龙芽楤木栽培的边缘优势非常明显,林地边缘植株的根产量、根皮产量及根皮率均高于林地中间植株.  相似文献   
78.
景观破碎化经常引起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千岛湖典型破碎化景观中岛屿灌木层植物的边缘效应,在10个孤立岛屿上选取灌木层植物物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类和数量.对野外调查的物种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23.386,P=0.000<0.01,表明物种丰富度差异显著.用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对两种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多样性进行定性分析,在边缘样地,H=2.304、D=0.883、E=0.880;在内部样地,H=1.716、D:0.751、E=0.755.表明岛屿边缘的物种多样性在各个样地中都高于内部.而且岛屿边缘存在特有种,例如牡荆(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 folia)和木莓(Rubus swinhoei Hcnce).物种相似性系数的变化范围较大(B=[0.300,0.800]),表明植物种类对景观破碎化影响的反应比较缓慢,但这种反应在某些岛屿已经表现出来.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岛屿面积和灌木层物种无论在边缘样地还是内部样地的相关性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79.
以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过渡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生态组群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的时间顺序,分析了过渡带变化对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单元植被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沙丘区的沙埋导致背风坡过渡带部分沼泽—草甸植物退出丘间低地,风蚀导致典型沙生植物侵入迎风坡过渡带,从而在丘间低地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植被空间动态变化过程;(2)芦苇和黄柳对于迎风坡过渡带植被恢复的作用大于沙蓬和乌丹蒿;(3)流动沙丘迎风坡—丘间低地过渡带植物种类比流动沙丘的多、但远比丘间低地少,具有流动沙丘区特有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80.
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及其生态史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心理统计数据和考察中国古代寺庙及陵墓的选址规律,以及观察人们在环境中的日常行为,文章揭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以进化论及中国文化发展规律为依据,探讨了这种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意义,认为它的原型正是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主要定型阶段所处的整体环境。这种原型环境具有多种生态效应,包括边缘效应、闭合效应和走廊效应,正是这些生态效应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筑了理想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